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无为
黄国达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觉悟了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所谓的真理,不是思想或哲学,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洞见,事物的本质在佛法称为“诸法实相”,实相是什么?是缘起、空寂、无我、无相、无生无灭。实相的体见,是直接照见、亲身实证。这本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及的。唯有真实的悟道,方能实现。
悟道的过程
如果对生命和存在没有强烈的疑情,是不会悟道的。知道自己还没有看见真相,才会有真正的悟见。
眼见、耳闻、口说、心想的世界,如果就是真相,人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缺陷和不如意?人为什会死?人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我?眼见、耳闻、口说、心想的世界,如果不是真相,什么才是真相?
追根究底的探索是悟道的必经过程。悟见实相,不能有任何预设的观点。真相若是“空”,眼见、耳闻、口说、心想的世界又是什么?
“空”若不是心想、口说,空又是什么?能不能当下见到?
悟道,其实就是赫然发现以前的见解、认知全都是误认,当下洞悉真相。见到语言、文字、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在一法不立的纯然和能所双泯的全然的当下,发现人从来没有出生,太阳从来没有升起,从来都没有我,死亡是幻象,物质是幻象,心灵也是幻相,众生没有轮回,诸佛菩萨何曾涅槃。山河大地、草木鸟兽,犹如泡影,读书作事、结婚育子,正如演戏一场。成败得失、苦乐荣辱,恍如昨梦。
毕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毕竟空。实相的体见,不是玄奇神秘的境界,而是可以实证的真相。虽然超越思惟、言说,却不妨以假名方便显示实相。
悟见的内容
悟见的内容可以由四方面来核对:
一、固定化的认知转为流动化的照见。
二、片段孤立的认知转为整体因缘的照见。
三、主客对立的认知转为能所双泯的照见。
四、实体性的认知转为空寂如幻的照见。
固定化的认知转为流动化的照见
“昨天身体还好好的,今天就生病了,真麻烦!”
“小孩以前很乖的,现在愈来愈不听话,都快没耐性了!”
“早上禅修觉得很平静、很舒畅,晚上想回到那种平静、舒畅,却再也回不去了,真泄气!”
“早知道会亏损那么多,就不要投资了!”
“真怀念年轻时候自由自在的日子,现在除了上班就是家事,不是先生就是小孩,又忙又累,好烦喏!”
悟见真相的人不会有这些困扰,因为打破了固定化的认知,能以流动的眼光照见当下的真相。不被僵化、固着的过去经验所阻滞,而能清新、灵活地应对当下的情境!
他只是活在当下,透视生命的高低起伏。情况好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它永远那么好,情况差的时候,也不会怀忧丧志,只要以全新的眼光,灵活地应对,情况也可能改善。
片段孤立的认知转为整体因缘的照见
悟见真相的人,看待事物不会落入片段孤立的认知,而能照见整体的因缘。不会只看表象、把眼光局限在一点,而能放宽视野、宏观地看待事物。譬如有人:
事情很成功,就自认为杰出。别人的成功,却认为那只是运气。迷恋于对方的美貌,却没有真正的相处和了解。执着于目标的达成,忽视过程中的学习、成长和乐趣。看到别人一点点的错,就吹毛求疵,不能忍受。没有考虑当时的环境,以及他作过的的努力、可能的补救方式。
习惯性地用头脑看事情,活在语言、文字、观念、意象的世界里,对当下的整体因缘缺乏觉知。满脑子工作、计划、责任、理想、知识、佛学名相、理论解释,即使没事在公园、乡间漫步,也欣赏不到阳光、微风、花草树木的美。
悟见真相的人不会有这些视野窄化的现象。他的心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全然而直接地活在无尽的法界中。
主客对立的认知转为能所双泯的照见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有一个主体的自我和客观的外在世界、彼此是分隔、对立的。
主客对立的认知,强化了“自我感”,而自我感造成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分裂和孤离感,总觉得自己是渺小的、不安全的,而世界则是巨大的、有威胁性。为了自己的存活和满足,必须不停地设法操控外在的人、事、物。即使是顺从讨好,也是希望交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受到照顾、支持和接纳。自我的另外一项作用就是寻求“自主”,希望自己作主、自己决定事情。
但是,悟见真相的人,在“能所双泯”的照见中,见不到分毫的能看、能听、能想、能作、能受的“我”,世界和自我的界限是不存在、不真实的。所以不需要操控外在世界,也不用追求自主性。
自我感消失,不再追求操控和自主,并不意味放弃和顺从,而是“因缘”在运作。主管安排工作,不是操控,是根据工作需要、他的能力而作安排。父母管教子女、老师教导学生,不是权威、灌输,而是依照他的根器、资质而因材施教。自立自强、自依止,不是强求自我主宰,而是因应环境、发挥潜能。“但见缘起,不见于我”,就是照见真相。
实体性的认知转为空寂如幻的照见悟见真相的人,不会误认事物的内在有实在的体性。体性空寂,随着不同的因缘幻化为不同的形式。
一颗宝石、一件艺术品或一件古董,有人喜爱,也有人未必欣赏。有人觉得价值连城,愿意高价收购,却也有人认为根本没有这个价值。事物的意义和价值会随着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显现,没有绝对的实体。
一位工程师或教授,在人际关系中,他可以是儿子、父亲、丈夫,兄弟、老师、学生、同事、朋友、公民、客户、旅客。身份随关系而改变。有时,他显现为喜悦、伤心、宁静的心,心情随不同的因缘而幻现。
从生物层面来看,他是生物结构的活动个体。是生态的一份子、食物炼的一环,身体的蛋白质、矿物质、水份,来自大自然组成这个生物体,也将分解回归大自然。
从物质层面来看,他也是有重量、占空间的物质,有颜色、有形相,可闻、可见的存在,所以他必须靠行走、搭车、搭飞机而移动位置。什么才是他的实体、真面目?唯有体性空寂却又多彩多姿的现象。不同角度的观察,显现不同的面貌。
不只是人,任何事物都会随着不同的因缘幻现为不同的形式,一座山,可以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对同一件事,由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认知。所以它没有绝对的实体。
可以说,固定化的认知、片段孤立的认知和主客对立的认知都是源于实体性的认知。
固定化的认知,缘于实在的“时间感”。
片段孤立的认知,缘于实在的“空间感”。
主客对立的认知,缘于实在的“自我感”。
澈见一切法自性空,实体性不可得,就是澈见实相。智慧清澈、自在无碍、随缘任运、触处皆通。这就是澈见实相之后的心境了!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