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位于平县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始建年代无考,重于北并平2年(571年),宋代改名双林寺取自佛祖涅果时“双林人灭”的佛经故事,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续修的。
人山门,立即被天王殿廊下四大天王虎视眈的目光所包围,泥塑艺术之旅就此拉开帷幕、四大天王身材高大,顶天立地,仿佛要把屋顶冲破;隆起的肌肉充满张力,气势逼人;更神奇的是不论站在院中的哪个角落,总能与其中一位天王的眼神相遇,一举一动,皆在天神掌握之中,生敬畏之感。
释迦殿中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四壁雕塑取自佛经的本生故事,如同连环一样,选取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表现佛祖波澜壮阔的一生,服饰、发型已经完全中国化,建筑、山石等背景也具有十足的中国传统园林趣味,丝毫没有宗教作品冰冷的味道。此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影壁后面的渡海观音像,她盘腿侧坐于莲舟之上,右手伸直搭着左膝,虽然姿势有点难拿,看起来却非常自然潇洒,我甚至怀疑罗丹的思想者是否抄袭了咱们平遥人民的创意;背景以浅浮雕手法表现海上波涛汹涌,白浪滔天,观音则面容安详,镇定自若,飘逸的衣带说明她正在踏浪而行,二者一静一动,形成强烈对比。
释迦殿两侧分别是土地殿、阎罗殿、武圣殿和罗汉殿。武圣殿内的关公气宇轩昂,威风凛凛,身后以悬塑描写了“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等场景,熟悉《三国演义》的人比熟悉佛经故事的多,在这里可以重温关羽的丰功伟绩了。如果说武圣殿的关公从人变成了神的话,罗汉殿内的十八罗汉则从神变成了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根据其形态、表情,后人给他们起了各具特色的名字,有步履蹒跚的“罗汉”,有酒意未消的“醉罗汉”,有滔滔不绝的“多言罗汉”,也有欲言不能的“哑罗汉”
。其中“哑罗汉”堪称全殿精华,他结跏跌坐,双眉紧皱看到世间不平,欲发作却嘴不能言,只好紧闭双唇,气沉丹田,传神地刻画出了他着急又无奈的内心活动。他们已经不再是修为深厚、高高在上的佛门弟子,而是变成了具有不同性格脾气的活生生的人,神人相融,令人倍感亲切。二进院的精华在千佛殿,双林寺雕塑的两尊代表作就坐落在殿中。正中的自在观音”柳眉弯弯,樱桃小嘴,表情似笑非笑,露臂光脚,左腿下垂,右腿高翘,搭在右膝上的右手竟然还是标准的“花指”,那姿态,活脱脱一位玩世不恭的古代美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雕塑工匠彻底突破传统规范,以随意、轻松甚至带有几分揶揄的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妩媚动人的观音形象。
自在观音的右前方是被誉为“全国之冠”的韦驮像,他身披甲胄,眉头紧锁,双目圆睁,不怒自威,全身几乎所有的关节都扭曲着,腰部动作尤其夸张,从头到脚形成一条极富力度的S形曲线,仿佛积蓄了无尽的能量,随时准备护卫佛法,驱除妖魔,简直是对“挺身而出”一词的最好诠释,我一边惊叹于塑像之气势,一边折服于“挺”字之传神。更巧妙的是一条婀娜的飘带环绕韦驮全身、有种驭风而行的效果,让静止的雕像似乎动了起来。如此神采奕奕的韦驮,的确已经达到了泥塑艺术难以企及的高度,在这尊韦驮像的前方有者手尊近年的复制品,单看也不失为杰作,但跟原作一比,总觉得呆板了些,不够“神气”。
目除了上述两尊精品,殿内四周还悬塑500多尊菩萨像,连房梁上都成了他1.最方们的立足之地,整个殿中,视线所及之处,无一不是美轮美奂、生动传神的塑像。他们每一尊都向前倾斜,仿佛迫不及待地要跳到游客面前,如果没有铁栅栏的阻挡,他们马上就会飞到您的肩上,与您谈佛论法,为您指点迷津。几百年的蹉跑岁月,丝毫不能埋没他们的风采,绚丽的颜色也完全没有消褪,他们与主像遥相呼应,浑然一体,把整个千佛殿变成了佛教艺术的海洋。
综观双林寺雕塑,历宋、元、明、清各代,集佛、菩萨、罗汉、金刚、武士、供养人于一体,场面宏大,风格迥异,突破了大多数佛教塑像那种平淡、肃穆的风格,融入世俗社会元素,每一尊塑像似乎都以现实生活的某个人为模特,真切地告诉我们什么叫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由于彩塑使用了当地一种粘性很强的红胶泥土,干后坚硬如石,经久不裂。泥塑完成后,先用胶矾水刷,再用鸡蛋清加胶水配制大白粉涂刷,用棉花或白布反复抹擦,直至擦出光泽,最后再用矿物颜料彩绘,因此彩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色彩艳丽,极富质感。而且塑像无论大小,眼珠都用黑琉璃烧制,那炯炯有神的双眸,似乎能看穿红尘,洞察一切,这也是双林寺泥塑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