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由于听经、读经而出家的髙僧不少,如唐代高僧昙荣在听了灵裕讲说《华严经》后要求出家;明代高僧智旭偶然翻出《地藏菩萨本愿经》阅读,竟然爱不释手,遂萌发了出家之想……
而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听人诵读〈金刚经》而出家,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惠能与神秀慧能三岁时,父亲病故,家中失去了顶梁柱。母子两人既无家产,又无劳力,生活十分贫困。新州城也无法住下去了,他们不得不搬到城南30里外龙山脚下的夏卢村居住,母亲卢李氏替别人做些缝补浆洗的活计,换些粮食糊口,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慧能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到十一二岁时,就上山砍柴,然后挑到新州城里去卖,以维持生计。
慧能每天很早就出去,天黑时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然后就在母亲的诵经声中进入梦乡。此时的慧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日后他会与佛法结下不解之缘。
南华禅寺龙朔元年(661),慧能已经是24岁的小伙子了。一天,慧能一大早就从山中砍好两捆柴,挑往城里去卖。集市上人来客往,熙熙攘攘。一家客店老板看中了慧能的柴,讲好价钱之后,老板叫慧能把柴挑到客店去。
慧能将柴送到客店,从老板那里拿到几文钱,走出客店正要回家,忽然看见客店门口有客人在大声地朗诵佛经。仿佛鬼使神差,蕙能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话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呼唤,慧能感到是那么熟悉,那么富有感召力。
慧能带着虔诚的心情坐下来听客人诵经,他对佛经中的有些内容能听得懂,有些内容则不甚了了。但听着听着,慧能感到有一股暖流在滋润着他的心田,悟道的智慧源源不断地从心田中涌出,他顿时感到对佛经的内容能够心领神会。
当客人读到“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时,慧能不由得怦然心动,他知道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告诉诸位菩萨:一切众生,无论他是从蛋中生出来的、从母胎中生出来的,还是从其他物体变化而来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有思想活动的、无思想活动而处于完全入定状态的,还是谈不上有没有思想活动的,我都要使他们进入脱离生死轮回、绝对寂灭的涅槃境界,到达理想的彼岸。
文征明书《金刚经》慧能从小跟随母亲吃斋敬佛,在他的心中,涅槃是极为美好的去处,既然一切众生都可以进入涅槃,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呢?
诵经声打断了慧能的思想,他定了定神,又继续听下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他知道这是在说凡是人们所说的事物的相状,都是虚妄不实的假象。如果懂得了各种事物的相状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他就算到如来的境界了。慧能想,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那么对于富贵贫困就不要过于计较,以免徒生是非烦恼之心。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慧能明白这是在以两个人作对比,如果一个人用“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来进行布施,另外一个人则修习菩提智慧,捧着这部经书念诵,那么后一个人所得到的福德果报,要比前一个人多。慧能想,自己贫穷,拿不出钱财来布施,只有受持诵读佛经,弘扬佛法,以积福德。然而自己整天忙于生计,哪有空来诵读佛经呢?看来只有出家这条路了。清净·莲花客人一朗诵完佛经,慧能就情不自禁地上前问道:“请问先生,您读的是哪一部佛经?”客人合上经书,说道:“是《金刚经》。”
慧能又接着问:“再请问先生,您是从哪里得到这部《金刚经》的?”客人见他尽管衣不蔽体,两眼却透出诚恳和智慧,便热情地回答道:“我刚从蕲州黄梅县东山寺来。东山寺住持弘忍大师有一千多门人。我去那里礼拜时,听弘忍大师讲过《金刚经》。弘忍大师常劝人诵读《金刚经〉,并说常诵此经,就可以领悟佛性,然后就能成佛。因此,不论我到哪里,行住坐卧,都不忘诵读《金刚经》。”
慧能听着,脸上现出恭敬的神情,犹如久旱之后渴望甘霖一般——黄梅、弘忍、东山寺,那里,便是自己的归宿!
崎岖的山路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