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中国古代故事:小时聪颖过人,八十三岁自知不久于人世

发布时间:2023-11-22 01:44:11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中国古代故事:小时聪颖过人,八十三岁自知不久于人世

今潮阳市西北约20公里的铜盂区塔口山麓,有座灵山寺。此寺创建于唐贞元七年(791年),称得上千年古刹。寺内的文物古迹,以舌镜塔最为出名。舌镜塔位于寺后千丛果林中,是灵山寺开山祖师之墓塔。这座唐塔形状奇特,八角形的须弥座塔基上立着一圆柱形塔身,塔顶微拱,全塔形似一覆地巨钟。塔身正面有一壁完,上书“唐大颠祖师塔”。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载,唐末有贼盗墓,发此塔,见墓主骨髀尽化,惟舌根犹存如生。宋至道年间,又有人发塔视之,则不见舌根,惟见一古镜而已。因此传奇此塔俗称“舌镜塔”。宗教传说,姑妄听之,墓主大颠,却确实是一位禅宗高僧而为人所纪念。

大颠祖师,法名宝通,其俗姓有陈、杨二说,未得详考。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祖上徙福建人广东。宝通于唐开元末年(741年)生于潮阳(今广东潮阳市)。小时聪颖过人,喜欢山野云林,不受拘束,显出超然物外的秉性。唐朝中期,佛教盛行,《唐典》谓:“天下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潮汕一带,此时也是佛教盛传之地,青少年的宝通,必受这种气氛的耳濡目染。大历元年(767年),36岁的宝通与药山、惟俨等人在潮阳西岩落发出家,师事惠照和尚。惠照认为宝通很有悟性,禅根深厚,特地安排他和惟俨前往湖南衡山南岳寺,向驻锡南岳寺的石头希迁和尚学佛。希迁是著名高僧,为禅宗惠能之二传弟子,宝通从他那里领悟了禅宗要旨,学得了大无畏法。宝通初次参拜希迁问:“除言语外,何者是心?”希迁乃答:“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宝通又问:“无心可将来?”希迁答道:“原来有心,何曰无心?无心尽同谤。”从一问一答中,宝通“大解悟”,自是机辩无滞。

唐贞元初年(785年),宝通回到广东,栖身罗浮山瀑布岩,在此修心养性,竟能寂然安坐终日。想不到在这里真让所学的大无畏法受到考验。有一个暴徒持刀要斩杀宝通,宝通毫无惧色,端然不动,还伸直了脖子,暴徒见状,反生惶愧之心,收刀退下。贞元五年(789年),宝通回到家乡,翌年,在牛岩口辟建白牛岩精舍,又派出玄应、智高等门徒,往县内的莲花乌岩、马颊山岩建立道场。可惜这些岩洞都较狭小,不是广收门徒之所,而慕名来投宝通门下者日众,因此,宝通在潮阳各地走动传教时,也留心注意观察山川地形,有意择地建寺。过了两年,果然有一合意之处。他发现龙首山东来伸延至县治临昆山,折向西北而形成一个山谷。这里群山相会,势如九龙环绕,山口左右二峰相对,宛若狮象对峙,山幽林密,鸣泉潺泼,显出一番灵气。这片地为洪圭所有,洪圭时任朝请大夫,家产富有,因丁艰在家,宝通求助于他,得应纳舍田巧顷为寺产,捐资建禅院。地有了,钱也有了,建寺之愿遂得实施。宝通时已57岁,亲力亲为组织建寺,伐山林,驱野兽,终于建成寺院。宝通取西天灵鲜岭之典,为寺起名“灵山”,经朝廷批准,定名灵山护国禅寺。从此,他深居简出,弘扬禅宗教旨,边讲经授徒,翻译著作,边带领僧众耕山种果,自食其力

。宝通成为灵山寺开山祖师,单路蓝缕的开发之功不可没。传说当时众徒弟中,有身怀驯兽之绝技者,竟能让一只猛虎终日跟随宝通,这使宝通在当地人心目中更显出道行高深。他所讲授的禅宗法门,又为人所乐于接受,门人达千余人。宝通因在此时自号大颠和尚。

元和十四年(819年),大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任潮州刺史。当时的潮州属僻远之地,文化甚不发达,韩愈觉得寂寞,闻说大颠之名,派人召请。大颠也早慕韩愈之名,应召而至,一番谈吐,令韩愈刮目相看,两人不因信仰不同而有隔膜,一见如故。大颠此次在州署中住了十数天,以后时有往来。韩愈到南海之滨祭神,特意回访大颠,住到灵山寺中。数月之后,韩愈移任袁州,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交情甚笃的大颠,并留赠二套衣服存念。后人对韩愈与大颠交往之事多有议论,主要是觉得此举有悖他反佛初衷,也有人说他有所改悔,从“排佛”改为“奉佛”。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提点广东刑狱任上曾到灵山寺,在大颠堂壁题诗云:“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他对尊儒排佛以卫道者自居的韩愈,为何数次致书大颠乃至赠衣言别,觉得不好理解,不知大颠究竟有什么魅力。元代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蒙古人僧嘉砮钩对此费解,在他的《灵山寺》诗中也探讨了这个问题,归结为“彼此无非是佛缘”。其实,这些说法皆因为只从表面看问题,韩愈对劳民伤财的奉迎佛骨虽极力反对,却不因信仰不同而不与佛、道人士往来,他的朋友中就有以琴、诗、书、酒为共好的方外人物。潮阳县文联出版的《潮阳灵山寺》一书收人有韩愈《致大颠三书》,可见韩愈盛邀大颠见面之语极殷切。苏轼对此三书早已认定为“妄撰退之书,其词凡鄙,虽退之家奴亦无此语”。三书确不足为据。不过,韩愈与大颠交往及留衣之事还是事有所本的,韩愈后来在(与孟简书)中写到:“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无可与语者,故自山召至州郭,留十数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对于这段公案,于此可见结论。今人赵朴初认为韩愈、大颠之交,关键在于大颠的学问人品均为韩愈所信服,在《访灵山寺礼大颠禅师塔有作》三首之一云:“禅师能智又能悲,肯下灵山访退之。不是辩才兼定力,怎教文伯为留衣?”此论颇为中肯。

唐长庆二年(822年),穆宗赐灵山寺额为“护国禅院”。过了二年,宝通已83岁,自知不久于人世,与寺中众人告别后坐定示寂。大颠在岭南佛教史上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他因师从希迁和尚,成为禅宗南宗惠能之三传弟子。由于他精心钻研佛教,成为唐朝佛教曹溪教派一位有影响的高僧。他曾抄写《金刚经》1500卷、(法华维摩经)各30部,藏之山中。所著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及《金刚经译义》。大颠对岭南佛教文化的贡献,在于他倡建了灵山寺。由于他的影响,灵山寺在唐代已成护国禅寺。宋代,宋真宗赐新译经,宋仁宗诏改寺名。元、明、清代迭有修建,尤以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之重建规模为大,199()年又进行全面大修。这座千年古刹可谓历久不衰。现今寺内不少文物胜迹都同大颠有关,诸如拔木坞,据传大颠创建该寺时在此就地拔木;千丛果,相传大颠在此手植荔枝千株,现有荔枝林则为后代寺僧所补植;写经台,是大颠当年著译、写经之处,近年在此处筑台纪念;留衣亭,位于寺前,即为纪念韩愈赠衣大颠而建,迭经兴废,已非原物。弥足珍贵的是大颠墓塔舌镜塔,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往今来,前往灵山寺瞻仰礼拜者甚众,并留下了一批吟赋诗歌。清代潮阳知府周硕勋有《舌镜塔》诗云:独往神安托,个中身毒镜,相看舌尚存;永夜照孤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