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念佛七”,是佛教徒密集修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注重这种胜会。随着修学佛法岁月的增长,以及对佛法理解的逐渐深入,我觉得念佛法门这样一个万修万人去的殊胜法门,自佛法流传二千五百多年来,总是弘扬得不够甚至于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对这个法门还多少存有这样那样的迷惑和不解。为了增强大家对佛法的信心,特别是念佛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今天我重点讲两个问题:一、怎样念佛;二、什么是真正的皈依。
第一个问题:怎样念佛?
念佛,说起来很简单,但要把一句佛号念好,那就不容易了。六字洪名,要念到集于一心,丝毫不乱,谈何容易!大家想想,七天来,自己有没有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可能还有相当的距离。这样一个非常殊胜的佛七我们都难以达到一心不乱,更何况平时自己一个人念佛,就更不容易了。平时好端端的一个人,并且有意、有决心要把一句佛号念好,都不容易做到,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更难以把这句佛号念好。如果存侥幸心理,没有真正下苦功夫念佛,而盼望临命终时西方三圣及诸圣众前来接迎,那只能是自己的愿望而已。如果平时念佛不能做到一心不乱,积聚福慧资粮,临命终时西方三圣、莲池海会诸大菩萨哪有可能来迎接我们!这并不是佛、菩萨不怜悯众生,而是因为我们往生的条件和资粮还不具足。
若希望临命终时往生极乐国土,平时就要准备好资粮,并且要有充足的资粮。譬如你要去北京、上海,你要计算好往返的旅费,车费要用多少,吃、住要用多少,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资粮够不够,才有资格谈去北京、去上海的设想。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也是一样的道理,常常要自问有没有具足这样的资粮。
念佛最关键的就是一心不乱,为什么强调一心不乱?如果一个人每一个念头都是圣号,则念念与佛相应,内心的烦恼就没有了。圣者与凡夫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烦恼。佛的境界,无论根本的烦恼、粗重的烦恼、微细的烦恼,一点都没有;菩萨和罗汉还有一些微细的烦恼和习气存在;凡夫则八万四千烦恼样样都有。我们凡夫要把这八万四千烦恼一个一个地断掉,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佛经里告诉我们,至少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够把八万四千烦恼断除干净。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是一个天文数字,真正讲起来,每一个人在六道当中轮回,可以说是没有开头的,也即是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的年月,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无法计算的。
人人都知道轮回的痛苦,那怎么才能脱离轮回呢?这就要“修证”。佛法就是指导我们修证的。所谓“修证”,修就是修行,证就是证果、证道。什么叫修行呢?修行就是断烦恼!烦恼怎么断?一个一个的断,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想把把烦恼全部断掉,就要靠念佛。一句佛号就足以降伏八万四干烦恼,《金刚经》里面讲:“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怎么样安住?怎么样降伏自心?降伏其心就是降伏烦恼;降伏烦恼,内心才能够安住,经文中谈了很多很多的空,空什么?就是把内心的烦恼去掉,让内心的烦恼空掉,把我们白己的内心摆平。念佛,就是要培养这个功夫。一句佛号提起来,把我们内在的一切烦恼统统降伏。
常常听佛学院同学以及许多居士谈到:念佛的时候,越念烦恼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平时的烦恼更多,只是你不知道、没有发觉而已。每个人一天24个小时都都处在烦恼之中,身、语、意三业,都是烦恼的表现,所以才会造种种的北。念佛的时候,佛号与烦恼是相对的,如果佛号无法把烦恼伏住,烦恼就会依然出现,为什么没有把烦恼伏住?从根本上讲也就是没有做到一心不乱,所以大家来参加念佛七,就是要培养一心念佛的能力。
如何培养一心念佛的能力呢?
首先就是要发真实心。恐怕很少人敢说我能把一句佛号念好,但尽管如此,一个长期念佛的人跟一个初学念佛的人的境界品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直心实意念佛的人和一个马虎应付念佛的人的感受、体会也完全不--样。也就是说,我们念佛,应该真真实实发心去念,不是应付场面,不是虚情假意。其次,对教理、对念佛的方法,要时常去思索总结,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已的念佛方法和理论。三藏十二部都是佛菩萨所知的法,如果我们照搬大藏经里的内容,就变成我们站在佛菩萨的境界上说话。这样的境界,在座的诸位都达不到,因为佛菩萨是大彻大悟的人,而我们都是没有成就,或者说是成就非常不够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修行的下手处,站在自己的起点上,真心实意地用功念佛修行,这是极其重要的。
有许多人,信佛的时间虽长,对佛法的认识却没有进步。甚至有一些居士,今天这个庙、明天那个庙,天天跑来跑去,对庙里的佛菩萨圣像也好、对出家人也好,甚至对整个佛法都麻木不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原因很简卑,在寺庙没有学到自己应该学的佛法内涵,所听、所看、所学的都是世间上的是是非非、无明烦恼。佛法没有学进去,反而加重了内在的烦恼。这样的话,对一个发心学佛的人,就很不值得。所以学习佛法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常常说教、理、行、果。教是佛陀的言教、祖师的语录,包括这次佛七期间几位法师的开示也都是属于教法。教法是说明佛法道理的。这个道理,不是中道实相的境界,而是借他的理论、借他的言教以及他所表诠、所说明的道理,去实现理、行、果的部分。所以教是言诠,理是义理,行是实践,果是证明。我们常说要理论指导实践,修学佛法的次第也是这样,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证果,这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如果仅仅把握行的部分,没有相应的教理作基础和引导,就很容易盲修瞎练;如果是全身心投入教理的研究,没有将其付诸实践,也只会坐成口头活计、嘴上功夫,没有现实意义。所以教、理、行、果必须紧紧地结合起来。
下面说第二个问题:什么足真正的皈依?
大家从皈依开始,受戒、念佛、持戒等等,其实都是行的部分。无论在家的居士,还是出家的法师,如何建立一种对佛法真正的信心,在行持方面真正能够用得上功夫,并保持这种信心不退失?我们知道,整个佛教是以佛法僧三宝来体现的。所谓佛宝,是由各种各样的佛像,大的、小的、木雕的、泥塑的、铜铸的等等来体现;法宝是指经典,藏经阁上供奉的大藏经以及各种各样出版流通的经典;僧宝,是指受过比丘、比丘**戒的出家众。
皈依三宝不仅是对居士而言,叫出家众也同样要皈依三宝。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只有依靠三宝,在佛法的行持上才有力量的源泉。对佛宝和法宝往往没有多大的争议,对僧宝很多人在认识上就不是很明了,甚至有偏差和错误。其实皈依僧完是皈依十方法界一切凡夫僧、贤圣僧,而不仅仅是指为你举行皈依仪式的某位法师。皈依仪式是表示,某某法师代表僧团承认你是佛教徒,做一个证明而己。现在还有皈依证,其实是一种凭证,为什么要凭证?是怕皈依的人多了忘记掉,所以发一个凭证给你。这只是外在的皈依,最主要是内在的心有没有皈依,这一点很重要。拿到皈依证并不等于你皈依了,正如拿到戒牒并不等于你得到戒体了,你内心里真正皈依佛法僧三宝,有证没证都是一样的。
在现实牛活当中,有不少人皈依以后,他就忘记了僧宝,忘记了僧宝就会渐渐忘记丁佛法,忘记了佛法就会忘记佛教。也就是说如果内心中没有完整的僧宝概念,就等于内心中没有完整的佛教概念。如果这样,你是不是一个佛教徒就很令人怀疑。比如说你在自已的家里,你对自己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从来不管、从来不关心,那么请问你还是不是这个家庭里的成员?佛教徒也是如此,好多人学佛时间越长,信心越退失,原因就在这里。他的内心对佛法的完整概念已经模糊,甚至丧失掉了。
如何在自已的内心培养出对住持三宝里面“僧宝”。的信心力量,这一步非常重要。用通俗的话来讲,我们应该找某一位法师认认真真、实实在布地学习佛法。你必须从这一步开始,否则的话你可能在各个地方看到很多不如意的、看不惯的现象,这佯在你内心当中三宝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破坏,你对三宝的信心就建立不起来,所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三宝概念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力量源泉。
在社会上,工人也好、农民也好、医生也好,各行各业想要有成就的话,郁必须要有老师做引导,更何况我们出离生死这样一件大事、更需要老帅,需要善知识,需要憎宝。世上虽然也有自学成才的,们他如果遇到问题,一样还要去请教老师,况且向学成才的人毕竞是非常少的,你看世上拿硕士、拿博士的,都要经过小学、中学、大学,都必须经过这样的次第;在小学、中学、大学,都需要老师帮助我们,以使自已成就。我们佛教徒也是如此,需要很多的老师来帮助我们,用他们学佛多年的经验、方法来帮助我们,使我们能学得到正信的佛法,真正地断烦恼、了生死。
既然需要苦知识来引导我们,我们就要鉴别自己最需要的善知识。比方讲你比门走到一个地方迷路了,你要问路,就必须去问一个熟悉这条道路的人,走下去才不会错。问路须问明白人,我们学习佛法也如此,必须问确实明白这种道理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知道了善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还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你自己,第二个方面是与善知识,就是与老师的关系。
自己这方面是最关键的因素。我们都知道要发心学佛,要修行,要成佛,怎么做才正确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发心。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求觉悟的心,觉悟就是智慧,一个觉悟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他所做的事、所说的活都能够符合佛教的标准,都能为大众所接受。我们没有觉悟,说的话、做的事不但有局限性,有时甚至会是错误的,这样当然不能得到别人的接受。为什么会错呢?就因为你有烦恼。
我们刚刚谈到觉悟,你会说我难道没有觉悟吗?能不能讲我没有觉悟?这是个问题。我们怎么觉呢?大部份人所有的,是知觉和感觉。知觉和感觉不一样,知觉就是我知道了某某人、某某事,然后觉得怎么样怎么样,这叫知觉;感觉是凭你感性的认识,然后你认为如何如何。我们现在仅仅停留在知觉和感觉的基础上,知觉和感觉的底线还是贪瞋痴烦恼,还是以根本无明作为底线。如果对我好的、对我有利的,就觉得这位法师不错,那你的心底还是以烦恼为根本。如果你真正觉悟,你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就会为了大家,为了维护整个佛教的利益与形象。区别就在这里。
所以要能够觉察,我们发心学佛是为自己,还是为了一切众生,根本就在这里。如果是为了自己,那还是贪瞋痴;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那才是真正发心学佛。比如说有些同学喜欢打坐,他说打坐身心可以避免很多的躁动,很舒服。如果你每天对这个境界很贪恋,贪恋打坐舒服的那种感受,这依然还是一种贪心。同样,如果我们非常喜欢做一件事,一直地做,也很可能会引起贪心。比如写宇、画画、看书,甚至拜佛念佛,时间一长也会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以后,就会认为我每天如果没有念这么多的经,如果没有念这么多的佛,就不会成佛。
我们要断烦恼、要成佛,不在于你念多少句佛号,或念多少部经典,关键的是你用不用心。所以,不是说念得越多越好,也不能说一定要怎样才叫做 “修行”,如果没有智慧做引导,就会变成执著,修行出现偏差的大都是过于执着的人。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不是用智慧做引导,那么你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以贪瞋痴与无明烦恼为根本的。这方面我们要认真去讲究,这一步能做好的话,你一天当中,行、住、坐、卧、衣、食、住、行才能保持正念分明,能够保证用不断的佛号声降伏我们内心深处的根本烦恼。
我们知道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真正找到了善知识,或者说你认为某某法师的话可以相信,你就根据某位法师的话去做,去修行,去用功。你深信不疑,已经确定了那位法师作为自己行持上的老师,那么确定了以后,还要避免两种过失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