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超越心灵的迷障

发布时间:2023-02-20 15:41:08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开示吧!

  味、患、离

  杂阿含四十一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需求、满足与苦患

  味,是喜乐、满足感,而满足则是基于需求,有需求才有满足。人的需求有很多,从生理的需求到心理的需求,如安全感的需求,被爱的需求,被接纳、肯定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就像饥渴的人需要食物,而食物能带来满足一样。

\

  然而,满足其实是一种陷阱,它会引发苦,这就是“患”。事物是无常的,当因缘违逆需求,不能满足时,就会有苦,所以“需求——满足——苦——需求——满足——苦”,这是身心的轮回;其中有欢笑也有哭泣,而终归是苦。要离苦,就得切断这样的轮回!

  可不可以没有需求,或降低需求?生理的需求可以由运动、饮食、药物来调节,而心理的需求,则可以由禅定和智慧来化解。

  人真的那么需要被爱,被接纳、肯定,非要有一番成就才能满足吗?为什么不能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依赖外在事物求得满足,就种下了苦因。修习禅定和智慧,创造了内在的品质——清净和喜悦,就不需要依赖外在的满足了!

  依照心理学来解说,人的生命成长初期,幼小的身心是脆弱的,需要被保护的,被爱、被接纳是必要的。如果幼时缺乏爱和接纳,会形成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时会倾向“我必须可爱,或无论用什么方法引人注意,才会有人疼我、关心我”。

  这样就形成制约;长大以后,沿用同一模式,就是操控。事实上,成熟的心智,是自爱,自我接纳,自我肯定,不需刻意讨好。太在乎别人眼光的结果,反而失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内心深处必是焦虑,没有自信的。而佛法说:“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这是修学佛法的基本精神,这种顶天立地的豪气,才有望成就佛法——这是不依赖权威、赞美或掌声的自在。

  另一种操控,就是运用金钱、感情或权谋支配周遭的人、事、物,这其实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以佛法来说,人、事、物的运行,有其集——缘生和灭——缘灭的自然作用,人为的掌控,只会增加干扰和冲突。操控别人、事物,勉强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那是违背因缘的,正是我执、我见在作祟呢!

  如实知五阴的集、灭,这是智慧,是知见上的净化,知道一切事物本质上是缘起如幻的。如实知五阴的味、患、离,则在情意上实际地感受到喜乐满足的无常幻灭,因而离开、超越它。

  物质、感官的迷障

  五阴涵盖生命的每个层面——感官的满足如美味、美色、美景、舒适的住家环境、娱乐游戏等,深深的吸引凡夫俗子的心。连一些修行人囿于过去的习性,都易感受到波扰,如果没有甚深般若透视它的虚幻,坚强的定力拒绝它的诱惑,这一关是很难过的。现代物质主义盛行,鼓励感官的满足,许多人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连思想、观念都被蒙蔽而不自知,以为这是人生唯一的价值。或许惟有经历一番寒彻骨,方有可能清醒过来,发现心灵的价值吧!

  至于学佛的人,如果一时之间,功夫尚浅,定慧力不足,难免仍有贪念。但总得自我节制,淡泊少欲,知道它的过患,不陷溺其中,渐进地离欲才是!

  情爱的迷障

  情爱是人生极大的满足——“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可是却也正是莫大的困局!两情相悦,恩爱一生,固然甜蜜,一旦生离死别,更是锥心之痛。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还是苦涩。形单影只,落寞孤寂,也是酸苦。何况相爱容易,相处难,结婚生子之后,柴米油盐,养儿育女的琐事忙不完,有的身心疲惫,形容憔悴,有的争吵,暴力相加,回忆婚前的欢乐,简直恍如隔世!

  缘集、缘灭,品尝到情爱的满足,感触它的无常、幻化,进而超越它,离开情执,不再迷恋、占有对方,并而净化、提升为慈悲关怀,互相尊重的成熟的感情,不再为情所困,为受所苦。从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家,到世尊成就正觉,化小爱为大慈大悲,正是显示情爱的集、灭、味、患、离。

  知见的迷障

  知见——知识、观念、思想、见解,是文明的产物,同时也形成一道照见真实的障碍。因为知识、观念、思想、见解是经验、概念的累积,它帮助人类生活得更有效、便利,却也离宇宙自然生命的脉动愈远。当花朵成了婚丧喜庆的礼仪,有多少人能细心品味花的生长、绽放、凋谢的生命律动?当教条、哲学架构、技能训练,取代了对宇宙浩瀚、山水自然之美、生态生物之奇妙的欣赏、咏叹,生命就成了头脑意识、思想概念、符号名称的的排列组合,失去了清新、活泼、创造、变化、多彩的无限生机,成为机械的、僵固的虚拟幻境!

  人们心中杂念纷飞,喃喃自语,喋喋不休,固然是苦,更深一层来说,生命因为思想、概念中隐含的“执见”——常见、边见、我见,形成意识的矛盾、对立,如大小、美丑、好坏、人我、善恶、是非、生死、有无的绝对化、实体化,造成人们的比较、分别心,用一个固定的知见观点来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不知不觉中陷入莫名的焦虑、空洞、无助和恐惧。这是文明所带来的挥不去的梦魇:人们创造了一个精密的牢笼,自己却被禁锢其中,真是太诡异了!

  知识、记忆满足了人们控管自我、掌控他人和世界的欲望,人生却失去生命本质的真实、自然,成了虚幻的故事!如实观照知识、观念、思想、见解的集、灭、味、患、离,回到寂静而丰富的无言之秘吧!

  宗教经验的迷障

  宗教的修持,一般来说,透过特定的仪式,虔敬的信仰,专注的意念,可以产生精神状态的转变,如宁静祥和定境,与万物合一的神秘经验,色声香味的幻觉,或是与神灵的对话,甚至产生超能力,感应到一般人看不见、听不见的世界等宗教经验。

  这些宗教经验,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处处受限,拥有广大的想像空间,和丰富心灵的觉受,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伤害的人来说,具有补偿作用,而成为莫大的吸引力。

  但是,宗教经验是个美丽的陷阱,它终究是无常、幻化的,即使是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等到定力退失,一切都归于幻灭,回到庸俗、危脆、苦迫的世间,将会比一般没有宗教经验的人更为失落和痛苦!

  以般若智慧超越宗教经验,放下对宗教经验的执取和追求,才能得到心灵真正的自由。就在庸俗、危脆、苦迫的世间之中,心无挂碍,自在解脱,进而化腐朽为神奇,净化,升华。“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生死无常不再是苦,反而是历练和创造的契机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