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早期文献《法句经》中的偈颂说:“心念先于万物;万物都有心念在前,是心念所造”。这句偈颂强调的是体察、克制自己思想的重要性。心念先于行动,任何行为最初必定发生在人的心念中。心念有善念,有恶念,善念使人前进,恶念使人倒退。要使自己只生善念而不生恶念,就必须学会克己,而克己则是一桩难事。克己之难与调养心念的重要,这是《法句经》讨论的重要议题。如《法句经》说:“如同造箭者修直其箭一样,智者直养其心念,心念不安,易变,很难引导与克制。”
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万物是心念所造”,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我们不能这样理解这句偈颂。佛教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修持,而不是哲学,所以佛教教义的真理性不应该以哲学上的认识论去衡量。佛教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这样的界定毫无意义。因为每一种理论或观点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某个范围内被视为真理的理论或观点到了另一个范围也许就成了谬误。相反,在某个范围内被视为谬误的理论或观点到了另一个范围也许就变成真理了。看一个理论或观点是否正确,一定要把它放在它所隶属的特定的范围内进行考察。
佛法的理论核心和哲学基石是缘起说,实际上,缘起说是真正彻底的辩证法,是真正圆融智慧的哲学,它是心物一元论,主张无论是心还是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并无永恒独立的的实体存在,即心物其自性皆为空。所以佛法既不唯心也不唯物,既可以唯心也可以唯物,就看你在哪个范围应用佛法。在精神修持领域, 万物是心念所造”,或曰“一切唯心造”,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