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惟觉长老开示:正定,枯定,邪定

发布时间:2023-03-19 15:46:10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一)、修行要有目标,假使没有目标,就容易走错路;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圆成佛道。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只要一步步地落实修行,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悲智双用,就能和佛陀一样,万德庄严,福德、禅定、智慧,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

  修行的过程如同读书,从小学到大学,若能一气呵成,当然是最好。但是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或种种因缘不同,有些人可能无法大学毕业,就先读高职或高工,等到毕业后,将来有机会再继续深造。佛法也是如此,佛陀度化众生,依根机而分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所以,佛法是成佛、成菩萨、证罗汉、学习修行的学校。学校里分成各种科目,佛法当中也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法门,是人人必修的功课,那就是禅定。

  能够修习禅定,是非常殊胜、难得的福报、因缘。但修定必须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打坐修定就容易走远路,甚至走错路,如古德云:「十字街头岔路多」。所以,首先必须了解什是「正定」、「枯定」与「邪定」。

  修定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就会走错路。「正定」便是要具有智慧、正知正见,才能产生正定,成道证果。什么是「枯定」?静坐时什么都不知道,脑中一片空白,心昏昏沉沉、糊里糊涂,无法开智慧、断烦恼,无法得到解脱成就正觉,这就是枯定。

  「邪定」是知见错误、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修法错误。不修还好,修错了,非但成不了佛,反而堕入魔道;想生天,反而堕入三涂恶道。譬如,社会上有人修定得到一些感应,甚至引发小小的神通,可是太执着感应,便成了邪知邪见。社会上有很多人自称是菩萨、罗汉再来、佛陀转世……,这些都是邪见。

  如果不知道持戒,不知道修定的真正意义,到处为人看三世因果,说某人证到初果、二果……,自己没有证道却说已经证道,自欺又欺人,就害人匪浅了。有些人会这么做,往往是为贪求名利、得到他人的恭敬与供养,这样就不是正定,将来还会堕入恶道、邪道。

  修禅定,必须要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违背这个原则,所修出来的禅定,就是邪知邪见的邪定。有些宗教也打坐,甚至有些感应,但是没有持戒,所修的定就不是正定,无法漏尽烦恼而成道。

\

  所以,要检讨自己是不是落入邪定、枯定?邪定、枯定,都不是正定,无法从中得到利益,希望得到禅定的妙用、身心安乐、成就道业,就一定要修正定。如何才能得到正定?一方面要听闻善知识的开示,二方面要持戒清净。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具足正知正见。

  正定,是以三皈五戒为根本,至少要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戒为根本,有了戒行并且在禅坐中精进用功,很快就会有所进步。

  进一步,还要发菩提心。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诸佛菩萨以大悲心为根本,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所以,修行首先就是要培养慈悲心。

  慈悲心表现在生活上,就是戒杀、放生,进一步还要吃素。有很多人听到吃素,就不敢修行学佛。其实,初初开始学佛受三皈依,不一定要吃素。但最低限度应该练习吃三净肉,成为习惯之后,再开始吃五净肉,慢慢地自然而然就不会想吃肉。佛很慈悲,为了普度众生,所以开设种种方便。

  有了慈悲心,然后要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善法,不求回馈,完全以慈悲心为根本。慢慢慈心广大,心清净了,与道相应,菩提心自然就会现前。见到菩提心,不是就成道了,还要继续用功「证到菩提」,这就要靠功夫了。

  (二)、世间很多人看到佛法说缘起性空,就执着空,由于自己没有吃素,便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当中坐。」这就是邪知邪见。因为他不了解佛法讲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当中还能生妙有,这才是空的真实义理。如慈航法师说:「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这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不离开「有」,修善不执着善,才是真正的般若。

  此外,也有很多人因为读诵《金刚经》,看到大乘经典讲般若、讲性空,就依文解义,错解佛法空性的义理,自以为是,讲得天花乱坠。可是,生活中却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身口意三业不清净,甚至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所谓「口中说空,行在有中」,这就是邪知邪见,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对空性之理没有真正了解。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即是指人生在世,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丝毫不减。希望未来得解脱,现在就不要种恶因、种堕落的因。没有恶因,将来就不会感恶果,如《杂阿含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既然了知诸法空性之理,为何还畏因呢?这是由于菩萨知因识果,了知现在起什么心,将来就感什么果报。起一个善念,就受一世的善报身,起两个善念,受两世的善报身。因此,我们平常要时时刻刻起善念,始终想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孝顺父母、恭敬师长、慈心不杀等道理。这就是从因上努力,未来必感得庄严、清净、殊胜的善报。

  一般众生很少能够善念相继,大多都是为自己着想,贪、瞋、痴三毒炽盛,贪财、贪吃、贪睡、贪名、贪利。起一个恶念就落入一世的恶报,贪吃就变成饿鬼,起了瞋心就变成修罗。相反地,如果现在恶念不起,善念也不起,就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无念,才是真正的正念。

  禅修,就是让我们保持无念。无念,是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还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随处作主,也就是这念觉性要存在,了了分明、常寂常照,这就是佛经中讲「知见明达」的道理。保持觉性的存在,才能有智慧、定力,就能随处作主。

  有些人不了解禅修究竟的道理,打坐时看到光明、看到佛像或看到好的境界,就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了,这样就错误了,其实这只是打坐的一种定境。禅修的境界很多,无论看到什么境界,都不能执取;如果心生执取,修行就会走远路,甚至走错路,故《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打坐时看好的境界,不要高兴;看到坏的境界,也不理它。无论听到什么、见到什么,一概不理。这念心经常保持正念,一念到底,一层层、一关关地突破,直至烦恼漏尽,到达最高的境界,就成道了。在禅宗来讲,就是要破三关──破初关,就是明心见性,悟见本具清净自性;破重关,就了生死;破牢关,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要漏尽烦恼、成就正觉,就应具足正定,发长远心,永不退转。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要严谨地持守戒法;打坐时看到任何境界都不理会,不落入任何境界,保持这念智慧心,时时刻刻都作得了主。日常生活中不断检讨自己有没有烦恼?心安不安定?动也如此,静也如此,没有取舍、憎爱。这念心像一面镜子,不落一点尘垢;又像一潭止水,不起一点波浪。如此修行,就能成道、得解脱。因此,修行、禅坐,都是以持戒为根本,以发菩提心为根本。能够如此,就不会落入邪知邪见,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三)、修行不是糊里糊涂地枯坐,「枯定」即是禅宗所说的「死水里面不藏龙」。「死水」就是落入无记当中,里面没有大智慧,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静坐时,要保持觉性的存在,才是最真实的。如果无法保持觉性,妄想很多,可以用一些方便法门把心收回来,例如修数息观、念佛、持咒、诵经、礼忏,或修种种善法,称之为修加行。由于加功用行,妄想、烦恼没有了,清净本心就会现前。

  无论修数息、参话头、中道实相观,觉性一定要存在,把心安住在一处。但是,这念心不住内,不住外,也不住中间,心要安住在哪里?要安住在「道」上。「道」是什么?道就是一个「知」。

  譬如现在看到一个茶杯,知道是一个茶杯,这就是知。可是一般人看到以后,马上就想到茶杯是从哪里来,台湾制或大陆制的?茶杯的花色、形相很好,要不要买一个……,一连串的念头,念念迁流,就变成众生了。所以《大乘起信论》提到「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麤」,当下这一念心没有觉照,就随着茶杯这境界攀缘、生灭,变成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十八界的众生之境。如果现在知道是茶杯,只有这一个绝对的「知」,不起第二念,保持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即是《楞严经》所说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时时刻刻保持正知正见,则打坐是道、不打坐也是道,穿衣吃饭、家庭、工作、学业都是道。但是一般人在动中、逆境中保持不住这一念心,所以每天早晚应该多练习静坐。刚开始心中一定会有妄想、昏沉、烦恼,可以先诵念再静坐。静坐时,则要保持心清楚明白。

  上班时,心清楚就是智慧,心安详就是定力。保持平常心、无住心、宁静心、慈悲心、谦卑心、不贡高、不我慢、不嫉妒、不悭贪,就是修行。夫妻之间彼此尊重、忍让;亲子之间,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手足之间兄友弟恭……,这些都做到了,就是善法,就是福德,心中就不会有烦恼。再来打坐,心很快就定下来,就与道相当了,如永嘉大师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住坐卧都不打妄想,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就是禅,就是修行。

  修行学佛是很长远的事情,能够学习《金刚经》教示的无上妙法:「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长远心,静中养成,动中磨链,这念心安详自在、清楚明白。如此修行,这一生就能契入菩萨行、契入佛道。

  修行不可始终往外驰求,要反求自心是否不起烦恼。时时要有慈悲心,待人以宽,克己以严,经常检讨反省。心就是佛,心就是道,往外求是寻不到的,所以古德言:「众生求佛不求己,圣人求己不求佛。」如果总是希望别人来关照自己,只求佛菩萨庇佑加持,就是众生境界;若能以慈悲心去关照众生,自己就是菩萨。

  佛法中有凡位菩萨、贤位菩萨、圣位菩萨。现在发心修菩萨行,就是初发意菩萨。继续落实修行,不得少为足,发长远心,就由初发意菩萨成为贤位菩萨,进而成为登地菩萨,如破竹般,一节节上升。

  古人说:「修行亿万劫,悟在刹那间。」修道的历程又可分为「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成道位」四个不同的层次。

  没有契悟以前,修行法门都是在生灭当中,属于方便,就是「加行位」。由于加行用功得力,业障消除,心清净了,因缘成熟,便会豁然契悟心性――这念本具、不生不灭的心,得见中道,称「见道位」。

  悟后起修则称为「修道位」。因为悟了以后,只是如同见到初一的月亮,还没有圆满,要继续保持这念菩提心,时时安住在心性上,就是所谓的「保养圣胎」。这时的修行即是「修而无修,言而无言,行而无行」,虽然还是要修除习气、妄想、人我、是非等种种烦恼,但是修了之后不执着,归还原点,修了等于没有修、行了等于没有行。原点就是一念不生、就是觉性,无论昼夜、动静、顺逆,始终都要保持这念觉性的存在。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却说没有度一个众生;演说无量无边的佛法,却说没有说过一句佛法,正是「言而无言」、归还原点的示现。如果执着自己说了许多佛法,度了广大的众生,就表示仍有我执、法执,这念心还在相对的境界中攀缘,尚未契悟绝对的境界。

  修道证悟,最后达到绝对、不染一尘的境界,如同十五的月亮圆满无瑕,属于「成道位」。这里的「成」是现成、本具的意思,不假丝毫造作而成。

  佛法非常微妙、殊胜而不可思议,只要时时不离当念,不论顺境、逆境皆清楚明白,就能够了生死,有如「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修行就会走远路、走错路。有一些修行学佛的人,虽然很精进,但始终没办法契入圣道,就是因为没有正知正见,不知道佛在哪里、道在哪里。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修行有四难:一、得人身难,二、生中国难,三、闻佛法难,四、生正信难。」能破除妄想、执着,即能产生正信;具足正信,马上就能契入正定,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自己的主人。

  修行学佛必须要修正定,修正定最重要的是智慧,智慧就如同眼睛。但是有了智慧,徒然空谈,不去实行也没有用。如果有智慧,又能够实行,有事有理,就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般若智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