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思想都是观察认识世界和独立思考的结论。
所有结论都和观察者认识世界的角度、方法、出发点和观照点等诸多因素相关。从不同思想家的结论出发,追溯其认识世界的足迹,可以发现他们常常不期而遇,继而又分道扬镳,随后又会在某个地方相视一笑……品味佛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色空观与道家《庄子》的相对主义齐物论,就能够清晰地触摸到作者的思想轨迹,发现他们超越时空的分分合合。人的肉体,只能生活在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物质世界中,故而必然会受到物质世界的制约和诱惑,而人的精神总想挣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追寻无拘无束的自由和放纵。于是,如何认识物质世界,如何认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以及人生目的、意义何在,就成了人类永恒的话题。思想者的学说体系包括宗教的理论基础,也常常从这里起步。《心经》借观自在菩萨之口,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佛学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色是指眼睛所观察到的物质世界。空是什么?我以为空有两层含义。一是佛家在认真观察和研究物质世界之后,对事物本质的一种认识;另一层含义则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得到的人生感悟。《心经》的作者发现,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因缘际会的结果。因是内因,缘是外因,二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偶然相遇,于是便产生了我们可以感知的这个事物。但是,这个事物本身也在运动过程之中,当其他的一些因、缘巧合的时候,这个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比如说,人们把一些砖、瓦、木、石聚合在一起,建起了一座房子。砖、瓦、木、石作为建材和人的劳动组成了这个事物的因;这些建材通过人的劳动而聚合在一起,建成了一座房子,则是这个事物的缘。构成因、缘的任何一项要素发生变化,这座房子就不可能拔地而起。即便如此,如果因发生变化——砖碎、瓦破、木朽、石烂,或者另外的缘发生作用,比如地震、山洪,这座房子还是会变成一片废墟。世间种种皆是如此。发生在我们之间的是是非非,哪一件不是因缘际会的结果?而任何一点点因或缘的变化,不都在改变着人们的关系和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既然如此,执着于必然变化的色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该不断认识这种变化,感悟永恒的运动。这个变化、运动以及应对变化、运动得出的人生感悟便是佛家所说的空。也就是说,空这个概念,首先是对色的存在状态即变化、运动的描述,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时也是对色的否定,所以照见五蕴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这样,就从对物质世界空的本质的认识,导向了不必执着于色的人生态度的选择和确定,从而获得内心的解脱。道家思想体系的构建,也是从认识物质世界开始的。老子不仅追溯物质起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他也认真观察事物的变化,发现宇宙万物的本质之一,即是周行而不殆,往复循环,并总结出世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认识。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对物质世界变化、运动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也更加全面。首先,庄子认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运动之中,这与《心经》作者的认识是一致的。所以他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