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英,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天人合一说。
过去,学术界有一些人把天人合一说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加以批判。近几年,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说有了新看法。张岱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天人合一’,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看来有必要对天人合一说作进一步研究。
天和人怎么合到一起的呢?开始可能只是用于比喻。例如,《易·象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象运转很快,君子也要像天那样,自强不息。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只有天最大,唯有尧也象天那么伟大。《易.系辞上》更加扩大了,它认为圣人在各个方面都跟天相应,都是效法天的。为了说明天人关系,《序卦》说:“有夭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在这里,“天地”是从来就有的,后来派生出万物和人。人既然是天派生的,因比就要像天、则天、顺天、应天。这就是董仲舒“人副天数”、“天人一类”、“天人感应”的思想渊源。
中国远古时代的思维有三种模式:阴阳、五行、八卦。这三种模式都是把天人编入统一的体系中。例如《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讲天、火、日、男、表、背、六腑都是阳;而地、水、月、女、内、前屯五脏都属于阴。《尚书·洪范》讲五行,把人事的“貌、言、视、听、思”和天气的“雨、寒、风”都跟五行相联系。这是五行框架中天人合一的先声。在易传《说卦》中把天地和人事都附会于八卦。
例如,乾为天、为父、为首,坤为地、为母、为腹,震为雷、为长男、为足,龚为风、为长女、为股,坎为水、为中男、为耳,离为火、为中女、为目,民为山、为少男、为手,兑为泽、为少女、为口。后来,《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中的宇宙系统论,把人和自然界完全融为一体,特别是董仲舒的哲学体系更是典型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而在《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则强调人要适应季节性的气候变化。
北宋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天地和人也都是气聚合而成的。天人合一,一就是气。气处于安静的时候,没有形体,也无法感觉,这就是太虚、即天。所以叫“无感无形”。人和物接触产生感觉,物为“客形”,对物的感觉为“客感”。张载说:“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推尽性者一之。”天是太虚,是无法感觉的无形的气,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气聚成的客形,是可以感觉的。尽性者,指彻底了解事物本性的人。只有这种人能够把客形客感和无形无感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只有圣人能够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即天人合一说
。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他认为,天地和人完全是一回事,根本不必说“合”。程颐说:“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天和人统一于道,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把天人都合到道上去。
总之,天人合一说有一定合理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在自然界中生活,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从这一方面讲,讲天人合一,承认人和自然界有统一性,当然有合理性。人类形成社会,社会发展又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如果不顾社会实际,以为一切都要跟自然界一样,要效法自然界,那是错误的。另一个倾向是把社会的特点强加于自然界,以为自然现象的背后也有神灵主宰着,把自然界拟人化、神化,产生了许多迷信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把人和自然界作机械类比,把人比作小宇宙,虽然有时能给人以某种启发,但它毕竟还不是科学的。现在有全息论,认为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据此,一个细胞包含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一个人包含整个环境的信息,那么,人与天的合一就可能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得到证实。所以,天人合一的理论需要继续探讨。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