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止观 双修

发布时间:2023-01-11 15:37:40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第四篇 止观双修

  壹 止观的定义

  定慧二学在佛法上往往相应不离,《北本大般涅槃经》说:惟有定慧等持,才能得无相涅槃。在修习的方便上,佛教常以“止观”来代替“定慧”,因而有“止观双修”、“定慧等持”的说法。

  止观是什么意思呢?止,梵语amatha,音译为奢摩他、舍摩他,又作止寂、等观,意为止息一切妄念,心归于专注一境的状态。观,梵语vipayan,音译为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意为开启正智,正确观照诸法,而断灭诸结烦恼。

  《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说:“为三事故,修奢摩他。何等为三?一者不放逸故,二者庄严大智故,三者得自在故。复次,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何等为三?一者为观生死恶果报故,二者为欲增长善根故,三者为破一切诸烦恼故。”

  《成实论》卷十五则进一步解释:“止名定,观名慧。一切善法从修生者,此二者皆摄,及在散心闻思等慧,亦此中摄,以此二事能办道法。所以者何?止能遮结,观能断灭。”

  贰 止和观的关系

  由此看来,止观二者虽然并举为一词,就相对而言,止的意义偏向消极的防遮性,观则具有积极的建设性,必须二者并修,才能达到定慧一如,断惑证真的效果。

  以上是就修证的效果而言,就修学的次第来说,如果修止无功,修观也不会成就。因此,经论中说到止观、定慧,总是止与定在前,观与慧在后。《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说:“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一语道破止观或定慧之间的关系。

  从佛教的譬喻中,可以看出止和观的关联性与止观双修的重要性。《成实论》卷十五载:止如捉草,观如镰刈;止如扫地,观如除粪;止如揩垢,观如水洗;止如水浸,观如火熟;止如镕金,观如造器;止如平地,观如下种;止如明镜止水,观如影现万象;止如平立,观如发箭;止如服腻,观如投药;止如铠杖庄严,观如御阵坏贼等。

  参 止观双修的种类

  由于止观双修对于修习佛法是如此重要,所以诸经论中所说的法门,与止观都有著密切的关系,例如:

  一、三十七道品与止观

  二、七净(七种净德)与止观

  三、八大人觉与止观

  四、一心二门与止观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大乘起信论》为了说明心的这种性质,遂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以显其体用,称为一心二门,并将止观配于二门如下:

  此外,中国佛教各宗派也以止观为修行的要道。

  1.华严宗的五教止观:杜顺大师在《华严五教止观》中,依观门的深浅差别,阐示不同的止观法门,而终归于华严三昧门,也就是一乘圆教的事事无碍法界观。

  (1)法有我无门:这是小乘的界分别观。行者观诸法皆由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和合而成,以破除我执,然而仍执众缘为实,为法有我无门。

\

  (2)生即无生门:这是大乘始教的人法二空观,分为无生观与无相观两种。

  a.无生观:观诸法无自性,皆由名相所生,此生并非实有,所以说无生。

  b.无相观:观一切法皆空,连“无自性”这个法也空去。

  (3)事理圆融门:这是大乘终教基于《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的止观法门。心真如门属理,心生灭门属事,理事如真空妙有的圆融无碍,所以能止观双运,悲智互导,离执有执空之二失。

  (4)语观双绝门:这是顿教的止观门。言说观行,乃至无说、无观皆是法,若能超越分别思惟、言和无言,直观诸法实相,就是证得解脱。

  (5)华严三昧门:这是一乘圆教的止观法门。观宇宙诸法互相缘起,重重无尽,同时顿现,一多相容,大小互入,一即万法,万法即一,融通周遍,不相妨碍。

  2.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是天台宗三种止观中的一种,以“四种三昧”和“十乘观法”为主要内容,是智者大师晚年在华顶开悟后所讲,最为圆满殊胜。

  (1)四种三昧:三昧,梵语samdhi的音译。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是将心止于一处,不令散乱,保持安静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

  就能生起正智慧而觉悟真理。藉著下述四种行法,可以正观实相,令心调直,称为三昧。

  a.常坐三昧:依《文殊说般若经》、《文殊问般若经》所修的三昧,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舍除杂念,系缘法界,观一切法皆是佛法,专心称念一佛圣号。于期限内精进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业障,显发实相之理。因为仅修常坐一行,所以又称为一行三昧。

  b.常行三昧:依《般舟三昧经》所修的三昧,所以又称为般舟三昧。以九十日为一期,在道场内,身常旋行绕佛,除了吃饭,余皆不可坐,口常诵阿弥陀佛圣号,意常念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如此精勤不懈,三昧成就时,能在定中见十方诸佛显现于前,所以又称佛立三昧。

  c.半行半坐三昧:又可分为二种:

  ㄅ、方等三昧:依《大方等陀罗尼经》所修的三昧,以七日为一期,在道场内诵持陀罗尼咒,旋行一百二十匝,一旋一匝,疾徐适中。旋咒已,却坐思惟,观实相之理,观毕复起旋咒,如此反覆实行。

  ㄆ、法华三昧:依《法华经-妙音菩萨品》和〈妙庄严王本事品〉所修的三昧,以二十一日为一期,修行的方法包括礼拜、忏悔、绕佛、诵经、坐禅等。

  d.非行非坐三昧:在《大般若经》称为“觉意三昧”,不拘期限,也不囿于行仪,在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

  四种三昧中,前三种三昧属于实相的理观,有严格的方法施设,只有非行非坐三昧是事理双观的修行方法,而且没有行仪和日期上的规定限制,可尽形寿奉行,很适合现代忙碌的社会。

  (2)十乘观法:是圆顿止观的十种正观法,如同车乘,能令行者从生死苦域趋于涅槃安乐之境,所以称为十乘观法。

  a.观不思议境:观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一念,具足一切诸法,此观已超越思议分别,所以称为不思议境。

  b.发真正菩提心:行者谛观不思议境未成功时,容易生起懈怠心,所以必须发起菩提心,立四弘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c.善巧安心止观:善巧运用止观法门,将心安住于法理之中。

  d.破法遍:破除遍于一切诸法的执著心。

  e.识通塞:又称为知得失。行者如果在破法遍中,仍然无法悟入无生之理时,就必须检讨得失,时时以契合实相观智为目的。

  f.道品调适:又作修道品。行者虽知法门的通塞,却仍然无法进道时,就必须一一检讨三十七道品,选择其中适合自己资质能力者实行。

  g.对治助开:又作助道对治。在实践时,如果遇到障道无法开启圆理时,必须藉助道来排开,例如以六度对治六蔽等。

  h.知次住:行者易患“未得谓得”的通病,因而失去功德,所以了知自己修行的阶位是很重要的。

  i.能安忍:指在顺逆境中,必须安忍不动,才能成就道业。

  j.无法爱:又作离法爱。指破除对于非真正菩提的爱执,俾能契入中道,妙证无生法忍。

  3.净土宗五念门中的作愿门与观察门:世亲菩萨的《净土论》指出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有五种修行法门,称为五念门,而昙鸾的《往生论》,将作愿门和观察门分别摄为止门和观门。

  (1)作愿门:指心常作愿,如实修定,以止息散乱心,求生彼国,是为止门,其义有三:

  a.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此如来名号及国土名号能止息一切恶业。

  b.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超越三界,若人生于彼国,自然止息身、口、意三恶业。

  c.阿弥陀佛的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息冀求声闻、辟支佛的心。

  (2)观察门:以智慧正念观察三事,以观破昏暗的心,求生彼国,是为观门。

  a.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

  b.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

  c.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其他诸宗如法相宗的五重唯识观,三论宗的八不中道观,禅宗的打坐观心、提起疑情、参话头,乃至在日常生活中藉服务奉献来明心见性,密宗的身、口、意三密相应的修持等等,也都包含有止观的修行。

  肆 结语

  四禅八定只是世间有漏的禅定成就,学佛者还必须要深观诸法实相,获得般若智慧,才能趣向究竟解脱。在慧增上学中,闻慧与思慧都是在名言章句上做寻思深察而得的智慧;修慧并不只是依文言章句,而是更进一步与定心相应,在事项上深观法义所得的智慧,能断烦恼,得解脱。换句话说,惟有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才能引发无漏智慧,断惑证真。所以,诸经论对于止观法门皆多赞誉,例如《解深密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所有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止)及毗钵舍那(观)之果。”说明了止观对于修行的重要性。《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进一步阐示惟有止观双修才能证得中道实相。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