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部为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色。其制作工序简要概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制作画幔
首先是将几节尺寸相同的白棉布缝合在一起,用没有弹性的绳子绷于木框上。整个画布不但要平整,而且要缝得天衣无缝。传统的画幔要求尤其考究,首先将画布紧缝在四支竹竿上,再用没有弹性的绳子将其绷在比之更大的木框内,内外两层画框可使画布更显匀称,紧凑。现在的画幔制作大部分是缝在空心四楞铁框和较粗的木条上。
浆制
将白布缝合,再用自制的牛皮胶和石膏粉对其浆制。等到浆干后,淡淡地洒上一层水,用光滑的石头或瓷器反复打磨,直至布面光洁。然后用木制的较大号圆规对画布进行方圆矫正,确认画布方正无误,松紧匀称后,在画布上进行打线。打线是按照画布的大小需要用线条按排图案,打线是绘画的第一个步骤。
勾线条用墨色,至今有些画师不用墨汁构线,而是将杨树或柳树的树桩劈开后烧成的炭笔,一般大幅的唐卡在构图时,第一遍是用炭笔来勾勒,然后再用铅笔或碳素笔画些细节的部位给草图定稿,构草图时要拌和适量的胶水,麝香(防腐)调和成汁使用。
构草图包括:量尺寸、画裸体骨架、画衣服和宝冠、画山水、行云、花草、禽兽、房屋等背景、画墨线、擦去多余的线条。这一工序要求唐卡艺人非常的了解和熟悉佛与菩萨的历史背景,掌握人物与背景图案的布局比列。
上色
先给天空和大地上色,然后依次给服饰、肌肤、云烟、花木、亭榭、长廊、供品等上色。另外,上色时要注意颜料中的胶的含量,如果含胶过多,画布背面会渗出胶粒;如果含量过少,用手擦拭画面时,手上会沾有颜色,根据观察要随时添加胶水。这就要求艺人熟练掌握佛与菩萨等人物的肤色及法器、动植物、蓝天、大海、雪山、草木、护城河等的调色和上色技能。
勾线
唐卡作为工笔画,勾线是最费时间和眼力的一个过程。勾线是用尖细的笔尖勾描画面的基本画法,也是藏画艺术中独特的绘画技法。衣服褶皱,面部轮廓,花瓣形状,山水行云,变化曲线等都需要勾线来完成。要求人物形象饱满,曲线中有粗有细。顿挫变化粗狂有力,圆融流畅,包括细画鼻、耳、眼、口及勾金线来完成。所谓“勾金线“,多指将金箔和水调匀后,用最细的毛笔(画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制)勾勒背光、衣冠等,进一步修饰画像。
西藏德格地区的唐卡艺人以构草图见长,热贡的唐卡范本大部分来自德格。昌都地区的唐卡艺人则坚持用纯天然的矿物质燃料绘制唐卡,以经久不掉色,经久不变色,且颜料的调配及色彩的绚丽多彩而文明于世,而热贡唐卡则以描金,贴金等用金技艺著称。
开眉眼
开眉眼是唐卡绘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一幅唐卡的成败,往往取决与眉眼开得是否成功。部分老艺人,将开眉眼的功夫当作绝技,单脉相传,不轻易示人。开好眉眼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预示着一幅唐卡的绘制最终竣工。
喜悦的表现手法为眼睛成弓形,瞳孔在弓形的中央,给人以正视前方,心怀喜悦的感觉;弓形两端下垂,表示佛在沉思;弓形两端上翘,表示佛在微笑。
慈悲的表现手是眼睛为青稞粒形,在其中央画上瞳孔的一半,就会表现出大慈大悲的形象。
悲伤的表现方法是上眼皮和眉毛的两端下垂,只见半个瞳孔。
忿怒的表现手法是眉毛粗,两端上翘,瞳孔大而圆。
唐卡绘好后,在画面的四周缝裱丝绢绸缎,用圆木棒将唐卡的底边卷好将其撑住,其长度基本与唐卡的一致,两端也可以比唐卡宽度再长出几厘米。上端横条为一根扁平的木条,中间有一条细绳便于悬挂。这样一幅完整的唐卡就呈现的世人面前了。
唐卡的裱衬物可以是棉布、丝绢、绸缎等。有一些唐卡虽然背面全裱
。但裱好后,在画面背后做一个翻盖,以便能够看到写在唐卡背面边上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人们要揭开衬页看背面的文字情况外,平常唐卡画面背面与里衬的两个底边都固定在一起。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