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心经》究竟讲了什么?来听憨山大师直说《心经》!

发布时间:2023-09-26 01:45:20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心经》究竟讲了什么?来听憨山大师直说《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

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

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

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

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

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

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即能修之人。

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

照见五蕴皆空,则修之之方。

度一切苦厄,则修之实效也。

以此菩萨,从佛闻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观,返照五蕴内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诸苦,得大自在。由是观之,菩萨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观音之妙行,欲晓诸人人也。

吾人苟能作如是观,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广大灵通,彻照五蕴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业累之牵缠?人我是非之强辩,穷通得失之较计,富贵贫贱之可婴,心者哉。此上乃菩萨学般若之实效也。

言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耳。

然照乃能观之智,五蕴即所观之境,皆空则实效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语,此云鹙也,此鸟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为名。此尊者乃鹙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

而此般若法门,最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领悟。故特告之,所谓可与智者道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正对鹙子释前五蕴皆空之意。

而五蕴中先举色蕴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执之以为已有,乃坚固妄想之所凝结,所谓我执之根本,最为难破者。今入观之初,先观此身四大假合,本来不有,当体全空,内外洞然,不为此身之所笼?,则生死去来,了无挂碍,名色蕴破。色蕴若破,则彼四蕴可渐次深观,例此而推矣。

而言色不异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见也。

良由凡夫但认色身,执为真实,将谓是常,而作千秋百岁之计,殊不知此身虚假不实,为生老病死四相所迁,念念不停,以至老死,毕竟无常,终归于空。此犹属生灭之空,尚未尽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异于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晓之曰色不异空,谓色身本不异于真空也。

空不异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断灭之见也。

因外道修行,不知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三世循环,轮转不息,由不达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乃谓人死之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还乎太虚。苟如此说,则绝无报应之理,而作善者为徒劳,作恶者为得计矣,以性归太虚,则善恶无征,几于沦灭,岂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谓死而不亡者,乃轮回报应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横为断灭,谬之甚耳。

然二乘虽依佛教而修,由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将谓三界之相以为实有,故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滞寂,沦于寂灭,故晓之曰空不异色。谓真空本不异于幻色,非是离色断灭之空,正显般若乃实相真空耳。

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圆镜,一切幻色,如镜中像,苟知像不离镜,则知空不异色矣。此正破二乘离色断灭之空,及外道豁达之空也。又恐世人将色空二字话为两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观,故又和会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观知色不异空,则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尘劳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也。

苟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动本际而作度生事业,居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二乘之执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所谓圆成一心无智无得,此则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者也。

即此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则其四蕴应念圆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诚能如是,则诸苦顿断,佛果可至,彼岸非遥,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成就耳。如此之法,岂非甚深者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又恐世人以生灭心,错认真空实相般若之法,而作生灭垢净增减之解,故召尊者以晓之曰:所言真空之实相者,不是生灭垢净增减之法也。且生灭垢净增减者,乃众生情见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实相之体,湛然清净,犹若虚空,乃出情之法也。岂然之哉!

故以不字不之,谓五蕴诸法,即是真空实相,一一皆离此诸过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乃通释般若所以离过之意。

谓般若真空所以永离诸过者,以此中清净无物,故无五蕴之迹,不但无五蕴,亦无六根,不但无六根,亦无六尘,不但无六尘,亦无六识。斯则根尘识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总皆离之,故都云无。此则离凡夫法也。

然般若中,不但无凡夫法,亦无圣人法。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皆出世三乘圣人之法也。苦集灭道四谛,以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乃声闻法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十二因缘流转门,即苦集二谛。无明尽至老死尽,乃还灭门,即灭道二谛,此缘觉所观法也。般若体中本皆无之。

极而推之,不但无二乘法,亦无菩萨法。何也?智即观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萨修行,以智为首,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无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体中本无此事,故曰无智亦无得,无得乃真得,方得为究竟耳。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良由佛果以无得而得,故菩萨修行依般若而观。然一切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别而观,则心境缠绵,不能解脱,处处贪着,皆是挂碍。若依般若真智而观,则心境皆空,触处洞然,无非解脱。故云依此般若故心无挂碍,由心无挂碍,则无生死可怖,故云无有恐怖

。既无生死可怖,则亦无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槃,皆梦想颠倒之事耳。

圆觉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然非般若圆观,决不能离此颠倒梦想之相。既不能离颠倒梦想,决不能究竟涅槃。然涅槃亦梵语,此云寂灭,又云圆寂。谓圆除五住,寂灭永安,乃佛所归之极果也。意谓能离圣凡之情者,方能证入涅槃耳。菩萨修行,舍此决非真修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谓不但菩萨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故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梵语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乃佛果之极称也。

由此而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过般若者,故云是无上咒;般若为诸佛母,出生一切无量功德故,世出世间无物与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无等等咒。

所言咒者,非别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极言神效之速耳。如军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无不决胜,般若能破生死魔军决胜如此。

又如甘露,饮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则顿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

而言真实不虚者,以示佛语不妄,欲人谛信不疑,决定修行为要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由其般若实有除苦得乐之功,所以即说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梵语也。前文为显说般若,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

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

所谓,滔滔苦海中,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今夫人者,驱驰险道,泛滥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归矣。虽然般若如宵练,遇物即断,物断而不自知,非神圣者不能用,况小丈夫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