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记载了惠能大师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禅学思想还被宋明理学家借鉴和引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其中的四句禅语,句句开悟,让你从迷失中找到方向!
一、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良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佛家经典《六祖坛经》
《潜夫论》中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听夸奖的话会蒙蔽你的心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苦口的良药和刺耳的忠言肯定会让你感到不适,但是你应该看到这里面的良苦用心,提出意见和批评的人是想让你看清自己,明确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改正。喝得下去药,听得进去话,你才能更好的向前走。
然后是后面的两句,改正缺点利于提升自己的智慧,护着自己的短处很难成为有才德的人。这跟前面两句是顺应而来的。别人对我们提出了意见和批评,我们不能只是口头上回应,必须要做出行动改正。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让自己不断提升。而你明明知道自己的短处在那里却逃避而不去改正,这又怎么提升自己的才德呢?
六祖慧能画像局部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家经典《六祖坛经》
很多人认为佛法皆远离与世间,是高不可攀的,其实不然。佛法类似于哲学,跟我们世间之人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你不将佛法跟现实联系起来,只是背诵经文,遵循教条主义,无异于是在寻找兔角,兔子怎么会有角呢?
这是惠能的提倡学习佛法的一个理念,尊重实际,结合实际,在实践中领悟出禅理。惠能大师在学佛理念上的改革,将传入中国被神化和玄化了的佛教变得可亲可感。跟学佛法一样,我们学习的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现实,实践才能出真知,脱离了实际的知识只不过是空想而已。
六祖慧能画像三、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敬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佛家经典《六祖坛经》前两句是惠能大师讲求的佛法实用性,如果你已经达到了心境的平和,身不妄动、口不乱言、意正的境界,就不用再拘于形式,去持戒、参禅。我们的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不是学给别人看的,形式主义要不得。
后面两句则是对于“恩”和“义”的最基础要求。佛教的因果论重视报恩,《心地观经》中说:“慈父慈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我们的父母是无条件对我们好的人,孝顺自己的父母是百善之先。佛教还主张轻化上位者与下位者的尊卑,上下级应互相体谅,互相尊重。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身处高位就去轻视低位之人,也不应该身处地位就产生自卑心理。
六祖慧能画像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经典《六祖坛经》
这句话是惠能大师针对“身是菩提树,心似明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意思是: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而心如明镜台其实也只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有个明镜台。既然本来就什么都没有,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这是一种超脱凡世的理解,我们孑然一身来到世上,空无一物。将所经历的一切看作是浮云遮眼,明心见性,智慧性空。这样空明剔透的思想是已经参透了自己内心所想,控制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知晓了内心的潜在意识,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万事看空,万事想明,那么也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了。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