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达真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六)

发布时间:2024-09-15 01:41:23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达真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六)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二规教言论》正式论文分为略讲和广讲,今天开始广讲。

做人的最根本要求是智慧和稳重,犹如树根般。今天主要讲智慧。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所谓的妙慧,主要指的是智慧。没有错误,正确的取舍能力,这叫做智慧。世出世间都有很多取舍之处,有很多该做和不该做的,有很多允许和不允许的。若是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错误,而能正确地取舍,这个能力叫智慧。

在世间,在我们为人处世的过程当中,有很多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有很多允许做的和不允许做的。比如,不稳重、不正义等,这是不应该的;正直、稳重等,这是应该的。害己害他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应该进行的;对自他双方都有利益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想方设法去争取、去做的。能够对这些有一定的分辨能力,这叫做智慧。

站在出世间的角度讲,有很多戒律。行持某些行为,会产生恶业或善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是很难分辨的,有时也可能因为动机或对境不同,而产生变化。行为上看是一种恶业,但若动机是清净的,就会变成善业。有些在表面上看是善业,但若动机是不善、不清净,又会变成恶业。

什么叫智慧呢?就是这种随机应变、圆通灵活的能力。诸法不是死的是活的,怎样去运用,这就看你自己了。有些实际是善,若是自己没有智慧,就会变成恶;有些实际是恶,若是自己具有智慧,就会变成善。这个能力叫做智慧。

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根本是智慧,一切成就的根本也是智慧。

站在佛法的角度来讲,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 智慧品》中讲:“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其他布施等一切修法,都是为了智慧所宣讲的,最后要产生智慧,才可以解脱,才可以成佛。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脱、要成佛。要解脱、要成佛,必须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解脱,才能成佛。

站在世间的角度来讲,一切功德和成就的根本是智慧。若是没有智慧,只有其他的福报、一些方便,起不到多大作用。没有智慧的人不会有大的前途,不会有大的成功。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智慧犹如双目,你所向往的地方有远有近,若是失去双目,就无法能够到达目的地。同样,若是没有智慧,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也不会有什么功德。

此处主要强调:若是没有智慧,不会有其他的功德,也不会有其他的成就。所以,智慧是根,智慧很重要。大家要做一个智者,这是至关重要的。

有些人特别缺乏智慧,就犹如引火烧身,因为不会分辨,不会取舍,结果制造了很多的违缘或障碍,最后苦不堪言。

我们站在佛法的角度讲也是如此。无论你学佛还是修行,都不能缺乏智慧。现在很多人虽然在学佛,在做一些所谓的功德,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利益,也没有获得什么成就,反而给自己增加了烦恼,增加了痛苦。很多人就像只无头的苍蝇一样,不知道该怎样修行,也不知道该怎样学佛。虽然在表面上很精进,实际上一无所获,无有成就。这也是缺乏智慧的表现。

我曾多次讲过,你这个人善良没有错,能做一些善事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若是缺乏智慧,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这个结果是不是因善良导致的?是不是因为行善做善事才会这样?不是。如果缺乏智慧,你的善良就不是真正的善良,你所做的善事也不是纯善,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烦恼、痛苦。

现在很多人表面上很精进,但若是缺乏智慧,一定会误入歧途,最后会大失所望的。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乏智慧,智慧是很重要的。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我们今天要做一件事,首先要仔细地观察:我该做还是不该做,我能做好还是不能做好。有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有些事情是应该做的,但是能不能做还不确定,有的你能做,有的你不能做,对此还要仔细观察。

当我们要做一些决定的时候,首先要深思熟虑,不能草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都是很重要的。先仔细观察,然后去做。即使最后没能做成,自己也不会后悔。

有些人不观察,很草率地去做,过后就遇到麻烦了,又开始后悔。一个智者做事是不会后悔的,自己观察好了,决定做了,即使没有做成,遇到麻烦了,他也不会后悔。人为什么会后悔呢?因为没有仔细观察,所做的决定不是很明确,所以会产生后悔之心。但是后悔有什么用啊?那个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无法弥补的。不应该后悔,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是通过深思熟虑决定的,所以不要后悔。其实,人能做到不后悔就行了。

在学佛修行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不观察。比如说你依止上师,首先要观察,然后再依止。但是很多人不观察就依止,过后又后悔了。

我们修持一些法门也是如此。观察这个法跟自己的相续是否相应,如果相应,自己做出了决定,那么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也不能放弃。但是很多人不是这样,喜欢道听途说,听说这个法好、殊胜,就跟着别人跑,过后自己又后悔。

我们不能这样。都要观察,若是不观察就做,不经过深思熟虑而草率地决定,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违缘和障碍,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这样的结果,有些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导致的,有些是因为没有观察导致的。若是自己没有观察能力,就要请问智者,然后再做决定。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年龄未成熟”,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做似的。很多小孩子都是这样,真的很自傲。很多时候,不是父母在教训孩子,而是孩子在教训父母,都颠倒了!其实,这种人既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没有智慧。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聪明,一些小孩子也都很机灵,其实这不是什么好的征相,这是末法时期的一种征兆。佛经中讲过,减劫中,人的寿命越来越短,人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成家立业,那是真正到快要到世界末日了。前几年,有人说世界末日来了。世界末日现在还不会来,但是也快了。我们小的时候和现在的小孩子差距太大了。我们小时候哪有那么聪明啊,哪有那么成熟啊。现在的小孩子多机灵啊,说话、做事像个大人一样,这都不是什么好事。这样下去,很快就要到世界末日了。

话又说回来,他们是聪明、机灵,但是既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就是没有真正的智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所想所做的肯定有很多都是错误的。当他们中的很多人长大以后,有一些社会经验了,也可以说有点智慧了,回顾往昔的种种,自己都会止不住地笑出来。

还有一种“孤陋寡闻”者。这种人如井底的青蛙一样。井底之蛙的故事你们都听到过吧。曾经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井里。它觉得井特别大,没有比井更大的地方了,所以很自傲,在小井里自由地生活。有一天,另外一只青蛙来到它身边,井底的青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啊?”这那只青蛙说:“我是从大海里来的”。井底之蛙不知道什么是大海,就问“大海大不大啊?”“特别大。”“那有没有我的井三分之一大?”“不止,不止。”井底之蛙很纳闷,又问:“那有没有我的井一半大?”“不止,不止。”他更奇怪了,再问:“有没有我整个的井大?”那个青蛙还是说:“不止,不止。”“不可能有那么大的。”“你若不相信,我带你去看看。”于是它们去看大海。当它看到大海时,立即裂头而亡,被吓死了。

孤陋寡闻者就如井底之蛙。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当他们有朝一日真正明白了一些道理,产生了一点智慧的时候,再回顾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自己都会止不住地笑出来。

人得有社会经验。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违缘或麻烦,这是好事,这叫经验。其实经验才是财富。

其实,一个智者享受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很多人都在赚钱,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麻烦,于是很苦恼,心情很失落,内心很痛苦。这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其实经验才是财富,经验才是收获。当你赚到钱了,是不是真正的收获?不是。在赚钱的过程中,你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才是收获,这个过程是一种享受。“我事业成功了,这算是成功吧?”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接受坎坷,有这些经验,才是真正的成功。权力也是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经验是很重要的。

经验丰富的人自然就会有智慧。如果经验不丰富,虽然有一点智慧,但这个智慧也是不成熟、不圆满的。而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即使没有太大智慧,他所有的这个智慧也是真正的智慧。

我们不能成为孤陋寡闻的人。海外有海,人上有人。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都有这种毛病。为什么自己总是受委屈?这说明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太高了,所以什么都不肯接受,什么都忍受不了。把自己看的太重了,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不舒服了;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太高了,不用说道友,连上师说都有点不肯接受,有时候还不太理解。不能这样啊!你也不是佛,也不是菩萨,怎么能没有缺点、毛病?

一个凡夫俗子,算什么啊?跟那些苍蝇、蚂蚁没有区别。“怎么没有区别?蚂蚁我可以踩死它,苍蝇我可以打死它。”你的确很厉害,但是有很多是你做不到的,而蚂蚁可以做到,苍蝇能做到。比如,苍蝇能飞,你不能飞。从这个角度讲,苍蝇肯定也很骄傲,“我能飞,这些人不能飞,我高于他们。”再如,蚂蚁也很厉害,也有很多长处是我们这些人所不具备的。

所以,自己别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高了。自己能不能下来?!能下来就行。现在社会上的人,尤其是这些年轻人,特别贡高傲慢,实际上什么也不是。若是你真有本身,那看看你有什么成就?你对社会、对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啊?既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也没有什么成就。有什么可贡高傲慢的呢?

若是自己真有本事,就让自己不烦恼、不痛苦,这叫真本事。众生都一样,都不愿意烦恼,都不想感受痛苦。若是你真有本事,就把烦恼去掉。你不烦恼了,就是真有本事了。若是你真有本事,就把痛苦去掉,离开痛苦了,就是真有本事了。你现在的所思所想和所做所行都是背道而驰的,为了自己能够快乐、幸福,去选择这个、那个,去做这个、那个,但是最终带来的却是烦恼、痛苦,哪有幸福?哪有快乐?幸福、快乐这些都离自己越来越远。所以,有什么可贡高傲慢的?但是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真的没有办法。

所谓“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对于傲慢的人,即使今天佛陀亲自降临给他讲,他也吸收不了什么,消化不了什么。这种人特别不好。所以,自己不能成为孤陋寡闻者。当我们有时候心比较飘,生起傲慢的时候,往上比,这样心就下来了;当我们心特别低落的时候,往下比,这样心就上来了。这个心就像杆秤似的,我们的心态要平衡,这样进行调整就能平衡了。上、下都得明白,都得懂,心态才能保持平衡。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有些人只知道吃饭、睡觉,有时候只顾自己家里的琐事。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别的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明白。不能这样!见多识广很重要,要知道外面的世界。你见的、听到的越多,智慧就越能增长。

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都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应该都要明白。尤其在当前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全球就是一个“地球村”,人们就像生活在一个村子里一样。我们的修行、弘法也都国际化了。也许有人想,“我是学佛人,所以不要知道那么多事,不用管那么多事……”但是,你知道的越多,接触的越多,修行的对境就越多,那么修行的进步就越大。作为一个大乘佛子,尤其是一个修密法的人,就是要在对境中修。对境越多,他修行的进步就越快;对境越大,他修行的成就就越大。所以,大家不要总是闭目塞听,这不叫修行。应该广闻博学,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这样对个人的修行也有很大的益处。现在很多人混淆了大乘和小乘。其实我们都是大乘佛子,应该在社会上、红尘中学、修,在红尘中解脱成就。

现在都与国际接轨了,对全球的讯息都能了知,这样我们就应该具有分辨能力,是该还是不该,是对还是不对,要有分辨能力啊。而且,我们还要利益、帮助他人。国家与国家,民族和民族不同,若是你不了解,一问三不知,这样怎么弘法啊,怎么去利益和帮助众生呢?现在弘法都是全球化的,你要有这个能力啊!你现在只会说一种语言,能行吗?比如,若是今天你遇到一个所化众生是个藏民,那你怎么办啊?你就度化不了了。即使你会说藏语了,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藏民族的背景和生活习惯,也很难调伏他、摄受他。

我到汉地也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一句汉话也不会说,虽然有这个心,但是没有这个能力。这就是力不从心啊,没有办法。后来会说一点点汉语了,但是那个时候,我不了解汉文化的背景,也不知道汉族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啊!那时就像个盲人一样,我对此有亲身感受。后来,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接触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事。尤其是以前,随时都接见人,来的人特别多,告诉我很多个人烦恼的事。(我知道很多秘密啊。)直到现在,可以说我已经很了解和掌握这些弟子的心态,一个人来了,一见到他,基本就能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或者有什么要倾述的。

其实十多年前,我刚到汉地也是很困难的,语言不通只是一方面,还有很多不习惯,刚开始也有反应,也不适应、不熟悉。现在一回顾,自己也经历了很多所谓的磨难。什么样的弟子都有,有的听话,有的不听话;有的比较恭敬,有的不恭敬。如果说委屈,什么样的委屈我都受过,但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在对很多事情就很了知了。所以,这些经历很重要。

我们也应该对国家大事、国际大事有所了知。自己要有这种见识,这种智慧

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接触的多了,经历的多了,心胸自然就宽阔了。无论好坏,什么都能接受。心像大地一样,在大地上面踩踏、挖坑,做什么都可以。同样,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顺境或是逆境,都能承受。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顺境中很坦然,逆境中很淡定,这时才真正步入了人的行列,之前还不是真正的人。

有些人一遇到顺境就得意忘形,一遇到逆境就天塌地陷一般……这种人不是真正的人。顺境、逆境都会有,不可能总是顺境,也不可能总是逆境。逆境来了,不要太着急,要淡定。若你能够淡定,逆境很快就会过去。顺境来了,也不要太得意,很快也会过去。快乐与痛苦也一样,你最终真正能够达到超越的状态,也许就没有快乐与痛苦了。在此之前,快乐与痛苦都不是永恒的。快乐是暂时的,要看得淡一点;痛苦也是暂时的,不要有畏惧,不要因此而太过懊恼或低落。这些很快就会过去。

其实,快乐或痛苦都是对境,也是给我们表法。最终你如如不动的时候,就成就了,如如不动的时候,就好了。

在这个世间,有些人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一会儿赞叹,一会儿诽谤,这就是飘忽不定。这些人还没有真正列入到人的行列中。不论是面对好的对境,还是面对不好的对境,心里要有一种“原来如此,也没有什么”的感觉,这个时候才真正成为人了。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一会儿说来了一个有神通的,一会儿说来了一个能在天上飞的,都好奇地跑去见。这都没有什么。有真正能飞的吗?我不相信现在有这样的人。若是有了,又怎么了,能飞的有很多。每天早上,在外面叽叽喳喳叫的喜鹊也能飞,也会飞啊,没有什么。

其实,在我这一生当中,很少去见这种人,虽然我听到很多,但是从来没有对此好奇过,从来没有试验过。有神通又怎么了,饿鬼道的众生也有神通,这些都没有什么。但是有些人就是这样,来了什么高人,呼呼地去见。其实这也是孤陋寡闻。因为见的太少了,听的太少了,所以就好奇。不能这样,他人再怎么说,自己也不能轻易动摇,不能轻易到处乱跑,这个时候才成为了真正的人。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

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具有智慧的智者,他考虑长远的利益。对于今生与来世,他会考虑来世的利益;对于目前的利益和将来的利益,他会考虑将来的利益。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有智慧的人,目光就会放得远。你有这种勇气,能去做大事,这些小事自然就成功了。

暂时的利益重要,还是永恒的利益重要?永恒的利益重要啊!暂时的快乐重要,还是永恒的快乐重要?永恒的快乐重要啊!所以不能为了暂时的快乐,而舍弃永恒的快乐;也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而舍弃永恒的利益,否则就是愚者了,智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现在很多人都不相信来世,只相信现世。不考虑长远的利益,也不考虑将来的利益,只考虑眼前的一点小利益。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舍弃了一生中的大利益。很多人都是这样,比如吸毒者就是这样,就是为了这么点感觉而吸毒,把自己的生命都毁坏了。这是比喻。这都是没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考虑长远的利益,他的目光放得远,能发起广大殊胜心。比如我们弘法。目标是要把这个法弘遍世界。你发心弘遍世界,这样就能很容易地弘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了。若你将目光投向“弘遍全国”“弘遍某一个地区(如藏区)”,范围就太小了。也许也能达到,但是这个利益太小了,成就也太小了。所以目光要放长远。

我们要跟普贤菩萨学,发大愿。普贤菩萨所发的愿都是无量无边的,尽管普通的世人很难发出这种愿,很难有这种愿望,但是也要往远看,也要敢想,要有这种智慧,这种心胸,这种勇气。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

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那种智慧浅薄狭隘、目光短浅的人,通过精勤的努力,成办自他的一些事情,最后成功了,实现了愿望。但是这种成功极其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因为他智慧狭隘,目光短浅。他所成办的事业、利益极其微小,根本不值一提。犹如孩童造土房一样,小孩子在河边堆积沙泥,盖高楼大厦,遇到刮风或下雨,就会毁坏无余。尽管他也很用心,很辛苦,但是即使做成了,一遇到刮风下雨,就消失殆尽。

这种没有智慧及目光短浅的人,即使努力做了一些事,最后也成功了,但是利益特别小,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

若是你有广大的智慧,远大的目光,也是同样努力,但是结果不一样。你获取的利益非常大,你的成就也非常大。过程一样,努力程度一样,但是结果却不同,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发心的问题,目光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有深广的智慧,要有远大的目光。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

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在前面讲过,要通过智慧进行观察。当自己智慧不够,没有观察能力的时候,就要找智者问,向有智慧的人请教。

我们学佛修行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呢?很多时候,若是只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会寸步难行,不可能成就。当你遇到困难或障碍,无法取舍的时候,就要请教智者。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识,就是要在这个时候请教善知识,善知识可以指导你、帮助你。

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要请教什么样的人?请教既有慈悲,又有智慧的人。如果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是合格的智者和善知识。如果他没有慈悲只有智慧,就不会好好教你。如果他只有慈悲,没有智慧,虽然愿意教你、帮你,但是却没有能力。比如父母对儿女。站在佛法的角度讲,父母有慈悲却没有智慧,她们真心实意地想帮助你,但是没有这个能力。而善知识既具有慈悲又具有智慧,所以你应该依止善知识,应该听从善知识的教诲,这是最重要的。

在世间,自己若有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别人,就要问一个有社会经验、心地善良、有慈悲和智慧的人。第一,他一定会教你;第二,他不会有任何差错,非常可靠。所以我们要请教这样的人。

“当阅智者诸论典”:应该请教他人,若是你问他人不方便,那就看这些智者们所造的论典,也能增长和开启自己的智慧。通过学习这些论典的内容与教言,去分辨取舍,也是可以的。

“思维愚智之差别”:平时就要多思维:什么是愚者,什么是智者;愚者会怎样,智者会怎样……。这样自己就知道愚者和智者的差别,就可以做一个智者;自己就知道做一个智者的好处和做一个愚者的坏处,自己就会厌离愚者,而一定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经常思维愚者和智者的差别,这也是很重要的。自己若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就

要请教别人。一个愚者,即使有了不明白的地方,也不敢问别人,他觉得向别人请教是一种羞愧。他也不愿意请教别人,因为怕自己的短处被他人知道,也觉得这是一种羞愧。与此相反,一个智者,当有不知道的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若不问别人,他觉得这才是一种羞愧,一种错误。这也是愚者和智者的差别。

现在有很多人,怎么会没有问题呢?可是他就是不问。自己不知道,也不向别人请教,这样永远都不会知道,不会有明白的时候。

所以,最好自己能了知,若自己不了知,就要请教智者,平时还要多看智者造的论典。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

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如果我们能这样做,智慧自然就增长了。智慧增长了,其他高尚的行为也会随之而增长。

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

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高尚行为越来越增上了,一切的福德就如同泉水般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在随后的岁月当中,一年比一年有进步,一月比一个月有进步,日日都在进步,时时都在进步。自己所获得的利益也是一年比一年大,一月比一月大,一天比一天大,一时比一时大。若是具有福德,就会这样。

所以,只要有智慧,其他高尚的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增长;有高尚的行为,福德自然就会圆满。有广大的福德,就会不停地进步,不停地增长利益,最后达到一个圆满的境地,获得圆满的果位。

在此处,主要强调智慧。智慧是根,增长智慧最重要。无论是通过自力,还是通过他力,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增长智慧,让自己具有智慧,这样一切自然会圆满,自然会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思考题:《二规教言论》讲记(六)

1、此处所讲的智慧指什么,是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

2、什么是智者,什么是愚者?智者和愚者有何差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