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心得分享之三十七 永离妄语
佛弟子
印光大师讲述,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我们一再地用这一篇文字,实在是因为口业太容易犯,没有一个正确地认识,不容易守口业。不妄语,就是言而有信,言语上有信,‘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说话很谨慎,做的到的可以答应,做不到的万不可戏言,说可以做到。
这一句话在《弟子规》中有个类似的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本是我们从在父母那里的扎根教育就应该学到的,可是我们没有,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后天学习,才真的知道自己的言语不谨慎,明明不是要骗人,可是说了话又做不到,造成骗人的事实。
又有一句“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学到这里才真的掌握言语的谨慎度,能做到的可以答应,做不到的不可随便答应。言语的谨慎是在这里有个度,仔细地掌握这个度,言语才没有过失。令人对我们有信心,也体现我们对人的可靠程度。言语不能随便说出来,轻易之间说出来就很容易后悔。言语的谨慎要有很仔细地训练,要从小训练有素,表现出来,就像个小大人。很可靠,令人信得过,知道我们可以靠得住。
有这个素质的人,走上社会,什么人都信任我们,看得起我们。尤其是学佛了,这一点上不能给佛菩萨丢脸。那就是真的守住言语,没有妄语的事实。
“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当我们办错了事,当心里有自私的念头,当我们有见不得人的念头,一定会遮掩,虚虚实实,不敢让人知道
。这就是通常心口不一致的过失。我们学佛了,做错事要承认,这才能改,这才是诚实。学佛第一个要改掉我见,我见表现出来就是自私自利,这个事不改掉,他会引发很多烦恼,贪瞋痴就是从他引发出来。所以我们首先要改掉自私自利,处处在这件事上着力,痛改前非。凡事不要为自己着想,总要为别人着想,为人好就是为自己好,为自己就是害自己。
见不得人的事不能干,干了就是对不起人。尤其学佛,不可以这样。那是迷糊颠倒,离开了佛法。这件事说着容易,烦恼未除,很难做到。解决的方法就是佛号不能间断。
“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大妄语,决不可犯。除非是为了救人命,才有这个开戒。那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小事,要很谨慎地做这件事。否则苦报无期!
“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当痛戒之,切要切要”。学佛人不懂佛理者,大有人在,那是迷信。俗话说:“干什么吆呼什么”,不懂的事谁愿意干哪?
《弟子规》:“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是一种糊涂人的习惯。我们在六道里时间太长了,迷惑的事干的很欢喜,事实真相都不懂的,哪里干得出正常的事。所以要下大功夫学习佛法,章嘉大师讲:“佛法是解难行易”,理解太难了,真做的时候很容易。
这件事对我这个迷惑颠倒的人来说,很长时间都理解不了。听经上万小时还听不懂这句话,这是真的。没有妄语。
要真下功夫学经教,摆脱盲修瞎练。
“以上四事,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过,以体性是恶故也”。杀盗淫妄是性罪,要学戒律,“戒律很重要”。
“然不受戒人,一层罪过,受戒之人,两层罪过,于作恶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总不能犯了性罪,又要骗佛而破自己的誓愿。戒宁可不受,受了就要守好。守不住,不如退戒。受戒为了充脸面,实在是害自己。
“若持而不犯,功德无量无边,切须勉之”。真学戒法,好处太多了。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