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八教在佛教流传很广,而且影响性也非常大,佛教的佛教徒对这方面的内容都是有一定了解的。虽然了解五时八教的师兄很多,但也有些师兄对这方面并不熟悉,所以也不清楚五时八教的意思。为了对五时八教的意思有个了解,下面一起来看看五时八教的解释吧!
智顗所主张之天台宗教判。即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众生之形式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化仪四教);又依适应众生根机而教导之教理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四种类(化法四教)。以上总称为五时八教,其关系如左表所示。
(一)五时,智者大师将佛陀所说之一代圣教,分判为五时。
(1)第一华严时,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之时期,如日照高山之时。当时说教之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之对象是别教之大菩萨众与圆教中之优秀份子。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因是佛陀自内证之佛慧,拟试验是否适合众生根机,故称拟宜时;从教之顺序来说,相当于初从牛身挤出之乳味。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之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之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之说法程度太高,声闻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之效果。
(2)第二鹿苑时,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之时期,如日照幽谷之时。因佛陀最初说法之场所在鹿野苑,故此时期称作鹿苑时;又取所说经之名,故亦称阿含时。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因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诱导之,故称诱引时;在教之顺序上,此期譬喻为酪味。
(3)第三方等时,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之时期,如日照平地之时(食时)。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打破视第二时得小乘之浅证为与佛之深证同一之偏见。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之意义,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若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此期称弹诃(诃责小乘)时;在教之顺序上,则喻为生酥味。又‘方等’为大乘经之通称,此时为初说大乘经之时期,故亦称方等时。
(4)第四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之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时(巳时)。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之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在教之顺序上,喻为熟酥味。此一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展至大乘中之空,故称为般若转教;以此能消除法上之区别,故亦称法开会。其中,除阐示通教的消极之空(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外,亦说明别圆二教积极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之般若)。
(5)第五法华涅槃时,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之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从佛陀教化之意义上言,此不止于理论上之法开会,乃是实际令一切皆证入之人开会;在教之顺序上,喻为醍醐味。法华经与涅槃经之关系在于显扬毕竟一(佛)乘;法华经属于前番五味中之后教后味,系将华严时以后至法华经间之二乘加以开会,令成就‘入佛知见’为大目的(大收教);涅槃经则对法华经所遗漏之有能力者,追说追泯藏、通、别、圆四教,并说佛性常住、扶律谈常,教化使令成佛,故为后番五味中之后教后味,亦称后教涅槃经(捃拾教)。
(二)八教即谓化仪四教(佛陀教化众生所用之形式与仪则)与化法四教(佛陀教化众生所采用之教法内容)。
(1)化仪四教:1.顿教,佛陀最初将自内证之方法直接教示众生;相当于华严经之所说。2.渐教,教化之内容由浅而渐深之教法;相当于阿含(初)、方等(中)、般若(末)三时所说。3.秘密教,佛陀应众生之不同根机能力因材施教,施予个别教化,而彼此互不相知。4.不定教,各种根机之众生虽同坐一席,然随各人之能力,所体悟之教法不一定。
其中,秘密教与不定教之共同点为‘同听异闻’,即同座一席听法,而所闻法各异,但前者相互俱不知利益之差别,是为人法俱不知,后者则了知相互利益之差别,是为人知法不知。又不定教原意谓各人所体悟之教法不一定,故严格言之,上述秘密教理应称为秘密不定教,而不定教则应称为显露不定教。对此,顿渐二教乃为公开之教法,故称之为显露定教。
(2)化法四教:1.三藏教,略称藏教。即小乘教。即为三乘人说阿含经,以明但空(仅知空之一面,而不知同时有不空之面)之理,并由析空观(分析之观空,又作拙度观)而入无余涅槃之教。该教之菩萨已制伏见思二惑,惟未断尽烦恼,为教化众生,经三阿僧祇劫至证悟之长期间实践因行,故称伏惑行因。2.通教,‘通’有通同、通入与共通等三义。以该教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之大乘初门教,故称通教。即由如幻即空(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成立,故为如幻之空假)之理,观体空观(观全体本来毕竟空,又作巧度观)之教。此教菩萨中之钝根者,仅能理解较浅之教理,与藏教之菩萨同证菩提果(通同);胜根菩萨则能领悟教中所含深奥之中道妙理,最后入别圆二教(通入)。如此由通教转进别教者,称为别接通(或别入通),由通教转进圆教者,称为圆接通(或圆入通)。同时,通教之菩萨为学习别教之教,而以别教修行之名目来表示通教之位次,此称为名别义通。3.别教,别,有不共与历别二义。即:不共二乘而独为菩萨说(不共),此点别于其他三教,又由差别面观察诸法(历别),故称别教。此教次第观空、假、中三谛而悟中道之理,但因其中道别于空、假,故称但中(观空、假之外另有独立之中)之理;其观法为次第三观,又称隔历三观。别教之菩萨,至初地后悟中道之理,与圆教之人相同,但在初地以前从但中之理体悟其中所含之不但中(空、假不离中)之理,即自十住至十回向之间,有从别教转进圆教者,此称圆接别(或称圆入别)。前述别接通、圆接通及圆接别,合称三被接。被接之意,主要是指于观理之际,体悟其中所含之深意,由此再继续转进更高层次之教。以上三教,在理论上皆可通至佛果,但实际上行者在因中即被接,以致无人可达三藏教之断惑位、通教八地以上,乃至别教初地以上,故称为有教无人(无人证教),或果头无人(无至佛果者)。4.圆教,圆,意即不偏、圆融、互备。即不论迷悟,在本质上并无区别,此为真实之理,亦为佛所觉悟之理,故圆教在显示佛之所悟,亦即为明示佛陀自内证之教。此教观空、假、中三谛之理在一谛中互具其他二谛,故此中道之理称为不但中之理。圆教之菩萨以一心观空、假、中三观,故此三观称为一心三观,或称不次第三观、圆融三观。
以上四教中,藏、通二教为教证俱权(教与证俱为方便,非真实法),别教为教权证实(教为方便法,证为真实法),圆教则为教证俱实(教、证俱为真实法)。若以此配于五时,则第一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兼),第二鹿苑时但说三藏教(但),第三方等时则对说四教(对),第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教正说圆教(带),第五法华涅槃时中法华为纯圆教,而涅槃经之追说为并说四教,追泯则为纯圆教。同时,法华之圆(今圆)与说法华经以前之四时圆(昔圆)虽为同一教义(今圆、昔圆圆体无殊),但论其作用则互有优劣,故谓今圆为纯圆独妙之开显门,而超越前四时之昔圆,显出殊胜之作用。由此,法华经乃四教之外,‘超八醍醐’之最胜教,亦即超越化仪、化法等八教,而为最上之醍醐味教。
以上就是五时八教的解释,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五时八教的内容师兄要认真去了解,去理解,这样师兄才能知道其中的含义,才会有收获。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