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说事的心

发布时间:2023-03-01 14:21:23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说事的心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e Story-telling Mind

\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我们大家都读过,禅定的修练如何可以借着对自己认同为“我”或“属我”的那些东西作如实细致的观察,解卸自我感。你在禅定时,本当进入当下,放下一切涉及过去、未来的主题,单只随着事件的升起,对之作观。不过,过去、未来之事,有些比较不容易放下。即使你可以在禅定中暂时放下,你出定时,还得回来,继续与之共存。

  我们对人生事件的那些自叙,我们自言自语的那些说词:假如可以把它们整个放下,就此不再牵挂,我们的人生将会十分轻松。入定也不会有困难。不过,有些说词比另一些说词更粘糊。我们知道,佛陀的教导要求学会放下许多事,不过有些情形下,在你能做到把它们放下之前,必须学会善巧地造作它们。你如何给自己讲你的生命故事,就是你必须学会善巧造作的事情之一。否则,你从一个美好宁静的定境出来,又会遭遇同样的烂故事。你会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用同样的方式讲述,受同样的捆绑。再不然,你会发现自己根本不能入定,因为不管你如何尝试放下那个故事[你那套说词],它继续粘在你的手上。

  因此,禅定的相当一部分,往往不只是与气呆在一起。假如你发现有一套说词在不断困扰你的心,翻搅出贪、嗔 、痴、畏,等等,就要学会对付它,学会给自己讲新的说词。对那些旧说词,要学会一套纠正的话语。一个基本做法是,观想我们刚才持诵的那段经,培养慈、悲 、喜、舍的思维。为了能给自己讲一些引生解脱、易于放开的新说词,你对那些事,要尝试发展出这样的态度。

  换句话说,你不能把旧说词生硬地推开。你编织一套新的说词,讲到能让自己安定下来修禅。如此,这件事就不会干扰你。等你出定时,它还在那里,但它不是会使你激动起来的那种说词。它已经给修改过了。

  你要学会越来越善巧地在心里给自己说事,以慈心作为开端。首先,对自己有慈心。你意识到,假如你坐在这里一遍又一遍给自己讲不良的故事,你就会受苦。你想受苦吗?不想。你想别人受苦吗?也许。你也许想到那些曾经待你不公的人,你多么希望他们得到公平的报应。这种情形下,你必须问自己,你从他们的受苦当中究竟得着什么?他们受苦,你毫不受益。你坐在这里希望他们受苦,这件事正在伤害你自己,正在妨碍你的禅定。

  因此,你要的是一种结局让你幸福、同时也让他们幸福的说词。那是你的愿望。它是其它几种梵住心态的基础。

  不过,某些情形下,你看见别人正在伤害自己、伤害你、伤害他人,那里就是你需要悲心[同情]的地方。想想看,你实在希望他们停止那样做。当然,同样的道理也对你适用。当你正在伤害自己时,你希望自己可以停止那种伤害。“不发生那种伤害就好了。那些人不受伤害就好了。”要提醒自己采取那样的态度。

  至于随喜,你提醒自己,要记得自己的善德、他人的善德,记得你过去做过的使你值得为之喜乐的事、他人过去做过的令他们值得为之喜乐的事。你对他们的喜乐不嫉妒,不怨恼,你不低估他们的优点。

  最后是舍离,当你意识到,有些事根本超越了你的掌控:无论你对他人有多少慈心,无论你有多少随喜和同情,有些事完全处在你能够改变的范畴之外。首先,过去是不可改变的。看一看为了发展舍心,佛陀要你思考的是什么:是业力原则。旧业是旧的业,不可能改 回来。重要的是你的新业,你正在做什么。那个新业,是可以影响一些事的,不过另有一些事也超过了新业的力量所及,主要是旧业的持续效应。你必须想到那一点,学会在需要舍心的地方培养舍心。

  佛陀并非是说,舍心优于其它三种心态。只是你要学会什么情形下需要什么态度:哪些情形需要慈心,哪些情形需要悲心,哪些需要随喜,哪些需要舍离。以这种方式,舍心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它是对你的主次事件的重排,告诉你停止在不可改变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把注意力转向慈心、悲心、喜心可以影响到的地方。

  因此,你看一看自己给自己讲的那些说词,试着把这些态度注入其中,特别是业的教导。没有不受惩罚的恶,没有不受酬报的善。那就是业力原理。因此,你不需要带着账本走来走去:谁做了这件事,谁做了那件事,生怕失了账本,那个人就得不到他或她应得的报偿。业力原则自然会关照他们。不过要记得,它也会关照你。

  当你看一看从这些不善巧的说事方式当中得到的满足时,你意识到,它是十分可怜的。那种满足当中,没有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没有真正经得起审视的东西。当你懂得这一点时,你发现放开就不难了。你已经有了其它几种梵住心态,它们会以一种让你感觉良好的方式,把你带入当下。你没有让自己成为受害者。同时,你也不对任何人发出恶意。你在既有的情形下,尽善而为。当心需要休息、需要安定的时刻来临时,就应该马上去做。如此,这套说词就可以把你引入当下。

  你应当察看一下自己正在促生的那些心态,确保它们是善巧的――因为业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这一句: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极其重要。过去做过的事对你现在能够做什么也许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你现在正在做什么,实在是太重要了。在当下善巧行事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坏事来临时,你把它们当作旧业的果报,接受它,但是假若你意识到,当下自己也正在造坏业,这件事是不可以以舍心处之的。你必须改变。不管什么情形下,你都可以做自己能做的最好的事,同时相信结果一定会好――那个意思是,如果你继续做、继续说、继续想善巧的事,果报不可能不好。

  因此,无论情形多坏,你的希望就在于你当下做什么。你越这么想,就越把心带入当下。那时候,它就准备好禅定了。

  如果你看一看经典上佛陀讲述过去的事――有的一直上溯到多少劫,多少宇宙的轮回之前,这件事如何发生,那件事如何发生,这是怎么来的,那是怎么来的:前世轮回的漫长故事――可是,这些经文结束时,都指向影响了这些事件并且还将影响未来事件的那个基本原则:业力原则。业在哪里造起?就在这里,就在当下。所以,要把注意力放在这里。

  有关宇宙观的所有经文也一样。佛陀在描述各个层次的众生时,他的论述归结为,这些层次的众生从哪里来。它们来自心,来自当下心正在做什么。就在这里,就在当下。

  不管是什么事,当你善巧地讲述时,都会把你带入当下。因此,要学会做一个好的说事人,给自己选合适的说词,那种说词会令你带着对自己的能力一种自信感,带着一种安宁感、一种对静心的重要性的理解,把你引入当下。不管是些什么事――不管他人做了什么,不管你做了什么――总有一种说法,可以让心平静下来。因此,要试着找到那种说法:业的所有教导、四梵住的所有教导,归根到底,用处就在这里。你在心里编织起新的说词,你的心在这些说词当中发生变化,这些新说词最后在这里汇聚到一起,让你能够带着一种安宁、明晰、定力、念住、明辨的领悟,呆在这里。没有什么东西把你扯到过去、拉到未来,你能够安住此时此地,觉知此时此地,就在此时此地疗愈你的心。

  以那种方式,你可以利用心的说事能力,终究把它带到它能够停止说事、观察现状的地步。你此时此地的现有情形,要学会善巧处理。

  佛陀的种种教导,归根到底,其要旨就是这个善巧原则。为了你自己的幸福,为了你周围人的幸福,你对付内心发生的不同事件,能有多善巧?禅定并不意味着你把一切心理功能全部切断。心必须说事。即便阿罗汉也能说事,他们也能回顾过去、计划未来。只是他们已经学会以一种不造任何苦的做法。这不仅是来自把心带入当下,而且还来自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观察事物,把佛陀的教导当作适当的工具,用来编织善巧的说词。让心对过去、未来、自说、自叙、世界观、宇宙观――也就是你的一切见――的应对方式,变得善巧起来。让它们不再成为苦因。

  要把修持当成是对心的全面训练。你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学会“注意”、或者与气呆在一起。你要使心对它的一切活动,变得善巧起来。当我回去重新出家时[1],阿姜放对我说,做一位禅修者,不仅要具备坐在这里闭眼禅定的善巧,而且要具备做任何事的善巧。

  你做任何事时,都要把它当作一项有趣的挑战:“这件事,最善巧的做法是什么?那件事,最善巧的做法是什么?” 当你持那种态度时,当你发展、训练出那种态度时,来修禅定,就容易多了。

  (根据2001年6月某日开示录音整理,本文来自坦尼沙罗尊者开示集《禅定》)

  中译注:

  [1]据笔者所知,早年坦尼沙罗尊者出家前获得奥柏林学院某基金会资助,去泰国执教英语两年。回国前两个月,在阿逾陀某寺院短期出家,体验僧侣生活,打算之后回美国攻读佛教研究学位,进入学术界。在此期间遇见林居僧阿姜放,跟随了一段时间,之后回国。经过一年的思考和准备,再赴泰国,正式在法宗派的阿姜放座下出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