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前期佛教空前繁荣,全国大约有4万多所寺院,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达到了300多万人。但这一切的辉煌,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终结,那便是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
先看一看北周,这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北周政权存在的时间只有24年,这和周武帝宇文邕突然亡故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他多活几年,统一全国的可能就是北周,而不是取代北周的隋朝了。
对于他突然身亡的原因,据二十四史“周书”所讲,主要有十个字“帝不豫,帝甚急,崩于乘舆。”这段话翻译过来是,宇文邕不舒服,进一步病重,驾崩在乘坐的马车上,那一年他36岁,这是官方的记载。至于有没有其它原因,笔者可以告诉大家4个字,不得而知。或许,有吧。
回过头看,宇文邕刚即位的时候,佛教仍然是繁荣的,但没过多久“灾难”就开始了,并最终由于“隐患”导致佛教衰败。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从繁荣到衰败一定有很大的因果关系。本文在此简单概述,佛教在北周是何以繁荣,又是因怎样的“问题”而导致衰败的。
先说繁荣,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是政治。宗教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承认,从五胡乱华开始到北周前期,历代对宗教的政策还是很开明的,尤其是佛教。因为五胡“胡人”身份的缘故,对同样是异邦的佛教,基本采取了支持倡导的态度。虽然北魏有过灭佛事件,但佛教仍旧一路壮大。到了北周时,规模已经非常宏伟,繁荣程度也是空前的。
二是战乱。当时的社会有过短期的安定,可就整体来说百姓的生活还是以苦难居多。由于统治者的宽容政策,使得佛门这一方净土,让百姓有了安身之所,能够衣食无忧。所以导致僧尼的人数只增不减,从北魏3万多人到北周300多万人,整整翻了100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三是制度。百姓出家后,既不用参加当时政府主导的无偿劳动,就是不给钱白干活的那种,也不向国家上交个人所得税,这一制度也是出家人数激增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利好因素让佛教的发展日益繁荣,香火鼎盛,相继出现了众多的高僧大德。古语有云,物极必反。佛教的衰败也隐藏在这繁荣背后。并非是佛法劝人行善,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真意出现了问题,而是其它问题导致衰败,原因有3点。
首先,国家层面。佛教的规模太大,甚至影响到了政权的统治地位,对国家的发展总体是不利的。宇文邕类似抄家的举措,让巨额的财产流向了国库,再加上众多还俗人员进入社会劳作,极大提高了国家的国力,进而变得富强。
其次,经济层面。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动用非常多的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寺庙的建设,一时之间宝阁林立。此外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地主阶级都争先给寺院捐金赠银以及大量田地,国家又不对寺院收税,因此寺院变得十分富有。
宝阁林立在保证不减少国家税收的情况下,税负都加在了普通百姓身上,百姓见此情景也把土地挂在寺院名下逃避纳税。
另一方面,北周的总人口一共才3000多万,可却有十分之一的僧尼不工作,再加上相关的辅助人员,还有不是真心求法而是去混日子的人,这庞大的规模简直超出想象。直接导致国家用于发展生产的劳动力急剧下降。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国家府库干瘪,重创了国力。
然后,思想层面。北周作为外来的民族,他们的身份不被正统的汉地百姓承认,所以想要通过排除佛道,靠着尊儒教来为自己的身份正名
。相比佛道两家,儒术更有利于北周对百姓思想的控制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综上所述,出于众多原因,让宇文邕不道教顾指责和佛门僧众的强烈反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灭佛事件,致使佛教在北周彻底衰败。所幸,他并没有屠戮出家人和道士,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