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佛学“六度”般若之精进
六度是一个纲领式的法门,是众善破迷开悟进菩萨道的“通关度牒”。六度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可偏废一法,方能得到佛学文化的大欢喜。
六个纲领是有次第的,要按照顺序来修学,不可以躐席。先修布施,再修持戒,你不能布施,持戒决定做不到;持戒做不到,忍辱一定做不到;不能忍,就决定做不到精进。
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布施是要你去掉贪心,人的贪欲如果不去掉,欲壑难填休论正果。
忍辱,我已经说了很多了,辱是贪的另一种表现
。“忍辱”也是制贪的修行,贪心收起,忍辱就方便很多了。布施、忍辱做到了,或者升起了布施之心、忍辱之义,剩下的就开始行动了,而且是快马加鞭地行动起来
——精进!
在中华文学范畴里,经常被提及的“书文戏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写小说、写诗文要符合文法,写文章要遣词造句,还要符合写作规范。写戏文呢?要说理。要把理向观众交代清楚。
佛学文化就是既和“文法”又“说理”的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亿万信众的拥趸,足以表明佛陀精神实质既有人文理念,又有严谨的科学依据。
精进,要拆开讲。精,就是纯而不杂。进,是永远不退转。
“六度”精进的精义就是一门深入、永不退转,这是最希有、最难得的,能够做到,没有一个不成无上菩提。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成败枢纽就在精进,这个意思就是一门深入,锲而不舍,永不退转,这个人必定就能成就。
精进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和不满精进之说。
擐,就是穿,贯的意思。成语:擐甲执兵——穿上甲胄,拿起武器。
穿上“布施,忍辱”的“甲胄”,就拿起了佛学的“法器”,只剩下勇往直前的“精进”了。
这样的勇往直前,就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前进了就没有退路。修学佛法就要生出足踏“不归路”的横心。
从世尊到后代的高僧大德们,没有一个不是靠精进努力而圆满福慧资粮,最后证得菩提果的。精进就是对善法充满欢喜踊跃快乐的心态,热衷于修持善法。
我们听到诸佛菩萨、上师善知识、那些大成就者、大德高僧们,为了求得正法、修持正法,历尽了无数艰难困苦、艰辛磨难,我们想起了什么呢?他们是佛菩萨,他们能做到,我是凡夫,我做不到?这就不对了。应该这样想:那些诸佛菩萨、大德高僧们,尚且要如此精进努力,我这样一个区区凡夫、一个初学者,更应该修苦行,更应该以这样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去修学,我是他们的追随者,尽管我无法超过他们,但我应该向他们学习,为了修持正法,也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也要不顾一切严寒酷暑,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叫擐甲精进。也称发誓精进。
加行精进,也是行为精进。刚才是在心里发誓、发愿,但是现在就要付诸行动了。
学佛、修行不能一拖再拖,一定要抓紧时间,火烧眉毛了一刻也不能等。我们为了解救众生脱离苦海而学佛修行、解脱成佛,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更要迫不及待地抓紧时间,认认真真地学,老老实实地修。这叫加行精进,快马加鞭的精进。
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些人,明日复明日的活着,任何事到了他们这里就是“明天再说吧”这句话。实际是“痴、慢”业障作怪,所以说,佛学文化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满精进,就是永远都不满足。通过修学,掌握了一点点佛法的知识,有了一点点的变化与进步,得到了一点点的收获与成就,不应该心满意足,而要像个馋嘴的小孩子“吃着碗里的看着盆里的”行进在修行的道路上,不能有丝毫的满足。佛法博大精深,我们任重道远,不能看了几本书、听了几张光盘、懂得了一点佛法中的道理,就觉得自己已经都得到了、都学好了,然后就狂傲地向人吹嘘。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这是个大誓愿。是为了救度父母、众生脱离苦海,这是我们的目标与方向,也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但是累生累世积聚的业障让我们养成了懈怠懒惰的恶习。如果修行不精进,就已经说明了我们的出离心没有修出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还能呼呼大睡、懈怠懒惰、得过且过吗?这就是不满精进的意义。
常怀我“念佛不多,障深慧浅,道业难成”的虔诚谦逊之心,永远不满足的“精进”,不但进步速度加快了,修学的兴趣也会“愈演愈烈”,才能在修学中体味到佛学的快乐。
擐甲精进是誓愿心——阳光
加行精进是法行心——甘露
不满精进是利乐心——福田
这样的“三心精”进将会萌育出菩提的种子,这颗慧种将在阳光、甘露、福田的培护关爱下盛出莲华。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