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内容提要:
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举世间所见景物详细阐释能见所见。最后指出:你今观察见性与尘缘,妄分别有无是非,名为妄想。妄想都不离是非二相。只有认识了菩提妙净明性,才能使你出离是指非指之类的是非之相。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1,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注】
1今此妙性,现在我前阿难说的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这见精,确实是我的妙明见性,这妙明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我见到的必是我的真心。那么,我的身心,究竟是何物?
而我的身和心实有分别啊!佛说这见性没有分别,如果我的见性就是我的心,这见性实在是我,而这身不是我。这跟如来刚才批评的物我杂乱,说物能见我,不是一样吗?恳请垂大慈悲心,开发我等未悟之人。”
原文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且今与汝坐祗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1,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注】
1见元“元”是第一号最重要的因素,见元和见精、见性都是名异实同的近义词。
白话解
佛告诉阿难:“你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你的眼前,这话不对。假设见性确实在你的眼前,你确实见到,你应该能够指出这见精所在之处。
当我同你都坐在祗陀林中,遍观所有林渠和这殿堂,以至头上的日月,前边的恒河。你在我狮子座前,可以举手指点眼前所见的种种相,一一说出她们的名字。阴暗的是园林,明亮的是阳光所照处,留碍的是墙壁,通透的是空间,这样一一指点,乃至草木纤毫,只要有形,不论大小,无不可以指点出来。如果见性必定在你面前,你应能明明白白的指得出来。哪一个是你的见性。
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果说虚空是见性,虚空已然是见性,哪里还有虚空?如果物是见性,物已然是见性,你还能在此之外另找到所见之物吗?你能不能从世间万象中找出精明妙净的见元,像指点种种物那样,明明白白的指出来给我看?”
原文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
白话解
阿难说:“我从这讲堂内以至远及恒河边,乃至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凡我举手所指和放眼所见的,能一一指出来的都是物,我指不出哪个是见元。
世尊!确实如佛所说,我还是有漏的初学的声闻僧。何况是我,我想,即使是无漏的菩萨,他们在万物万象前精细剖析,也不能找到离物别有自性的见元。”
佛说:“是呀,是呀!”
原文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1。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祗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2。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3。
佛言:如是如是。
【注】
1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这里说的“见”,包括能见与所见。能指出的物之中,都不是能见的见性,但是能指出的物,都是所见之物,是能见的对象。世尊考虑到会中大众很多人还分不清能见和所见的概念,所以这样提出来让阿难及会众思考。
2不知是中何者非见这些物象,都不是能见,都是所见,但不能说是见或说非见。能见之心性缘所见之物象,因缘和合才成“见”。
3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这句话中的“见者”,即是所见。
白话解
佛再告诉阿难:“按你所说,在万物万象中,你指不出哪个是见元,离了万物万象也不可能找到别有自性的见元。然则,在你所能指出的物之中,都不是见了。
我又跟你说,你和如来同坐在祗陀林,观看林苑、河流,乃至天上的太阳月亮等种种不同的景物,必定没有见精可以被你指得出来。你再想想,这些物象中,哪个非见?”
阿难说:“我认认真真遍观这祗陀林,今时又不知其中哪个非见。
为什么呢?如果说树木非见,我怎能见到树木?如果说树木是见,哪里还有树木?如果说虚空非见,我怎能见到虚空?如果说虚空是见,哪里还有虚空?我又思量,在万象万物之中,微细推寻,无非见者。”
佛说:“是呀,是呀!”
原文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
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1。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注】
1不死矫乱论议自称事奉不死的净天,却不能自圆其说,说不清其不死之理。所说理论,颠三倒四,自相矛盾,故说其理论为不死矫乱论。
白话解
大众中还未得无学的人,“万象万物都不是见”,“万象万物无非见者”,佛都说“是呀”。他们十分惊异,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如来知会中未得无学的人神魂不安,不知所措。遂心生怜悯,安慰阿难及大众,对大众说:
“各位善男子,这是无上法王说的真实话。无上法王说的都是真实话,不说诳语,不说妄语,不同于外道末伽黎说的四种不死矫乱论。你们好好思维,不必紧张。”
原文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1?
【注】
1于其中间,无是非是能见所见,离是离非。这是针对三摩提所现的幻境说的。譬如在三摩提中眼前出现变幻的云朵,当你虔诚念佛之时,即时云朵幻成佛相。是佛?非佛?是见?非见?是想?非想?其实是在三摩提中有意无意之中出现的、似见非见、似佛非佛的影像。你如果无心向佛,不会出现这些影像。眼前影像,只是幻相,实非真佛,所以离是离非。
白话解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怜悯在法会上未得无学的四众,为安他们的心,于是在大众中从座起身,顶礼佛足,合掌恭敬对佛说:
“世尊!见精能见,所见尘境为缘,大众对能见与所见的区别和关系还有疑惑。
世尊!缘色或空而有见,在色空万象中,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见。世尊与阿难的对答中,万象万物究竟是见非见的问题,在会大众虽然已不是钝根小智,但对是非二相未能了悟。惟愿如来大慈大悲,为大众阐发所见物象和能见的见精究竟是什么东西,能见所见为何无是无非?”
原文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提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1,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2。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注】
1如虚空花尘缘想相,都是空花。捏目成劳,会见空中生花。尘缘想相,都像空花一样,并非实有。
2菩提妙净明体在三摩提中,所见影像,非想非无想,非有作非无作,对所见影像,如实见,如实知,不起攀缘心,便说是见如来,便说是正觉,所以在三摩提中的能见及缘影所见,是菩提妙净明体。
白话解
佛告诉文殊及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进入如幻的三摩提,缘眼前所见的尘境,加上修行者自己的想象,便成种种妄相。尘缘想相,都是空花。都是子虚乌有的影像,这能见及缘影所见,原来都是菩提妙净明体。能见、所见怎么会有是非二相?
“文殊,我今问你,你是文殊,如果有人梦中见或者禅中见或者捏目见另有一文殊,这另一文殊,究竟是文殊非文殊?”
原文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白话解
“世尊!我是真文殊,如果说梦中或禅中或捏目见另一文殊,不能说是真文殊,也不能说无真文殊,所以,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有说无,说是说非。”
佛说:“这妙明之见,见色见空,都离是非二相。人们本来都有无上菩提妙净明心,如果偏执一边,说色说空,一定要分出个是或非来,便生出妄闻妄见。
譬如捏目所成的第二月,说是有吗?说是无吗?文殊,实有一个真月,不能简单地说有说无,说是说非。
你今观察见性与尘缘,妄分别有无是非,名为妄想。妄想都不离是非二相。只有认识了菩提妙净明性,才能使你出离是指非指之类的是非之相。”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