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总纲领,无非是破二执、断烦恼而已。小乘人是为破我执而破我执,所以他的方法比较笨拙。以深深的定功伏住烦恼、执着,使之不起现行。证得初果之后,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方能断尽见思惑,出离三界。
大乘的方法非常地巧妙,它教我们发菩提心,转烦恼成菩提,是用转变的方法。其实烦恼是不能断的,因为烦恼是自性的起用,烦恼要是断了,当然连自性也跟着被断了。所以自性的起用,觉悟时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差别就在于迷悟。因此大乘修行的方法是转迷为悟,能够转迷为悟,就能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大乘用转变的方法是绝对正确的,于理于事都相应。这也说明了大乘人比小乘人高明,小乘人没有智慧,硬是用压的;大乘人有智慧,就把它转过来了。
大乘修学的榜样-《华严经》五十三参。在这五十三参里包含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世出世间的人,都是修菩萨行。不但修菩萨行,而且修的是高级的菩萨行-普贤行。那我们到底有没有学会呢?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是不是修菩萨行?是不是修普贤行?如果是,成佛就有指望了;如果不是,那就还要生死轮回。
那么要如何修学呢?从要领上讲,就是怎样将六度应用在生活上。生活是六度,那你就是菩萨;生活如果是十愿的话,那你就是普贤菩萨了。须知大乘的根本是在于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呢?即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
要如何去做呢?六度、十愿就是做的方法。要把六度十愿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事业之中,这就是行菩萨道。六度就是菩萨道,十愿就是普贤菩萨道。《无量寿经》里的行普贤行,那就是修十大愿王。
‘布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牺牲奉献。自己肯牺牲肯奉献给大众,肯奉献给团体。
‘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
‘忍辱’就是有耐心。在工作上要有耐心,特别是在人事上,众生都有无量劫以来累积的烦恼、恩怨、不平,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更要能忍;对于自然环境也要能忍。
‘精进’是求进步。不可以一成不变,老守住一个范围。有许多大德学佛修持虽然好,但不能弘法利生,原因在哪里?他墨守成规,不求精进。因时代不同,所以众生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在某一个时代,有某一个时代弘法的方法,有某一个时代落实六度十愿的行法,墨守成规当然是不行的。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就有很了大的改变,在生活方式上,从前是托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到中国之后,接受在家同修的供养,不托钵了,一切生活环境全都改变了。所以要适合现代化、本土化、生活化的原则,这才是精进之真义。我们要从这方面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求觉、求慧、修六度十愿。所以诸位仔细看五十三参,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禅定’就是自己有主宰、有主见,不为外境所动,这是禅定。
‘般若’就是对于一切人、事、物的真假、邪正、是非、善恶都清楚明白,不迷惑,不颠倒,这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要是能将六度、十愿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那你就快乐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修菩萨行,在行菩萨道。一个行菩萨道的人,他是充满法喜的,这就真的把烦恼转成菩提,把迷转成觉悟了。世间凡人,若对工作有繁重之感,就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这种心态就注定了要六道轮回。所以大乘菩萨法高明,把念头转过来就是菩萨了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