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佛经当中,《心经》无疑是最重要、最简洁的经典之一。虽然全书才有两百六十多个字,却是字字殊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字,境界就会全然不同。
佛像正是因为如此,《心经》才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中的经典,佛经中的佛经。
虽然很多人都对这部经书很有研究,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心经》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翻译时并不译为《心经》,也不是译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是译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简称《咒经》。就连著名如鸠摩罗什也译为《大明咒经》。
佛像这是为什么呢?
“心”和“咒”这两个字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其字的着重点却是千差万别,是非常不一样的。在佛教当中,”心“更强调的是”心法“,”咒“更关注的”咒言“,乃至”真言“吧。因此,译为《心经》还是《咒经》
那么,这部经书到底是《心经》版本好,还是《咒经》的版本好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因人而异。
因为译为《心经》的版本更注重于有心法和义理,或者说是浓缩佛法的精髓,更适合于研读经书的人。而《咒经》是更偏重于持行、修行。强调的是”咒言“、”真言“,需要”心法“和”修持“配合而行,如净土宗的六字真言就是如此,不只是念,还要心行、实行才有效果。
咒言因此,这本经书之所以有两种不同的翻译,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翻译者(法师们)诠释的重点不同。
二、受众不同。学者这一层次更适合于研读《心经》,而修行之人更应该奉持《咒经》。
经书正是因为各自有所偏重才会产生翻译上的差别。但无论是《心经》还是《咒经》的内容整体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经名“上由于偏重的要点不同而所差别罢了,但这个差别只在于名,并不在于实。
这也是我们后世一直将这部经书称为《心经》的理由。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