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圣塔佛光:七宝阿育王塔(国宝华光·海上丝路系列)

发布时间:2024-09-15 01:44:33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圣塔佛光:七宝阿育王塔(国宝华光·海上丝路系列)

原标题:圣塔佛光:七宝阿育王塔(国宝华光·海上丝路系列)

南京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张 瑶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01日 08 版)

2008年(佛历2552年)11月22日,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尘封,南京长干寺地宫中的“七宝阿育王塔”(见图)从铁函中缓缓升起,出现在世人面前。其高大雄浑的造型、精美丰赡的图案,以及七宝随身、遍体金光的华贵风采,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据同时出土的《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记载,地宫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这座“七宝阿育王塔”不仅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阿育王塔,而且塔内还瘗藏有如来真身“感应舍利”和佛顶真骨,以及以金棺、银椁为代表的大量珍贵供养器物,在海内外文物界、宗教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被尊称为“塔王”。

“七宝阿育王塔”通高117厘米,最大边长45厘米,由下部塔座和上部塔盖组成,以子母口相合。其内部以檀香木为胎,表面为银质,通体鎏金,塔身凿有452个圆孔,孔内镶嵌水晶、玛瑙、玻璃、青金石等各色宝石。塔盖顶部中心处立塔刹,四角设四座山花蕉叶。山花蕉叶与塔刹之间以链条相连,链下悬挂风铃。塔身表面锤揲佛教纹饰、图案。塔刹根部圆环上饰金刚杵和天王像。山花蕉叶四个内侧面上,两面各饰一立佛、两供养菩萨,另两面各饰一坐佛、两护法天王;山花蕉叶八个外侧面上共有19幅画面,表现了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出家、苦修,到觉悟、传法、涅槃的人生历程。塔盖和塔座底部四周皆饰佛像,塔座四隅各立一只大鹏金翅鸟,四面分别浮雕“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大光明王施首”“尸毗王割肉贸鸽”“须大拏王”四幅大型佛祖本生变相。传说佛祖于今世之前经过无数次生命轮回,无论为人还是为动物均舍身向善,这四幅变相即截取了佛祖前生的四次壮举,传递了其历劫求道、度己度人的慈悲情怀。

除纹饰与图案外,“七宝阿育王塔”的外部还錾刻有大量铭文,计20条共300余字。其中塔盖底部四面分别锤揲“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风调雨顺”四字吉语,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君民和谐、天下太平的美好心愿。塔刹根部、山花蕉叶内侧、塔盖底部四周、塔座变相下部等处皆錾刻有铭文,主要为施主姓名、捐资数目、打造内容等。其中,位于塔盖顶面两个椭圆形开光中的铭文最长、内容最为丰富,记载了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在演化大师可政、守滑州助校王文、会首张重旺等人的倡导募化下,众位施主捐舍银一百二十二两、金二两八钱半、檀香七斤、“大圣七宝念珠”以及“水晶珠宝”等物,聘用扬州工匠朱承信等人打造“七宝阿育王塔”的事迹。这些铭文真实记录了大中祥符年间金陵长干寺建塔建寺、瘗藏舍利的重要过程及诸多细节,为研究北宋金陵长干寺兴造史、宋代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北宋手工业发展等诸多课题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长干寺重建后不久,宋真宗赐额“天禧寺”,直到明永乐六年(1408年)不幸毁于一场大火。4年之后,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其母亲,敕令在原址上修建了大报恩寺

。江南大报恩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皇家寺院,存在了400多年,直至清代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兵火。

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一整套宋代舍利瘗藏容器,包括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漆函,以及金棺、银椁和大小银函等。最外层是高1.6米的石函,其北壁石板上镌刻《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记载翔实。石函内是高1.3米的铁函,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铁函。铁函内便是“七宝阿育王塔”,塔内发现了几套分别瘗藏有佛顶真骨舍利、诸圣舍利和感应舍利的供养容器:一套是鎏金银椁内盛金棺,金棺内瘗藏有佛顶骨舍利、三个水晶瓶及一个鎏金小银盒,水晶瓶及鎏金小银盒内又瘗藏诸圣舍利;另一套为漆函内盛大银函,大银函内盛鎏金小银函,鎏金小银函内为水晶瓶,水晶瓶内瘗藏感应舍利;还有一套是小银盒内盛罗囊,罗囊内瘗藏诸圣舍利。在瘗藏佛顶真骨的鎏金银椁底部刻有铭文,其中有“大卿施护佛顶骨”的字样,记录了佛顶骨舍利是施护捐赠的。据史料记载,施护是印度人,他在公元980年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法,当时的南京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除了带来大量的佛经以外,施护还将珍贵的佛顶骨舍利带到南京,并最终供奉于长干寺地宫内。

这件“七宝阿育王塔”,是北宋手工制造的集大成之作。塔内发现的佛教供器质地丰富,品类众多,堪称是20世纪80年代陕西法门寺地宫之后又一座震惊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不仅勾勒出了当时的盛世之光,也默默地倾诉着千年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的文明碰撞,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渐长过程。

知识链接

阿育王塔在中国

塔,最初用来供奉舍利、经文、法物等,即佛塔,14世纪以后逐渐世俗化。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传入我国后建造形制广泛拓展。阿育王塔的得名,源自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阿育王早年好战,后来笃信佛教,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大力推广佛教的传播。据史籍记载,他在世界各地建造了84000座塔供奉佛骨舍利,其中中国有19座。其所建寺被称为“阿育王寺”,所造塔被称为“阿育王塔”。阿育王塔的形制同样来源于古代印度,是以半球形的“窣堵坡”为基本原型,再受犍陀罗艺术影响而形成的。刚进入中国时,其形制较为简单,底部为扁平基座,上部的塔身为覆钵状,后来逐渐增高,由一层变为多层,塔身也由圆而方,最终发展成了有基座、塔身、塔刹、相轮、山花蕉叶等完整形制的阿育王塔。

就阿育王塔的功能而言,造型小的可陈列在大殿、佛龛之内;大的则可作为寺院的建筑构成之一。供养在塔殿内的小型塔多用金、银、铜、铁铸造,独立建造者全部使用砖石材质。纵观我国的“阿育王塔”,在1800余年的建筑与铸造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有所发展,但始终保持着特殊风格,成为我国佛塔中一个独特的体系。

(张 瑶)

查看更多内容,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