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太桥旦曾堪布:修行不必攀比功课数量 重要的是能够调服内心

发布时间:2024-10-17 01:41:59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太桥旦曾堪布:修行不必攀比功课数量 重要的是能够调服内心

《是谁惹恼了你》30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修行如开车

念佛的功德并不是表现在:我们能否梦见佛,能否在梦中不由自主地念诵佛号。佛法的作用,是让我们甚至连在梦中都不会产生一个烦恼和我执的念头。

无论我们学习了多少佛教知识,通达了多少佛经,念诵了多少佛号,持诵了多少咒语,修了多少本尊法,这些都不重要。如果自心没有与佛法相应,我执无法被调伏,那么我们所学的、所修的都永远不能成为解脱的助力

即使我们学了几十年佛法,也不能对所做的善业功德有丝毫自傲自负,对身口意的恶业有片刻松懈。如果我们纵容那些看似微小的恶业,不谨慎地断除恶念,那么,我们累生累劫修行的功德,很可能因刹那的嗔恨而毁于一旦。

对于一个“研究佛法”的人来说,了解佛法的知识是必要的;对于一个“想追求解脱之道”的修行人来说,依止一位真正具德的善知识,并依靠他的引导与监护,一门深入地专心实修佛法,获得修证上正确的真实体验,这才是更为必要的!

无论在宇宙中,还是在轮回中,我们都是如此渺小,然而我们的执着、欲望、嗔恚、傲慢心、习气、业障又是如此地强大,一样都不少。这是无明的力量导致。通过学习佛法,让我们从迷惑中苏醒,从束缚中解脱,从无明中觉悟,并圆满福慧资粮,证得无上菩提。

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将“无常”深植于心中,对因果的取舍也没有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般谨慎,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私的心态和发心来持咒、念经、行善,那么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没有正确心态和发心所伴随的善行,反而会成为学佛和修行的障碍。

嘴上念了很多的经文,合上经书、离开佛堂后就忘记了,回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仍然自私自利,那不是修行,而是在浪费时间。

生病是消业还是造业,并非取决于疾病本身,完全取决于病人的心态。如果我们生病后老是想: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这样想就是在造业。如果我们还会对自己、家人、医生护士发脾气,这样造作的恶业就更多。生病绝对可以帮助我们消业。这么说并非希望大家都得病,如果能健康地以念佛持咒去消业,当然更好。

六度:

修行如开车,实修世六度。

谦让礼为先,修持世布施,

遵纪守交规,修持世持戒,

堵车心不烦,修持世忍辱,

路远避疲劳,修持世精进,

持续常清晰,修持世禅定,

熟练巧驾驶,修持世智慧。

三学:

修行如开车,实修世三学。

戒如安全带,约束保平安,

定如不饮酒,保持头清醒,

慧如娴熟技,速达彼岸地。

修行不能进步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观想佛菩萨的清楚程度远比不上观察他人短处那样细致,并且昏沉、散乱,但观察他人短处时却注意力集中;持咒、诵经的数量和时间也远达不到谈论别人是非那么多、那么久,并且懈怠、懒惰,但谈论别人是非时却精神十足。所以,我们修行的效果远不如习气造业的力量大。

修行如开车,要保持中道。

观察他过时,记得踩刹车;

反省自己时,不忘踩油门;

做人做事时,掌握好方向。

我经常提醒自己,在轮回的苦海中,不应该懈怠、懒惰,日夜不懈地去努力听闻佛法,阅读佛经和论典。听闻过的佛法认真思考,思考之后才可以实修实证,通过闻思修来圆满这个人身,闻思修时会产生三种智慧,分别是“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具备此三种智慧,才能圆满自利利他的伟大事业。

正如古语所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实修必然会有一个过程,需要勤奋、刻苦,并且经历很多的磨炼和挫折,不可能是悠悠闲闲、随随便便地像吃一顿饭那样简单。就好比一位运动员,如果他想获得奥运会冠军,必须要经过艰苦的训练,经历很多失败和磨难,付出无数汗水和泪水,最后才能成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