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近行定与安止定

发布时间:2023-07-03 09:49:56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近行定与安止定
  慈济瓦法师讲
  郑栢青译
  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习的过程里,受教于多位禅学师父,包括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tida)。自从80年代的早期,驻锡在寂乐苑Santisukharama)教导内观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师于马来西亚Kota Tinggi的演讲,并经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载于〝Vipassana Tribune〞,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们提过四念处,佛陀告诉比丘们,勤修正念,并以达成禅那(jhanas)。从这里,我们将谈谈寂止禅(samatha奢摩他)和内观(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修行,以及如何进入内观,而最终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两种禅定
  有两种禅定的修行法:第一种,称为寂止禅。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意思是他们修习纯寂静禅定。例如:遍处(Kasinas,即取相观〔visualisation〕)、不净观,在《清净道论》里有四十个起观对象,他们通常修习到至少达到近行定(upacara samadhi)或达到诸禅定,禅悦的境地。当他们达到此定力后,更深入的修习内观。
  第二种,称为纯粹内观(suddha vipassana yanika),纯内观修习法,这类修习者不经由纯寂静禅的修习,既不进入近行定,也不进入安止定,修习者直接趣入静观(Contemplation)心与身,从这里修成内观剎那定,这种定力相当于近行定,依这剎那、剎那的定力,也能趣入道果智(magga-phala)的开悟。
  另外还有一类,修行以上两种禅定共同发展,修习者不单独的修成其中任何一种定力,而是交替的修习,端视哪一类较为合适自己。通常一般所说的禅定,多指前面两种:寂止禅和纯内观。你可发现以上两种禅法,佛陀都曾教导过,可在三藏经典里找到这些教导,有些例子,佛陀教导在入内观之前的寂止禅,其它的例子是,他教导直接修习四念处,而不经由禅那。有许多上述的例子,可在三藏经典找到。假如你问,哪一种较好?较理想?最好是你知道所有四禅八定以及所有道果,但这通常是不可能的。第一点,你必须找到一位合适的老师,他能教导你所有这些。第二点,你要有时间去实践,而这些也都很难达成的。有时候,你能够修一段时期的内观,就像我们在此修的一样,而后,在合适的时间也修习纯寂止禅。有些人发觉,内观已经够好了,这意谓着,他们持续修习且获得进展。而他们全然不需进入寂止禅。某些人发现,在修习内观之前,需要某种程度的入定,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必需经由内观而获得开悟,无论如何,你要多修习,就得多花时间。当然马哈希禅法的传承,是强调内观的,并非这些老师不懂寂止禅。从前我在缅甸修习,有许多老师可以正确的教导四十种寂止禅的观注目标,在好几年后,我问他们:「为何你不教我寂止禅?我也想学习寂止禅。」他们回答我说:「内观更重要,当你成就内观,而后你可修习任何寂止禅。」理由是,绝大多数的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修习各种禅定,即使你是一位比丘,你也没有全部的时间去修习,你会牵涉其它事情,最重要的是,在这一段进修期间,我们要尽可能的学习内观。
  据我们的了解,寂止禅的密集修持,比起内观,通常要花更长的时间,因此,这里只强调内观,况且一般在家人比出家比丘更少有时间去修习那最重要的。同时依照我们的了解,要成就寂止禅,是非常的困难。此外,可能花些时间去达成你所需的寂止禅,目的必需适当,你也须有这方面的潜在能力。
  现在,我们回到禅那的主题,当我们提到禅那,不必意谓着单指发生在纯寂静定的奢摩他等定境而言,它也可存在内观中的禅定经验。所以有所谓的奢摩他,意指一种纯寂静禅定所产生的专一定境,以及内观,另一型态的宁静、专一定境,发生在内观中。
  禅那的定义
  对于禅那的一般概念是什么?禅那普遍的解释是:强烈的专注于目标。这里,我们引用马哈希法师所著的《*轮》(The Wheel of Dhamma)书中所说的:
  「禅那的意思是,接近的观察一个目标,以固定的注意力,集中的专注

\

于一个选定的禅定目标。例如:以寂定的数息观,会提升至寂止禅境;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征,静观他们的不恒常、不满足和不坚固性,则属于内观。有两种禅:寂止禅与内观。固定的专注,发展趣入寂静定者,称为寂止禅。静观法的三种特征则属内观。也有三种三昧(samadhi,或称为定):剎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另外一本班迪达法师(Sayadaw U Pandita)的著作中指出,禅那就好像心黏着在目标上,好像是拿一根细木棒去刺穿一片树叶,或者,好比轻柔的黏住一物,移近看看它是什么?因此,当心固定住一个目标时,它像穿透目标,并且趋向它,黏住它。这是自然的禅那,这是一种固住的、深的定。
  端视你如何的使用它,禅那指谓不同的东西,就像你说到定,就有正定与邪定,它一样是定,只是有不同的经验。
  首先,我们看看一般所说的奢摩他,它如何生起?就像书上所描述的那样,寂止禅可分为两种定:一种是近行定,另外一种是安止定。在这里禅那和三昧是同一个意思。「安止」的意思是固住不动的定,意即心与目标单一化了,「近行」的意思是接近,意即接近固住不动的定。
  近行定
  我们需要了解,近行定的范围是很广的,很广的层次存在于近行定,它涵盖了许多的经历体验,随着不同的目标而有不同的体验。一般而言,当一个人达到了近行定时,五盖就被抑制住了,就是说当定力达到这个层次,贪、瞋、怠惰与迟钝、忧虑与焦虑、疑不会升起。当定力达到这个阶层,五盖被推到一边(虽然他们在出定后,又会回来),这样我们才能够说,已入初近行定。因为推离染着或覆盖的功能获得满足。假如你想进入内观,你能够以敏锐且安宁的心去观照。
  当五盖被推到一边或是被抑制住了,这并不表示已达到近行定的最深层。在这瞬间的前后,仍然听到声音的来、去。在这点上,仍有些身体的形态概念。比方说:假如你在观照出、入息,而你达到一境性,在这里五盖不存在,心很清晰且安宁,在这阶段里,你仍有身体的形态概念。当声音来时,你仍听到他们,虽然可能不响亮,或有时很模糊不清,这是低阶的近行定。
  但是能更进一层的话,当你说近行定已接近入定(absorption)了,不意谓近行定是弱的,而是能更强壮,举个例,一个人或是观照出、入息,或是内心吟诵〝itipiso…〞或是作慈心观,散布爱心,慈心给某人,一段时间后当以正念,以慈悲观,以察觉的心去修习,他的心将愈来愈宁静、安止,心变得愈安止,他会忘掉身体,全能不感觉身体,心变得很柔软、很安静、很专注,同时也很光明,他会忘了他的身体,他全然不感觉到他的身体的存在,也全然听不到声音,他祇知道心仍存在而且平静,无论在呼吸上、在送爱心给某人时,或可能呈现取相(visualisation)时,例如:光明,心没有移动,心仍然存在,很平静,他不能听到任何声音,他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但他知道他是在专注于目标,假如他想要思考,他能够思考,假如他不想思考,他也能够不思考。通常在这一阶层,心就像一个人漂浮着,像半醒半睡状态,但它又不是真正的睡着了,这种平静的状态构成了近行定。
  如此,定的发展过程,在达成近行定之后,五盖被置于一边,在达成真正的入定正受之前,定的发展需要更进入,以达到安止定。在特定的目标,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愈来愈细微。举个例,入初禅之前的近行定与入二禅之前的近行定,两者都是近行定,但却有不同的体验。同样入三禅、四禅之前的近行定,也是不同的经验。定力会愈来愈细致且平静,目标也愈来愈细微。所以近行定在各阶层里,有截然不同的体验。我们举个例:从修习遍处禅定目标,如:颜色、地遍处等。以持水遍处观为例,水遍处观涉及水在心中显相,在达到心境专一之前,升起的讯息称为「相」(nimitta),内心讯息称为「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是「抓住目标」,意思是它直接复制你所见的水相。当你取相时,你的心已经很平静了,通常在这阶段,你不能想这想那的,这是因为当你想这想那的同时,你不仅看到了水,也同时看到其它东西了,你可能看见鱼在水里游,甚至看到虫在里面动,有时你可看见你的朋友在水里游泳。假如你的欲念升起,你甚至看到妇女在水里游泳,你可清晰的看见他们。
  当你有取相,你可清楚的看见水相,但水可能在流动,你看见水在动,而心与水合而为一,就如同心为水,水为心一般,而且它会流动,这时还没有接近喜乐专注(blissful absorption),仍有些距离,但心几乎能与水合而为一,并且黏着在水的表面上,你不能够想任何东西,你没有身体的概念及任何东西。你听不见外界的声音,你也无法知道你在哪里,这时的相称为「取相」,抓住的相。它是近行定,但还不是个很接近禅那的境地。从这里,在你达到禅境之前,你要能了解寂止禅定必需如此的深度,如今如果一个修持水遍处观的人,当取相升起时,心与相是一体的,心是水,水是心那般,这时的心还未完全静止,将会移动。这意指水就是心,心即是水,仍在移动,此时你会发觉,这有点像内观的经验,可是又不完全相同。另外的例子,当我们做风遍处观,达到这阶层时,心就像风,风就像心,心能够移动,如同风会吹动,有点像内观的上升与下降的观照,风吹上升与下降,但是如果你够敏锐的话,你知道那是不同的体验。
  当你继续入深定,任何伴随移动的目标将会停止,将变得非常静止,非常清澈,完全的透明,非常明亮,在这点上的心,将达到一个更清澈,更明亮的阶段。有时发生兴奋的波动,定力就被打破。在这点上的心,进入所谓的「似相」(patibhaga nimitta)像镜般的印象,非常的纯化,现在更接近喜乐专注,初禅。但仍未进入。
  你会发现近行定的发展达到初禅之前的状况,第三、四禅之近行定不同的是它的细致程度。例如,当进入初禅,它像水流动,水是心,心是水,然而,祗是初禅的近行定,水像清澈的圆池水,但如果进入较高阶禅定,而是非常细的小水珠,像雾状,漂浮着,在禅那正受之前,目标变得更细,针点状的水珠,并且可觉知这些水珠的潮湿感,它是如此非常非常的细微,而心也愈细且愈轻安。
  近行定能够持续长时间,你能坐上数小时,似乎有些人能坐上数天,但它仍然祗是近行定。在寂止禅里,你得到很平和且很好的体验,这是无疑的,没有人说寂止禅不好。一个要赞叹寂止禅的人,祗有得当的学习它,否则它可能带来某些困境。
  在近行定的层次里,因为它是如此的平和、安静、幸福、愉悦,许多事情可能发生,并且因为不是那么固定不动,像安止定那样,它有时会误入存在于如此的平和感,它可能误入睡眠。例如,有一次当我修习寂止禅,心非常的静且我知道我正坐着,我想我已坐了五分钟而已,并且所有的时间内都是察觉的,但当我转身去看时钟的时候,它已经过了好几小时了,既是坐得很平和,也因此堕入半睡眠状态,当时是如此的平和,而心是如此敏锐,以致察觉或不察觉已没什么不同的了,它就像你仅仅阖一下眼,而已经过了数小时之久,像这一类的寂止禅,非常容易滑入睡眠,而实际上你是进入非常非常深的睡眠,而当你出定后,如果你不仔细的话,你可能甚至想,那是涅槃,因为你可能说,它什么都灭除了,有些像你曾入空(void),那儿什么都没有,或者,你可能想它是禅那,初禅,但实际上是睡着了,睡眠并没有什么错,仅仅当你开始黏着它,而后问题来了。除此之外,睡眠在这里有其它问题会发生。譬如,这时可能有强烈的享受感,使你感觉像在漂浮,巨大的享受感和轻安感,能发展成一个人的身与心似乎都消失了,当你出定后,你的感官觉知又被唤回,噢!你已经入过一个非常和平又幸福的境界,这不是禅境,这仍是一种近行定,一种处于完全发展享受与幸福感的状态。再说一次,假如你不仔细分辨,你会执着它,像涅槃或禅那定境,幸福感或和平感并没什么错,仅仅当你执着生起时,问题跟着来,而它非常容易去执着像这类的事情。对某些人,这种近行定,或某些方式的禅定,许多相,幻想、幻觉,会升起,它可能是以前你见过的东西,也可能是无意义的,也可能是所谓的前世的事物,可能很精彩,但总是目标很清楚,因为心很宁静、很和平,特别在初始阶段,他们很清晰而美好,事实上,当中有些可能是真的,但是没有经验的人,不能分辨得如此清楚,这种定还未达真正的睡眠,细小的、敏锐的污染迅速升起,伴同幻觉,而如果你开始去执着它,「我有超能力」、「我有天眼」、「我能看到我的过去生」、「我过去是印度的王」、「我过去是中国皇帝」,而后麻烦就来了。假如你不去执着,那么这些祇是意识的升起,没什么错,他们会来会去,他们祇是从各处来的印象而已,但是祗要一执着,或者恐惧升起,这些幻觉就不停止,他们将持续而来,最终你会陷入全然的幻觉,所以你入寂止禅,绝勿去攀染这些,直到你能完全控制你的心,能百分之一百确定这些幻想是真、是假,从这里你可看到,近行定并非祗是单纯的经验,而是确实涵盖很广的经验。
  安止定
  当定的发展够深,而达到专注于一境时,会进入所谓的安止定,喜乐的专注或固定的专注。当这发生时,心会改变,进人一个不同的阶层,称为色界,这是禅那界,这类型的心是完全切断我们的看、听、嗅、尝、触等觉受,事实上,也切断正常形态的想和警觉。它曾被某些人描述为,如同一种熟睡的状态,但是他们很清楚的知道,如何的穿透进目标得到完全的专注,一旦心专注的进入目标,这时他们是完全的无知觉意识的,然而当他们从这种状态出来的时候,他们将会知道自然状态的心,刚刚已经通过那个他们想要注意的目标。甚至假如你进入初禅一秒钟,你将会知道这一秒钟你是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祗有当你从这定境出来时,你才警觉在这一秒钟待在充满喜悦状态的禅那境地里。即如你进入半秒,你知道这半秒内,你是完全的被切断于整个欲界之外的,祗有当从这半秒钟的定境出来时你才知道心的状态是如何。
  当你进入禅定正受,这里发生完全不同阶层的意识状态,因此,假如你是处于禅定状态,你可能忘了身体的形态,无念头,心很静,且充满喜悦,这仍不是安止定,不是初禅,但这并不意谓这是坏的境界,心仍处于好的且和平的状态。
  入定时你仍保有正念,心会很清楚,迟早你会知道,在目标逼真的浮现之后进入定境,意即你的心已全神贯注于目标,当心全然的专注于目标时,你知道目标是什么了。当然有某些类型的寂止禅目标是非常抽象的,而当你初入禅那,它们可能不是很清楚,因为它们是很抽象的目标,祗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当你经常的进入,你会跑上第三或第四禅,他们会清楚些。
  某些禅定,像遍处观、呼吸禅,这些目标在专注正受之前,很清楚而且明亮,你专注的目标还是很清楚。就像水遍处观在初禅正受之前的近行定,是一泓完全清澈、静止的池水,当你进入专注正受即(初禅正受),它就像渗透进入水中,如同你潜水一般,最后停留在水里。你不知任何事情,但一旦出了水,你知道心是如何的状况,你在水底下是如何,所以可以说出来这是非常清楚而且充满喜悦的经验,但祇有在你从定境出来以后,你才知道如何的清楚与喜悦。
  对这些类型的寂止禅有四种色界禅定,意思是四个阶层,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特性。在经中很清楚的说到,在禅那因素里有不同的特别用词,叫做禅支,那是心所呈现心的特定状态,并且在各个禅那中,扮演重要的部分,比如说在初禅里,这些因素包含:寻、伺、喜、乐、一境性。
  「寻」是最初的发心,最初的发心是把心带向目标的力量,这是一种精神力量;「伺」是支持这发心,是心的力量,来保持向着目标。这也是精神力量,有点像能量;「喜」是享受或感兴趣;「乐」是很愉快的感觉;「一境性」是一点,意思是心与目标合而为一。这些精神因素表现在初禅中,扮演重要的部份。
  但不意谓着,你具备这五个因素,你就在初禅里。甚至你都不在任何定,这五个精神因素,都已经具足了。当你想到食物,你想到你最想念的槟城米粉(Penang Laksa),同样有这五个因素呈现在这里。因为心跑去米粉,它会停在那里想:「假如我有米粉多好!」而后,当你想到米粉,你已经享受「当我有米粉多好,我要自己享用它。」而你感到非常愉快。而你的心也确实如同你能尝到米粉似的,此时五种因素都具足。但它更像邪定、贪婪。
  你必须知道五个禅支才会了解各种禅定,之前至少你须知道一些阿毘达摩,你才能有较清楚的概念。这五个因素其实是描述一种意识状态,一种心的状态,当你知道什么因素的呈现,你就知道在什么禅里了,例如:在初禅里,你有全部五个因素的涉入。在第二禅,你没有寻及伺,仅有喜、乐、一境性,在第三禅,仅有乐及一境性,在第四禅,祗有平静及一境性。从这些叙述,我已经给这些定一些说明,当你进入禅那,你绝对不能知道它,当你入定时,就像你已在熟睡中,你是在比熟睡还深的状态中,所以怎能知道它的全部?祗有在你入定之前,你知道,因为在你进入之前,心会清楚哪些因素会强些,哪些因素会弱些甚至消失。或者在定境浮现之后,透过适当的分析来省思这些呈现的因素。我们将不讨论这部份,因为这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
  辨别禅那以防邪见
  我想给你们一个好的概念,关于近行定以及安止定,所谓的纯寂止禅。当我们谈到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为寂止禅,依照我们的经验,某种程度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因为缺乏这些了解,邪见会升起,你可以在《梵网经》这部经里看到,关于邪见的叙述,大量的邪见不是透过思考或哲理而来,他们多数来自禅定经验。因为人们执持他们的禅定经验,就如同这些是真实而美好的,然而事实是非常的错误。它会升起各种形式的邪见。例如其中一个叫做dittha dhamma nibbana vada, nibbana(涅槃)你们了解,dittha dhamma 是「见法」或「现前」,vada是「说」,这是认为「当下即涅槃」的见解。例如:一个人执着了禅那就是涅槃,那他就走入邪见。当然,没有人能同他争论。因为他想:我有此经验,而你没有。某些时候入了定,好像进入空(void),目标变得不可思议,也是非常容易堕入邪见。假如没有合适的老师的话,即使在入定之前,也可能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而不能了解。
  所以今晚的谈话,是给你们一个概念,如此你们不会去执着这些经验,假如你们不能分辨近行定与安止定,也很容易使你误解,什么是涅槃,什么不是涅槃,因为涅槃是比禅那还要深奥、不可思议。例如,当有些人修习禅定而每个人开始说:「我已达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这是道果智,那是道果智」。我们不说他们是错的,因为我们不确实知道他们的经验是什么。但事实是,他们说所有这些事情如此的容易,并且如此的快乐。明显的是,执着已经造成了。
  而且你可以看到,任何时侯,当他们提及它时,他们是非常的引以为傲。假如他们确是执着邪见,那就更不好。我们希望这些不会发生在此地的佛教徒。
  假如一个已经如实的修习过这些禅定的人,他将会知道,不容易知道是否某人已达这个禅那或那个禅那,这个道果智或那个道果智,一个智者应该很保留这种论述。因此,假如某人太随意说这些事,我们不直接说他是错的,我们说:要小心的跟随他,你可能走入邪见。(本文承Sujiva法师过目,谨此感谢法师。并迥向有缘同修,法喜充满,共证菩提。)(《嘉义新雨杂志》第19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