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遗存石窟壁画上的飞天,在芭蕾舞剧《敦煌》中呈现出别样风情,让11.73亿观众通过央视春晚平台欣赏到中华文化的瑰丽;传说中的妙音天女“活化”在舞剧《唐卡》里,“酥油灯舞”改编的手姿舞《丝路绽放》还出现在亚洲文化嘉年华上;《醒·狮》则把非遗项目南狮舞到了年轻人心里,纪录片、漫画书、文创产品拉近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敦煌壁画、热贡唐卡、岭南醒狮……古老非遗正以不同形式燃放着青春。观众欣喜地发现,这些“国家宝藏”竟都汇聚到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
纯手工狮头,全手绘港漫,舞剧IP化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
伏地能蓄势,攀高敢采青,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昨晚,舞剧《醒·狮》亮相十二艺节,广州歌舞剧院把非遗舞蹈带到东方艺术中心,赢得满堂彩。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有180多年历史的黎家狮出现在舞台上,狮头造型饱满,形象温和,纯手工编扎。特别是全剧核心道具“白金狮头”,制作工艺精致复杂,需要经过大大小小10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25年前拍摄的电影《黄飞鸿:狮王争霸》,影片中黄飞鸿手中舞动的狮头就是来自佛山黎氏传人。这一次,黎家狮第五代传人黎婉珍坐镇,为剧组制作了十几个精美狮头,每一个都是非遗传承的杰作。
2006年,广东醒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剧《醒·狮》几乎所有的舞蹈设计都有文化“出处”,它把南狮、南拳、蔡李佛拳、大头佛、英歌舞、席狮舞、岭南曲风、广东狮鼓、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作为创作元素,以深厚的岭南人文为载体,将民族舞蹈与广东狮舞相融合,将南拳马步和广东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技巧融入舞蹈语言,使整部舞剧呈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
台上热血沸腾,台下热潮翻涌,如今,一本印刷精美的《醒·狮》漫画书成了动漫圈的“新宠”。漫画由司达明、凌楷担任作者,香港著名漫画家周胜担任人物绘画。全书50多页,讲述了舞剧的剧情,以大幅跨版画面表现出十三行码头、西关商铺、狮王争霸、战舰驶入珠江等场景。黑线稿画风利落震撼,是用最精细的针笔来落墨,每张画稿都有过万线条。
“《醒·狮》充满肌肉感、力量感,跟港漫的风格非常吻合。最初我们只是考虑把漫画形式融入节目册,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后来干脆把这件事做到极致,请来香港的创作团队一同合作,才有了这本漫画书。”舞剧制作人林凯彬告诉记者,观众如果把舞剧和漫画结合起来欣赏,就会对剧情产生更深刻的体会,引发对舞剧“二刷”的冲动。
目前,《醒·狮》漫画正受到追捧,手稿刚刚获得第15届金龙奖最佳动漫品牌奖,还接连亮相广州动漫游戏盛典、中国(深圳)“文博会”。“我们正尝试《醒·狮》IP化,拍摄的相关纪录片也参评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林凯彬介绍,舞剧已经推出了道具狮头、狮鼓U盘、行李牌、钥匙扣、挂饰等全套文创产品。
呈现艺术之美,更展示真实人性,激发直抵心灵的力量
“一声炮响、义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顶上、六百万讲和、七星旗扬扬、八面埋伏、九九打下、十足胜利。”舞剧《醒·狮》的尾声,应和着激昂的鼓点,舞者们吼出这首粤语民谣改编的《胜利歌》,许多观众眼里泛起泪花。此时此刻,古老的非遗传承不仅“活”在舞台上,也顺着剧情故事走进观众心里。舞剧以“醒”为神、以“狮”为形,故事源起三元里反侵略斗争的史实,讲述两位舞狮少年面对爱恨情仇、家国大义不同人生抉择时的自我觉醒与蜕变
。有大学生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早些年学到三元里抗英这段历史,没觉得如此血肉淋漓,现在回头看看是痛心疾首。”醒狮不仅代表了南粤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具备的自强不息精神品格。“一方面,今天的年轻人看到祖国强盛,对中华崛起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广东醒狮源于岭南,是当地人众所周知的事物,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地域性,也很有仪式感。当身边的熟悉事物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眼前,观众很容易产生共鸣。”编剧罗丽说:“两种情绪交织到一起,《醒·狮》就在年轻人心里扎下了根。”
无论《醒·狮》还是《敦煌》《唐卡》都没有在舞台上堆砌非遗元素,而是在呈现艺术之美的同时更展示了真实的人性。《醒·狮》把时代背景设定在1841年的三元里人们抗英,芭蕾舞剧《敦煌》则把千年遗存与一代代“敦煌人”的故事融于一体。中央芭蕾舞团的舞者用足尖谱绘着一幅生发于心的“传世”画卷,也用足尖燃起一盏守望信念的不熄“心灯”。不同于《醒·狮》《敦煌》基于真实事件或人物的创作,《唐卡》虚构了“三生三世”唐卡艺人的故事,他们以生命作画,虔诚并执着地传承弘扬唐卡绘画艺术。通过充满仪式感的舞蹈语汇,观众了解到唐卡制作过程,也体悟了深邃的藏文化主题。觉醒和蜕变、信仰与坚守、纯净的心灵,当人性中的美好绽放在舞台,古老非遗由此跳出了符号化的藩篱,激发出直抵心灵的力量。(宣 晶)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