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57

发布时间:2024-09-06 01:41:37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57

学佛答问 (第五十七集) 2001/2/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090-57

台湾同修问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人是否真有三魂七魄?」

答:「三魂七魄」的说法是中国民间的信仰,佛经里面没有这个说法,但是佛经里面说人有「八识」。人死的时候,八识离开身体有先后次序不同,最后离开的是阿赖耶识。所以经论上讲阿赖耶识是「来先去后作主公」,投胎是它先来,人死的时候是它最后走。我们细心观察,可以肯定人在临终的时候前五识先离开,它不起作用,眼、耳、鼻、舌、身这时不起作用,然后第六识离开、第七识离开,最后是第八识离开。我们民间讲的「三魂七魄」,可能就是佛法讲的「八识」。

因为阿赖耶识最后离开,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人死之后至少要八小时以后才动他,就是指断气之后八小时后。为什么?他神识(阿赖耶识)没有离开,在我们想像当中第七识、第六识也都没有离开。第七识是执著,第六识是分别,虽然断气,他还是有分别执著,因此我们触动他的身体,他还是有感受。一般八个小时之后都离开了,可是为了安全起见,都是十二个小时之后再动他。我们为他助念,念到断气之后十二个小时,再去触动他,这是很安全的。这是应该有的常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常识。

第二问题问:「意外死过人的地方,请问是否真有找替身之后才能转世?」

答:这一桩事情,我们虽然没有深入研究,可是自古以来,我们曾经见过许多书籍记载,有这回事情。在我们一生经验当中,或许有人见过,或许我们听说过,找替身确有其事。

过去我们在台湾,诸位晓得,北宜公路常常出车祸,就是新店往宜兰这一条路,一般人叫它「九弯十八拐」,那个地方出事情最多。那条路我走过,一路上都是人家洒的纸钱,在路的两旁都是。我走这条路,没有看到什么奇奇怪怪现象,可是有很多人见过。我曾经听李建兴的孙子,他也有二、三十岁了,他告诉我,他在那条路走过很多次,亲眼见到找替身的鬼魂。常开车走这条路线的人,他们都有经验,尤其是夜晚走这条路,看到路当中有人拦车,那决定不是人,那是找替身的鬼魂,你若是车子让他,一定就出车祸,就会翻车掉到山谷里去了。所以他们有经验的人不管他,看到人的时候,就往他身上冲,走过去之后,你把车停下来回头看看,什么痕迹都没有。确实有这个事情,而且他是多次遇到。可是没有经验的人,让这些路上的人,就会出车祸。

这是许多笔记小说里面都有这个说法,中国古人的记载,我们知道不完全是寓言,确实有这些事情发生。我们虽然没有详细去考证,我们相信确实有这个事情。

第三个问题:由於我正在修心理学课程,但我深信佛法,因此对心理学教科书产生了困惑。底下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说佛法既不属於唯物主义,又不属於唯心主义,而世出世法又是圆融的,请问怎么用这些理论和观点去解释佛法?」

答:你这个问题,在佛法大乘经里面,你就能得到圆满的答案,希望你多去读大乘经,或者多听大乘经。这些东西我们讲过不少,像现在正在讲的《华严经》,过去曾经讲过的《楞严经》、《法华经》大意,你多听几遍,你这个问题就解答了。「唯心」、「唯物」都是从分别执著产生的,在佛法讲,属於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不是事实,但是心跟物是一不是二。最近的科学家,他们也已经发现,物质不是真的,物质不存在。他们看法经过许多的试验而逐渐明了,物质现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他们说是一种波动的现象,而这个说法跟佛经讲的接近了。佛法讲物质的来源,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这是物质。「相分」从哪里来的?相分从见分变现来的。「见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唯心」。

佛跟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就是万事万物。这个宇宙生命万物从哪里来的?从心想变现出来的。确实是一种波动的现象,这是唯识经论说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事实真相。《华严》是属於唯识经论中之一种,唯识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其中之一。这些大经大论里面都有谈到,而且有详细说明。

第二个问题:「万法唯心与唯心主义,请问有什么根本差别?」

答:差别很大。因为「唯心主义」讲的心,跟佛法讲「万法唯心」的心,不是同一个心,所以差别就很大。这个诸位可以细细去研究、去比较。法相唯识,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法的心理学,可是它心理讲的范畴比我们世间心理学大得太多了,它可以把一切诸法都包容在里面。为什么?心是能生、能变,一切诸法是所生、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教不是哲学,这是欧阳竟无在早年曾经说过:「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它是真实的学问,这是真正见到事实真相而说出来,决定不是推测,决定不是属於观察,决定不是分别执著。世间这些学术,永远没有办法达到佛法的边际,原因是世间人所用的心在佛法里面叫「意识心」,不是真心,佛法里面所讲的心就是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意义完全不相同,我们辨别清楚就晓得,佛教讲的心跟世间人讲的心不一样。

第三个问题:「我认为『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有一点问题,但又说不出问题在哪里?请开示。」

答:没错,这是外国哲学家所说的。「我」到底是什么?谁是「我」?「我」在哪里?能够说得出这句话,已经比一般人高明太多。为什么?一般人执著这个身是我,他知道身不是我。什么是「我」?执著能够思想、思惟的,这个是我。在佛法里面讲,能够思想、思惟的是什么?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你把第六识、第七识当作我,错在这个地方,第六识、第七识还不是我。能够把第八识看作我,比他就高明多了。

第八识是不是「我」?不是我,真如本性才是我。本性在哪里?《楞严经》说得好,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舌叫尝性,合起来叫见闻觉知,这个性是我,是真心,它能变能现;我们的身心世界一切万物,包括虚空,都是所现所变。

这个里面有一句话必须要去参究的,那就是佛在一切经上所说的,「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句话很难懂。世间的哲学是把能跟所分开,这个好懂,这是世间人的见解。而佛法跟我们讲,「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句话就难懂了。你要是真正懂得、明了,在宗门叫做「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做「大开圆解」,我们就不称你是凡夫,称你是菩萨,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所以「我思故我在」,我们很清楚理解,他是把第六识、第七识当作我,比一般凡夫见解高明,但是在佛法里面比小乘都比不上。这个问题,我就给你答覆到此地。

问:「《无量寿经.大士神光》第二十八品提到,西方世界诸菩萨对诸天人民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请问是否指我们何时往生都有定数?」

答:确实他们都知道,但是「定数」就不能说了。我们说「定数」,实在讲是我们的分别执著;而实际上没有定数,也没有不定数。他怎么会知道?你有这个心愿。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个条件,你能信,你发愿,你又认真修行,你的功夫真正成就了,你什么时候成就,他什么时候就知道。为什么?《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那些往生的人各个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们怎么会不知道?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我们什么时候去,关键在自己。这里面不是定数,如果真的有定数,「算了,不念佛!到时候不就去了吗

?」没有这个道理!是他们看得太清楚,听得太清楚,你什么时候功夫成熟,他们都知道,什么时候往生,他会跟佛一起来迎接你,这才是正理。所以这个绝对不是命运,绝对不可以说是定数,如果我们把它看作定数,那就错了,错得太多了。

问:「以下有个问题,请老法师慈悲开示。六年前,我因为老法师的度化,使我能够有因缘学习佛法。我也曾经发心剃度出家,但在半年后,尚未受大戒就还俗。原因是剃度师父曾经亲口答应我,要帮助我在剃度后常住在您的身旁学习,结果却因缘不具足。虽然我还是十分珍惜剃度师父对我的接引因缘,但是考虑许久,最后还是毅然离开师父,自己争取亲近老法师学习的机会,不管是以在家和出家身,我都不在乎。请问这样是否对不起剃度师父的栽培和希望,是否心性不定与执著吗?」

答:一个有智慧、头脑清醒的人,学道要紧!佛在经上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最大的幸运,也可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得人身与闻佛法。

至於说出家,出家是个形式,形式不重要。何况佛跟我们讲「出家」,家有四种家,出也有四种出,你到底属於哪一种?说到「出」,为什么有四种?第一种是「心出身不出」,第二种是「身出心不出」,第三种是「身心都出」,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你属於哪一种?讲到「家」,有「田宅之家」,现在我们讲出家,就出了家吗?出了你的小家,进入大家,这是属於形式。第二种,佛跟我们讲「烦恼是家」,第三种「三界是家」,第四种「生死是家」,你到底出的是哪个家?

田宅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烦恼之家,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个东西麻烦!佛教我们出家,真出家是要心出,身没有关系。心出家,对於三界六道里面的荣辱永远舍离了,这叫出三界六道烦恼之家。「生死之家」,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六道里面两种生死都有,超越六道之后,往上去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的佛,分段生死没有了,变易生死还有。在大乘佛法,像《华严经》所讲的,等觉菩萨还有一次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完全断掉就成佛了,那叫出生死之家。出生死之家只有一人就是圆教的佛,圆教里面等觉菩萨变易生死还没有断尽。

你把这些都搞清楚、搞明白,你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为求道,不算对不起老师。如果你怕对不起老师,好了,你道业就完了,这个道就学不成,你纵然是出家,依旧搞生死轮回,这个就错了。所以我们为了求佛道,为了求智慧,为了求解脱,只要我们的目标纯正,决不是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也不是求来生享受天福,这就对了,这个要用智慧去辨别,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自己的例子也可以给你们做参考。我学佛七年,出家的因缘成熟,出家之后也有障碍。我的剃度师、常住,不希望我去学经教,希望我留在寺庙里面做经忏佛事。这不是我的志愿,我就跟常住师父讲:「我出家是求智慧、是求佛法,我的愿望是弘法利生。如果叫我去做经忏佛事、做法会赚钱,我没有出家的必要。我在家有正当的职业工作,我可以还俗回去工作,我不愿意搞这些。」所以我还是毅然离开僧团,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出家之后再回去跟他,前后算起来整整十年。

我离开僧团之后,就没有办法再回去了。我遭遇很大的困难,那个时候面临的抉择,一个就是还俗,我还是回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以居士的身分学佛,他不会反对我;第二个选择,就是听从常住去赶经忏佛事,把经教完全舍掉。这个时候正好遇到韩馆长,韩馆长成全我,「你已经走投无路,寺庙都不收你了」,要我住她的家里。我把这件事情,特地到台中,我也带著她一起到台中见李老师,问李老师这样作法行不行,李老师同意说:「可以。」所以我住在她的家里。她替我找道场,替我找听众,我讲经将近五十年没有中断,这是得力於韩馆长的护持。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我们自己才有个图书馆,才有个小道场,我才离开她的家庭住在道场里,不容易!

我在学经教的时候,老师就讲得很清楚,就告诉我说:「你将来出去讲经,讲得不好,还没有问题;如果讲得很好,听众都赞叹,你就走投无路了。」老师的话一点都不错,果然是走投无路。遇不到韩馆长,我们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也就没有今天这一会。我得力韩馆长三十年的护持,我深深体会到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古人有个比喻,所谓是「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个意思我们引用到学佛亦复如是,弘法的人才常有,护法的人没有。

你们想想看,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如果没有李木源居士这样真诚的护持,我们在新加坡有机会讲经,有机会来办学共同来学习吗?不可能!如果我们做经忏佛事、做法会,搞水陆法会,放焰口,行!新加坡许多寺庙都欢迎;「我们要到你这里讲经说法」,没有一个人欢迎,都摇头!由此可知,讲经的人很多,护持的人没有。我为什么这样感念韩馆长?无非是提醒护法的大德。我们弘法的人知恩报恩,永远不忘护持的功德。希望这个世间,多有一些护法的人,弘法人才能够大展鸿图,光大佛法,利益众生。如果没有护持的人,你纵然学会了,没有讲台给你讲,没有机会给你发展,你依旧是一筹莫展。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我们要明了。

到我们自己年岁大了,这一生弘法利生自自然然也会有一点福报,福报现前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退出来做护法,希望你们年轻人做弘法,我来护持你们,让你们身心安稳,无后顾之忧,给你们制造讲台的机会,帮助你在讲台上长期的锻炼。我懂得了,我若不做护法,谁做护法?所以我们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了许多净宗学会,跟我们有密切的关联,目的何在?希望我们同学学成,别的地方不请,那些净宗学会来请,你们就有地方讲经,你们也会有很多人照顾。不讲经的时候,没有人请的时候,我们自己有道场,回到自己道场天天来锻炼,我们的讲台一天都不空过,天天都在练习,这样才能够成功。自己要有毅力,要有决心,不畏艰苦,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要克服过去,这才能成就。

台湾同修问:「弟子有个问题,一直未能明白,请师父慈悲指导。您老在讲《地藏经》有提到布施财物时,不可因贪其功德而布施,否则便是用了地狱之心来做布施。我想起我之前助印经书,就是因为贪图有大功德利益,因此非常惭愧。如果是劝别人来助印经书,请问应该怎么做才不会使别人也覆蹈这个错误?」

答:你这一觉悟就好了,怕的是不觉悟,觉悟了是真实功德。所以,劝别人修布施,总要把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我们不为自己为众生,为帮助众生觉悟。为什么?世间的劫难,是众生迷惑颠倒造作恶业所感得,劫难是这么来的。怎样消除劫难?众生各个都觉悟了,各个都明白了,各个都回头了,都能断恶修善,这劫难自然就化解,这是真实功德。所以,不贪图自己的利益,自己得的利益无比殊胜;如果为自己小利益,这个利益是很有限的,微不足道。帮助众生、社会,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一切众生没有见性之前,他的果报都是业感,业力感得的。你修善,你就感善果,种善因得善果;你造恶,就会有恶报。恶的心做了好事,《了凡四训》不是讲得很清楚吗?善是正,恶是偏,恶心做善事是偏中正,善心做恶事是正中偏。诸位看看《了凡四训》,现在我们做成VCD有两片光碟,看看你就明白了。必须要辨别清楚,晓得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善里面并不圆满,善里头还带著缺陷,我们如何避免。你要不通达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真实功德是不容易修。

你明白了,会生惭愧心,回头是岸。由此可知,你是因为听到讲经才明了,而后就知道,讲经才是真正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法布施,比什么样的布施都殊胜。《金刚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演说四句偈」;四句偈可以帮助人觉悟,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能帮人觉悟,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帮助别人,第一殊胜的,就是帮助他明了佛法。特别是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我们用什么方法?用《认识佛教》和《了凡四训》。

印光大师一生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和《安士全书》,这些都是帮助初学,让他真正了解业因果报,这是帮助他断恶修善,帮助他觉悟,他才会积功累德。他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够改善他的命运,他的命本来不好,会变好;他的命本来很好,好上再加好,会再增上。所以印祖这一生的提倡,我们知道,细细去思惟,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受印祖的影响,我们也明白了,我们接著干!

《了凡四训》拍成电视剧,影响就更大。书有很多人不愿意看,拍成电视剧大家喜欢看。这两片虽然没有做得很完善,里面毛病很多,现在北京有一些同修他们要重新做,我给他们的建议,只有两片,里面的内容受到很多的拘束,希望做成六片,也不算长,大概在今年六、七月可以做成。现在他们做得很积极,首先要写剧本,剧本审查比较耽误一点时间,但拍摄时间不长,很快就能够完成。这个方式如果做得很好,往后我们弘法利生要向这个方向去发展。我们跟演艺人员要拉上关系,他们也求消灾免难,做这个事情是积大功德,他们很乐意做。

劝人印经书,如果贪图眼前的功德福报也未尝不可。为什么?偏中正。心虽然不好,他是做好事,也能得人天福报,不过得的福报小,不大就是了。不为自己,不贪图名闻利养,你得的福报大,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都是好事。你本身是个例子,你是因为贪图功德,你才肯布施,才肯去印经,现在你觉悟了,你也回头了。那些贪图功德做好事的,慢慢将来接触到佛法,他也会觉悟。这一觉悟,小功德就变成大功德,假功德就变成真功德,都在一念之间,就有不可思议的转变。所以这是好事情,都可以去做。

这位同修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是婚姻的第三者,因年少不懂事犯下的错误。并且我跟他有两个孩子,也因孩子的因素而继续维持这样的关系,学佛之后了解因果,请问这样的情形是否属於邪淫,又应如何修持?」

答: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特别是净宗法门。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过去所犯的过失,即使犯五逆十恶的重罪也能往生,问题是你知不知道过失,你能不能改过,能不能真正忏悔依教修行?关键在此地。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了一个比喻,我们的罪业就像一个房间,密封的暗室,是「千年暗室」,这是比喻我们造的罪业之重,时间之长,可是我们点一火把,点一个灯,这个暗室就照明了。这个比喻说,只要你觉悟,一觉悟业障就消除了。所以罪业都是从迷惑生的,觉悟就消除了。

业障消除之后,我们问,「过去所造的罪业,还有没有果报?」这是很多人关心的事情。罪业消除,果报还是有,不能说没有果报;但是果报现前,你就不在乎了,你明白了,这就是古大德讲的「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欠钱的还钱,知道过去生中我欠他的,这一生中我应该要还他。欠命的要还命,你看看安世高的传记,安世高曾经两次到中国来还命债。在过去生中他误杀别人,所以这一生当中要找到那里去,还是被人误杀,第三次到中国来,这才弘法利生,示现出家人的身分。

所以说,诸佛菩萨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果报还是要受。这就告诉我们,恶业不可以造,你造的恶业,成佛还是要还债,还是要还命;不过你很清楚、很明白,还完之后,你还是有好去处,生死自在,福慧无量,跟凡夫不一样。凡夫遇到冤亲债主,不甘心,不情愿,所以受许许多多折磨,凡夫不像佛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总而言之,一定要断恶修善,要依照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诲去落实。佛家入门是《十善业道经》,一定要把十善做到。

第二个问题:「在念佛时候,常常会浮起淫念,深感自己业障深重。也听师父的话,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来制止,但是效果不彰。请问应如何对治?」

答:效果不彰是什么原因?是你的功夫不得力。还是用这句佛号,用久了功夫就会得力。千万不要认为:「我用了几天不得力,恐怕靠不住」,再去找别的。找什么你都找不到,最殊胜能消除业障的,无过於佛号。前清干隆时的慈云灌顶法师,这是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是著作等身,《卍续藏》里面搜集他的著作有二十多种。他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写到:「众生造作的罪业,任何方法都消不了,这样的业障,最后念阿弥陀佛可以消除。」

佛号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其他所有一切忏法他都不要了,他晓得这句佛号功德大。你打个水陆法会,说老实话,不如念一天阿弥陀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欢喜打水陆法会不喜欢念佛,总认为:「念佛功德小,这个功德大。」错了!你看看灌顶法师的讲法,你就知道了。

我们念佛号还控制不住烦恼,是烦恼习气重。我们的佛号是刚学,这个力量比较薄弱,怎么办?要加深,对於念佛决定有信心。你念上半年、念上一年,就不一样了。烦恼轻,智慧长,真正能把所有的妄想杂念都能够控制住,这是功夫得力。所以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要有坚定的信心,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你会成就,你的业障会消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