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发布时间:2024-06-02 01:44:41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梁乃崇教授

【作者简介】

梁乃崇教授,原为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清华大学物理系合聘教授。师承圆觉宗华藏上师,深心修持,体悟自性,得师印可。

1983年创立「新竹明星诺那精舍」,公余指导学子修习佛法,并讲解《金刚经》、《圆觉经》、《华严经》、《维摩诘经》等重要经典。1988年创办「圆觉文教基金会」,担任董事长,致力于佛法与现代知识之融合,以为入世接引众生的桥梁。自1990年以来,曾举办多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及讲座,为划时代的创举。近数年来,专心于海内外弘法,启发众生开显自性,成果卓著。2000年更创办「中华圆智学会」,担任理事长,期将人类文明提升至广大圆满境界。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金刚经》的实践」,副标题是「建立人间净土」。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也是禅宗最根本的一部经。在《金刚经》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句型贯穿了整部经典。譬如说:「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说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这个「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的句型,从头到尾贯穿了整部《金刚经》。也可以说:《金刚经》的内容,其实就是在讲这个句型。我今天要讲的不只这个句型,因为这还只是对《金刚经》的了解,今天既然把题目定为「《金刚经》的实践」,意思是要去实践这个句型,而不只是了解而已。

关于实践这个部分,唐朝的禅宗行者已经在身体力行了。《六祖坛经》最后的〈咐嘱品〉中,记载六祖曾经教他的弟子一个「三十六对」的方法,这三十六对是什么呢?就是大对小、长对短、黑对白……诸如此类的对法,总共举了三十六种。这三十六对就是《金刚经》的句型。像《金刚经》讲大即非大──非大是什么呢?就是小;长即非长──非长就是短;白即非白──非白就是黑。所以六祖的三十六对,事实上就是《金刚经》讲的「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是把两个相反的东西、两个极端的相拿来对。这么一对,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就好像阴电和阳电,两个合起来就没有电,对消了。对消了什么?就是对消了它的「相」──阴电这个「阴」的「相」,阳电这个「阳」的「相」;是把「阴」和「阳」这两个「相」对消了。所以我们讲到佛法的「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其中「庄严」是一个「相」,「非庄严」也是一个「相」,两个是完全相反的「相」,用一个「即」字把它连起来的时候,就是要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相」相等。既然说它们两个「相」是相反的,当然就不相等;但是现在又要强迫它们相等,这就是《金刚经》要做的事情。

※把相反的「相」拿掉,本质就显现了

至于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才可以相等呢?就是它们的「相」必须全部拿掉。所以「庄严」的「相」要拿掉,「非庄严」的「相」也要拿掉。就「相」而言,它们是不相等的;要让它们相等,只有一个办法,必须把两个相反的「相」拿掉。拿掉了之后是什么?它们的本质就显现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本质,也就是都有它的本性在里面。正如同康德这位德国哲学家所说的:大凡物体都有它的「物自体」,也就是都有它的本性。「物自体」我们没有办法接触到,所能接触到的都是物体的「相」,这是康德已经了解的事情。那么《金刚经》是在做什么呢?就是「庄严」这件事情有一个「相」,「非庄严」也有一个「相」,这两个「相」根本是相反的,现在要让它们相等,那只有在一种状况下可以达到,是什么状况呢?就是把它们的「相」全部拿掉──「庄严」的「相」拿掉,「非庄严」的「相」也拿掉,剩下「庄严的本性」和「非庄严的本性」,在本性这个层次就进入无分别,此时它们才是相等的,所以《金刚经》最后才说「是名庄严」。它讲「是名庄严」的时候,是讲它们的「本性」──这就是《金刚经》的句型在理论上的解释。

当我们不懂这个理论,读《金刚经》的句子时,心中会有什么反应?一读到「庄严即非庄严」(庄严就是不庄严),脑筋就打结了,不晓得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我们的「识心」一下子就停顿了,这个时候心就静下来,就「空」了。我们静下来的这个「心」、空了的这个「心」,感觉到空空的,什么形相也没有,于是一个「空无的心」出现了,这个「空无的心」就是「庄严的本性」,也是「非庄严的本性」,这个时候就已经自动地体验到「是名庄严」了。

※「不懂」就是代表你的心空了

我们学佛不就是希望能够把「心」静下来,希望修得禅定吗?禅定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不就是把「识心」、「妄心」歇下来吗?而我们念《金刚经》这些句子的时候,只要这么一念,心就静下来了,不是就已经收到禅定的效果,达到了禅定希望企及的境界?只是大部分的人都不认同这个事实,反而觉得「我就是不懂啊!」不懂就对啦!就是要体会这个「不懂」。「不懂」就是代表你的心「空」了、「无」了,修行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以上是我对《金刚经》的实践所做的解说。这样的实践其实还是一个浅层的实践,读《金刚经》时自动会有的反应;至于深刻的实践,是要更加努力的。我就讲一下自己在实践《金刚经》的时候,第一件能够真正做到的事情。我刚开始读《金刚经》时,无法了解经中的深意,那时候我一直想要了解「时间是什么?」我试着从物理学的角度去了解,虽然能够分析时间、运用时间、测量时间,可是就是不知道「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读了很多有关时间的论文,没有一篇论文能够解答这个问题。那个时候我正好学佛,就想要用佛法的方式去了解。正好《金刚经》里面又讲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咦!这不就是在讲时间吗?所以我就想从这里面去了解。

※没有心念也就没有时间了

当然刚开始也是没有头绪,后来就开始静坐,在静坐的当中,就让我体会到「时间」的本质。因为静坐就是把心念静下来,当我静下来的时候,「杂念」就愈来愈少,少到一个程度,就可以数了。如果心念太多了,是无法数的。因为它像烟一样多,要怎么数?当心念少到可以察觉它一个一个出来时,你就可以数了。一旦可以数心念的时候,会发觉心念愈来愈少了。少到后来,一个心念起来了,要隔很久才能数到第二个心念,那中间就有一个空档没有心念,一个心念都没有。就在此时忽然间我就了解了:啊!原来「时间」就是指这个东西。

我了解了什么呢?了解「心念」完全没有了,「时间」就完全没有了。此时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们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动,什么心念都没有了,那还有没有「时间」?我这么一问以后,发现原来要有「时间」,一定要有变动。不管你是心念的变动也好,外面物体的变动也好,一定要有变动。如果所有的变动都没有了,也就是全部都静止不动,那就没有「时间」了。实际上的体会是在我心念静止下来的时候,发觉如果我的心念一直都不起来,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时间」;而心念一起来,「时间」就出来了。

为什么「时间」会出来呢?这也很容易了解:因为你的第一个心念起来了,过去了,就是「过去心」;现在又再起来一个心念,这就是「现在心」;还有一个心念将要出来,那就是「未来心」──过去、现在、未来,这几个心的次序一点都不会乱,一定是这样排列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时间」就是这个次序,心念或事情出现的先后次序。当有这个先后次序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时间。但是如果这些心念都没有了,没有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哪来时间?同时所有的东西都不动了,人还会老吗?当然不会,因为不会变,你的面孔始终是停留在现在,所有的东西也都不会毁坏。不变就是不会坏。所以当事事物物静止不动的时候,我们会发觉没有时间了,这么一来,很自然的让我们有一个感觉:那不就是一个永恒的时间吗?所有的东西都不会坏,我们人也都不会老,这就是永恒!

※永恒是时间的本质

就在这个时候,我了解了《金刚经》。因为套用《金刚经》的句型,就是「时间,即非时间,是名时间」──这句话在平常是不可能成立的,只有在什么状况下会存在呢?就是在「永恒的时间」这样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因为「永恒的时间」就是「没有时间」。这个时候我才了解,原来《金刚经》讲的「是名」这个状况,就时间这个例子而言,它就是永恒的时间。永恒的时间就代表了「是名时间」,也就代表着时间的本性、本质。所以原来「永恒」是时间的本质、本性。当懂到这里的时候,我才了解了《金刚经》。

当时我能够做到的只有「时间」这个例子,我觉得我了解了《金刚经》想要表达的状况。继明白「时间」的本质之后,慢慢地我也会解「空间」的问题,了解了它的本质。可是其他的例子我就没有办法了解──当然我所谓的了解是真正能够实践,而不是机械式地套用一个句型,那是不能实践《金刚经》的。

后来我又下功夫来了解「我相」,那时候做起来还不太困难,因为我所学的佛学里有一个「观想」的过程,其中有一步要做的是观想把自己放大,要放大到多大呢?要放大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要放大到整个宇宙都是「我」。我真的照那样去实践的时候,发觉一件事情:当这个「我」放大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时,所有的别人都不见了,都被「我」涵盖了。一旦真做到的时候,会发觉原先的「我」就破掉了,那个原本定义的「我」本身不复存在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别人,你这个「我」还能成立吗?当然不能成立了呀!要有所谓的「我」,必须还要有你、有他,才能对应出所谓的「我」;而当别人全都不存在了,都归于「我」了,大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原来的「我」就消失了,那个「我」的定义就不成立了。这个时候我才晓得:「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原来那个「是名我相」,是整个宇宙都是「我」,已经没有别人了,因此原本的「我」也就不成立了──这是我了解的第三个例子。

※《金刚经》要在生活中实践

当我会解「时间」、「空间」和「我相」的问题后,就愈做愈会做,但每一个都是要很辛苦的,经过相当的努力才能够做到。而《金刚经》的句型是要实践的,不是照着念就算了的。因为照着念一念,并无法达到那个状况,想要达到那个状况,是要经过奋斗的。

后来有机会我再探讨,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一心净信」?在不断的探讨中,我又懂了一些事情,懂了什么呢?「信即非信,是名信」,这个「是名信」,要有什么条件呢?要做到「信」就是「不信」,这才是「一心净信」。这要怎么做呢?我举一个例子,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会,比如说我姓「梁」,而且我相信自己姓「梁」,已经相信到不必去相信,这就是「信即非信」──这样子的「信」才叫做「一心净信」。如果对于我的「姓」,我还要相信,没有达到可以不必去相信,我还得告诉自己必须相信我姓「梁」,如果这个状况出现的话,是不是我有问题啦?什么问题呢?不是我的头壳坏了,就是我的身世有问题,对不对?所以《金刚经》所讲的「一心净信」,就是要信到不必要去相信。前面那两个例子各位听了以后,或许有些人还不知道我在讲什么,这个例子听来也许更加浅白而实用

。我们可以说《金刚经》不只是一个理论,而是要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一个个努力去实践的。

当我了解这一点的时候,就回想这些年来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第一个是大家知道的,我们曾举办五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现在又发行了《佛学与科学》期刊,这是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以《金刚经》的角度来看,佛学当然是佛法;科学则是外道,它不是佛法嘛!而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是在做「佛学,即非佛学,是名佛学」,是不是?所以我们办这个期刊,其实就是在实践《金刚经》。我们让这两个极端相反、彼此原不认同的领域相互沟通,因而发觉它们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很多地方是一致的。现在我们所做的努力,有一部份已经有成果了;有一部份还在努力、还在进行中,这不就是在实践《金刚经》吗?

此外,我们也提出了「贡献即报酬」的财富定律。贡献是付出去的,而报酬是要赚进来的,这两者本是截然不同的啊!当我们了解「贡献即报酬」,不就是「贡献,即非贡献,是名贡献」,岂不是又在做相同的事情吗?

※人们天生喜欢故事的过程

那么,我们再想想看,每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之后,慢慢成长、茁壮,后来又再衰老,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死亡──从生到死,中间不是有很多历程吗?我们常常会为小孩子讲他们喜欢听的故事,就是一个小王子被人家陷害了,他经过多少奋斗,把坏人打败,最后终于把王位夺回来了──这是一个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故事。这失败和成功又是《金刚经》的「失败」,即「非失败」。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喜欢这样的童话故事啊!我们喜欢的是究竟是他前面的生,或是前面的失败,或者是他后来的成功呢?其实我们对这两个极端的「生」和「死」、「成」和「败」未必喜欢,我们喜欢听的是中间的过程。这中间过程是在做什么?就是在实践《金刚经》,让两个非常极端的「相」,或是两个非常极端的「结果」相等,也就是让两个极端相等。我们有兴趣的是让它们相等的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在奋斗吗?开始很艰苦,后来奋斗成功了,中间的奋斗过程就是故事,就是大家最喜欢听的故事,或是最喜欢看的戏剧。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演一个故事,以我的了解来看,每个人事实上都在实践《金刚经》,都是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当然,有些皇帝开始继任的时候,国家很兴旺,可是在他的手上最后却搞到灭亡了,也有这样的故事。而大家喜欢看的不是它灭亡的结果,而是中间的过程──这使我觉得很好笑、很好玩,原来人们是喜欢《金刚经》的,而且这个喜好是天生的。

我们再来看看人间,佛经常说:「三界如火宅」,住在火宅里的人,总想赶快逃走;又说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更想赶快脱离;还说我们这个身体是臭皮囊,要赶快把它丢了──这是一套离世、弃世的说法。又另有一套说法,是要「建立人间净土」。要建立人间净土,在火宅里、恶世里怎么建?这两套想法是矛盾的。就我们现在所知,这个世界的确不够美好,有许多不圆满的地方,可是我们可以把不完美的建造成完美,也就是我们可以庄严佛土。这个佛土不庄严、不清净,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变得庄严、清净,这不就是「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吗?我们如果能够运用《金刚经》的力量──它是一个自然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的动力──就能建立人间净土,就像我们那么喜欢看戏剧、小孩子喜欢听故事一样。事实上,这些都代表了我们人在天性上,就是要去实践《金刚经》的。我们最好的实践方式,就是把这个不理想的人间,建造成人间净土──这中间建立的过程,就是在实践《金刚经》。

※人间是最适合修行成佛的

现在我想藉这个机会,和各位一起来思考建立人间净土的构想。我们不要以为人身不重要,在我的眼中看起来,我们人是六道之中最重要、最尊贵的。为什么会这样讲呢?我们都知道在佛经里讲到一件事情,就是弥勒菩萨的降生。弥勒菩萨早已经是等觉菩萨,也就是一生补处了,但却没有办法在兜率天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找一个机会降生人间,有了人的身体以后,才能修成无上正等正觉。经典里既然这样写的话,就显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大家不要轻易忽略了:无上正等正觉在天上是修不成的,一定要到人间才能完成!那就表示人间是最适合修成无上正等正觉的环境,没有比这个地方更适合了,连天道都不如我们人间!而且佛经里面也讲「成佛在人间」,不是在天上。既然人间这个地方是这么适合修行的环境,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改造得更好一点呢?为什么不知珍惜而要赶快逃离呢?这不是和法界真理相违背了吗?所以我们目前必须要做的是把人间改造得更好,让宇宙所有的生灵都愿意来人间投胎、修行。

今天上午的演讲是介绍「中国女红之美」,原来以前中国的妇女用一双巧手,把美在日常生活中生动地呈现出来,不但美化了环境,也转化了心境,可惜的是都被现代的人给遗忘了。这些美的境界不就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吗?为什么不好好善用智慧,在生活中创造出真、善、美呢?当外在的环境能够改造得更好,而我们又把正确修行的方法留下来,这世间就会有更多人修行成功。而弥勒佛也才能够有一个好的环境来降生,甚至于会出现很多弥勒佛也说不一定。

或许有人会问:「修到无上正等正觉以后,会到哪里去呢?」一般的想法好像修成了之后,应该回到佛的世界去──其实不然!既然人间已经是净土了,这里就是佛的世界,一旦修成了以后,还可以再来啊!这样子的话,有经验的、成功过的人,就会来得更多;那些还没有修好的人,不就有更多更好的老师、绵绵不断地来教他们、帮助他们成功吗?如果像现在一般的想法,修成以后就走了,不来这个五浊恶世了,那么留在这里的人,就愈来愈没有人懂佛法,愈来愈不会修了。我想大家都不愿见到这个状况出现。我们既然了解了人身的尊贵与人间的重要,假如大家都认同「建立人间净土」这个理想,那么在想法与做法有了这样重大的改变之后,我相信会创造出更好的成果,我们的世界将因此而改变,并且日趋真、善、美。

※建立人间净土就从家庭开始

大家或许会想:「人间净土」的构想太伟大了吧!其实做起来并不困难,我们可以从最小的单位开始,也就是可以从一个小家庭开始,从夫妻两个人开始,就可以建立一个人间净土;以后有了孩子,又可以把孩子算进来。你也可以在工作的场所,和你的同事开始建立,最后把整个公司都变成人间净土;同样地,你也可以关心周遭的人们,大家同心协力,促使人间净土早日实现。

我们今天成立「中华圆智学会」,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回顾以前,我们在佛法的修行上做了很多努力,并把这些修行的经验,尽力分享给世人。我们举办了「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因为现在是科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想要建立人间净土,必须要了解科学。我们也提出「贡献主义」,因为要建立人间净土,必须了解现在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什么部分必须修改、调整,才能实现这个愿景。同时每个月我们在月涵堂举办公益演讲,邀请一些有专门学养、经验丰富的人来讲述怎么样让我们的生活更趋近真、善、美。由这些有经验的人把他们的成果、经验汇集在这里,提供给各位参考。

※我们为人间净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这些活动我们已经做很久了,当我们开始做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而做,到最近我们要成立「中华圆智学会」的时候,才发觉原来都是为了建立人间净土在做准备的工作。我今天很高兴地向各位说,「中华圆智学会」就是我们想建立的一个人间净土,希望有心建立人间净土的人士共襄盛举。大家把自己的才能奉献出来,这个人间净土就会继续扩大。如果各位今生修行还没有成功,下辈子还想找一个修行的好场所,欢迎投胎到人间净土来继续修行;已经修行成功的人也欢迎再来投胎做人,继续为人间净土贡献心力。

人间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完成修行的使命,同时又让这个世界、宇宙愈来愈趋近真、善、美,而且绵远流长,永不断绝。那么,大家就不用担心百年之后魂归何处了。今天我的讲题就报告到这里。

资料记录-张春美

资料整理- 梁玉明吕秀玉左慧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