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六祖坛经》九大名言,开导世人指点迷津

发布时间:2023-09-19 01:44:55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六祖坛经》九大名言,开导世人指点迷津

转载自作者:酒歌说文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由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

该经记载惠能一生感悟佛法的经历以及教导弟子的言论,其核心观念为“见性成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论。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除此之外,《六祖坛经》认为离开人世间而空谈佛法不现实,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说出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这种言简意赅的大白话,成为后世学习佛经的重要典籍,也是佛家开导世人困惑的重要依据。

第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是大家都经常看到听到的,来源于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句话历来争议很大,争论的焦点在大多数人是不是都有“无树”的境界,如果没有,那就要从”建树“开始,再返璞归真到到“无树”的境界。

很多人树的影子都没瞧见,也想着顿悟成佛,这种观念非常可怕。好比一个人只是识字字,就想着去读相对论。这是不可取的,更是不现实。这个世界上,天才永远是极少数,没有慧能般的上上根器,还是老老实实从基础开始学起,洗练自己的身心,内心保持空灵洁净,只有这样才能“心地发明,照天照地”。体验到佛偈奥秘所在。

第二、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迷惑的时候就像是经历多番劫难一样,苦苦追求而不可得,而幡然醒悟却是在一刹那的瞬间。这个是在建树基础之上的感悟,只有先经历过苦痛,才能在刹那间明白真谛。如果不能明白,说明你的苦难还不够让你透彻心扉,刻骨铭心,求之不得。学习就在一种煎熬中,无形中积累成功。

第三、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若只说风与幡,心是不会动,心动由风和幡而起,所以悟者来说一切从心起,心不起则一切不起,心不动则一切不动。

第四、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入禅不是长坐不起,而是心不附物,没有任何杂念 。

第五、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有情则能运动,无情不能运动。如果你修不动,就和无情木石一样。自然就不能排除无名烦恼,所以坐则思,动则行。

第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求菩提, 犹如觅兔角。

学习佛法智慧只能在世间,因为很多的事物发生都是机缘而生,要在这些机缘下去觉悟自己的内心,离开现象去追寻实质是不可能的,如同寻找兔的角一样南辕北辙。等到发现错误又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问题出在哪,就在哪里寻找答案。

第七、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所谓修行在个身,烦恼是自己的,菩提也是自己。世间一切都是生来具有的。所以没必要去分什么主观客观,善恶是非。不陷在矛盾中困惑纠结,烦恼自然会减轻,而智慧也就自然会一天天增长。

第八、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如果真想成佛悟道,不要在意世间他人的过错。如果见他人犯错,自己跟着错也不对。只要把自己不对的心去除,烦恼就没有了。自古而来烦恼都是由心而起,所谓自寻烦恼,如果心中清澈澄亮,又怎么会有烦恼呢。

第九、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如果想到达净土,首先先让心澄净下来,当我们的心澄净之后,处处皆是净土。很多人看这不习惯,看那觉得不顺心,但这个世界是不可能因为你而变化,心善的人自然看到的是阳光普照,鸟语花香,而内心阴暗的人则只能看到黑暗,愤世嫉俗。

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国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博大精深的国学,只需每天看上一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