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现代佛教显宗之一,主张修以禅定,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所以也称佛心宗。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禅宗公案与达摩祖师有关,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最早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土,历史记载达摩欲谒见梁武帝而不得,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禅宗最开始的两个公案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其实禅宗与其说是佛教的一个派别,不如说禅宗更像佛教政治斗争的政治产物。
在禅宗的《景德传灯录》里记载达摩曾与梁武帝见过一面,话不投机,原话派是: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之没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达摩修行的应该不是佛法,而更像在印度灭绝佛教的印度教里的,佛教称为“涂炭外道”的湿婆派的苦行。
当时中土的人对于佛教的起源一知半解,认为从天竺传过来的都是佛教,就像佛教刚传入中土时,支谶译大乘佛经时,把大乘佛经当作是道家的分支,用了很多道家名词去译佛教的大乘佛法一样。
婆罗门教是印度教的前身,湿婆教派是印度教的组成部分,婆罗门教在接受了湿婆派后,婆罗门教改称印度教,而湿婆派对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印度灭绝了大乘佛教。
我们先看这个应该是禅宗后补虚构的故事~达摩见梁武帝的真实性。
《景德传灯录》里自高禅宗创教祖师达摩的身份:“帝不领悟”贬低梁武帝的悟性,抬高菩提达摩的身份的用意明显,这是每个宗教派别自高身份的贯用手法,倒也无可厚非。
梁武帝自己舍身出家数次,作为佛家弟子对佛教的理解肯定不会如此浅薄,而正史记载梁武帝并没有见达摩,而达摩“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的做法,更像在躲避逃亡,在达摩看来,他受到崇佛的梁武帝把他当佛教外道追捕的危险。
接下来发生在禅宗祖师菩提达摩身上的公案让人摸不到头脑,毛骨悚然。
达摩逃回江北后,在嵩山少林寺后山终日面壁不语,不被少林寺僧人理解,却吸引到一个叫神光的和尚,神光很较真儿,非要弄明白达摩修的是啥。面对神光的提问,达摩开始没搭理他。
印度教湿婆派里的苦行,其中就有一辈子不说话或者在一定时间不说话的修行方式,达摩的终年面壁不语就是其中一种。
因此达摩为苦修,没必要为神光破了戒,破了自己的修行。
神光为表示自己求法的诚心诚意,在达摩面壁的山洞外冒大雨雪站立一夜不动,达摩心动。
禅宗记载: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大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轻心慢心,欲翼真乘徒劳勤苦。
就是说神光在冬天的嵩山少林寺山后达摩面壁的山洞外面冒着大雨雪站了一夜,达摩看他可怜,就问他求什么?
神光说:可怜可怜我吧,您的密法可以传给我和众生,让我们得到解脱吗?
达摩说~你没那悟性,传了也没用,你也不会理解密法的真谛,不传,别费劲了。。
接着可怖的一幕出现了,后来这一幕被无数禅宗信徒奉为“禅宗经典”: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求道为法忘行,汝今断臂吾前,亦可求在。师遂因与易名慧可。传衣钵于他。
每次看到这里,心里极不舒服,佛法教人行善修行,脱离六道轮回之苦,而能对自己下手,自断一臂的人,会有佛法里对它人的慈悲之心,对自己都不慈悲,怎么能将心比心理解别人的痛苦而对别人有慈悲之心?
达摩却认可了神光的断臂求法的行为,收了神光为徒,改名为慧可,就是智慧认可,传衣钵给他,慧可就是禅宗第二祖。
这个故事不符合佛家传统,倒更像婆罗门教的血祭。
后来禅宗南派六祖慧能传教的方式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有,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很像婆罗门教(印度教)里的“梵我如一”。
即婆罗门教认为的宇宙与人体与人的精神是相通的,本是一体,梵就是宇宙,靠自己的修行,苦行,人就能和宇宙合而为一,永远不朽。
而禅宗传法,以讲故事,从故事里寻求佛法的验证而展开辩论,这种传法的方式更像佛教杀手商羯罗灭绝佛教大进军时与佛教外道辩论赛的翻版。
上面就是关于禅宗公案--达摩祖师的介绍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是可以找师兄们来询问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修行佛法。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