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古代太极绝非健身操,技击与练气另有蹊径

发布时间:2024-08-08 01:44:03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古代太极绝非健身操,技击与练气另有蹊径

四十年前(指1990年之前四十年),道观师长授我太极拳术,蒋维乔先生授我“六妙法门”、“藏密”、“东密”、“唐密”等佛门功夫,此后我一直拳拳于此。

时光飞逝,岁月磋砣,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亦不曾间断拳术,今已四十余年了。自觉于“太极拳术意运”颇有领悟,已撰“太极拳正宗”、“佛功”等文见世,今再赘述,愿与同道共同咀嚼其中甘苦。

一、太极拳术,源出唐代

太极拳术唐代称为“三世七”。共三十七个架子,不像今日拳架套路,而是站桩式的三十七个定式。

各式练毕,内劲走通自会连成一套拳术,愿打多久就打多久,故称“太极长拳”,而且因无固定套路所以实用技击性很大,见招拆招,变化万千,“眼神领先,手足随运,以柔克刚,顺势而击,内劲为用”,故为文人雅士之至宝,而后各代有所改进增补。

二、拳架定势,练好外形

练拳时,腿分虚实极为重要。身体上虚下实,三七分力。弓步时体重也是前七后三,头顶虚悬,神智清明,腰脊中正,含胸拔背,腰转手运,劲起足跟,整体发力

老师授拳一招一式均详细讲解手足位置方向,并教导其武术作用,既有擒拿也有蹬踢掌捶;既有点穴节封也有分筋错骨。

如“倒辇猴”乙势即与今传不同,是极为厉害的顺对方来拳作“引进擒拿,压肘断臂”、“披身伏虎”的应招。招式中有“白蛇吐信”、“扫堂腿”(今杨陈各式均缺如),按式也不同,是双足并拢而击,单鞭是同时双手左右分的。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故学来趣味至极。

三、拳出而呼,拳收而吸

教呼吸功之前又先授“经络导引松静功”和“站桩功”。

每次开拳前总要练松静功九度和站柱108息。这108息就有讲究了,是练太极挙拳的“奥秘”之一。

吸气时先于左足涌泉用意念提升“内气”,经会阴而守于小腹丹田,稍停,呼气时降至右足心(双足并行站立略同肩宽,足尖稍扣,以收内气),这是一息。再右足心提气至小腹丹田而转去左足心,又为一息。如是72息后,再从双足提气升于足心腹田之间36息。然后才准许开拳。

开始练功时觉得“玄妙”无稽。三个月后,内部就有了“如蛇钻窍,筋肉窜动”感应,上面的手臂竟然不知不觉的浮了起来,眼意所至,手臂指掌竟会随之运转。

四、道功佛功,融会贯通

小周大周,真气常转,卯酉周天在行拳时均互相贯通助益。足部出步时又如轻云腾飞,气球贴地而进,足下轻灵之极。

道师云:“这是一个标志,所谓气走涌泉,内行人看拳是一望而知的。”在这以前曾有“身在水中荡漾之感,似乎不能控制自己全部行动”,随后“又如能游泳于水中而掌握自如”,终则“白云片片而飞”。

至于如何使人身磁场与地球磁场相斥而真正腾飞,师门远近,尽在我晚年自悟!

以上已达的三个阶梯经历了不少岁月,中间也有过“关卡”。有时忽然昏眩一二天,师云此是“头部气波与丹田气波”不相适应之故,正是“进功之阶”、“浑沌而明”之时,以后每进一大步就这样发生“浑沌”一次,但也只是几年、十几年オ有一次的。

今日来分析,这大概是“丹田电波增强”而大脑还未适应同步所致,一俟频率同步,头就不昏了。

五、学拳练功,相辅相成

我看应照道门所传先练好“经络导引松静功”疏通周身经络为首要。“学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太极拳术中除上述“左右足提升内气功”、“双足提气功”外,尚有“轻功提放术”、“哼哈发气法”、“双手阴阳术”、“丹田呼吸术”、“双踵分劲功”、“五心呼吸功”……等等,均是我国文化瑰宝,我们应加以继承、发扬,使拳术真正能却病、健身、长寿、开智。

六、记取教训,砥砺后人

雷阵雨以后不宜练拳,练拳也不可向大树发掌。我1974年雷阵雨后在公园练拳,远距离一掌击向粗约50公分的大树,引发大树的静电反击吾掌,一阵剧烈刺痛并闻到焦味,受到创伤。这个教训,应当记取。

这正是:

太极伴我四十春,一度年华一度新。逆境磋砣心坦荡,明时逸性意温馨。瘦骨铮铮增矫健,灵光烁烁倍精神。老来顿悟能“飞举”,第四阶梯成“至人”。(王知刚)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