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有个宋国人,养了一群猴子。猴子们特别聪明,可以帮他干一些活。但遇上饥荒年了,没那么多东西给猴子吃。养猴子的人就对猴子们说:现在闹饥荒,只有榛子给你们吃,每天七颗,早晨四粒,晚上三粒,这样就可以度过饥谨年了。于是来给猴子们分配食物,但猴子们躁动不安,表示抗拒。这个人就想:这样交代不了,但也没更多的东西给它们吃啊。他特别聪明,想了一个办法,说:“这样吧。早晨四粒,晚上三粒满足不了你们,那就早上三粒,晚上四粒。”他这样去分,猴子们就都满意了。
这就是“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由来。
从这个寓言当中,我们能体会到:众生都是喜欢加法的,今天有了还不够,明天还希望再增加,一天要比一天增加。但修行人,恰恰相反,我们都是希望减少的。东西越少越好,烦恼越少越好……我们刚出家的时候,老法师就谆谆教诲我们说:“我们修行人,就是要学减法。天天要减少习气毛病的。”所以说到修行,说难也不难,因为我们无非是要去除自己不合理的习气毛病,学会不要被物所转,被境所惑。我们比较钝根一点的,最好立个目标:今年一年,要改掉几条毛病,这一个月要试着对治哪些习气。
佛在《法句经》里说:
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
但观自身行,作也与未作。
在《四分比丘尼戒本》七佛略教诫中,拘留孙佛的教诫偈也有说,虽说法略有不同,但意义相同:
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
不违逆他事,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
。所以,我经常鼓励那些初学者说:当你勇敢的剃发染衣,搭上袈裟,准备要走这条修道之路的时候,就要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我一定要做一个好佛子,做一个好出家人。不断的纠正自己的习气毛病,让我的身行,要安住于佛法的正道上。让这颗心慢慢得到净化。
我们翻开佛的经典,看看每尊佛的教诫,无非都是告诉我们,修行一定要落实在实处,用佛的法,不断地改变自己。如果只是知道了,不认真的去修是没用的。
就如拘留孙佛的这两首偈,如果我们去认真地思惟,认真地修。慢慢就能让自己的行为和心地纯真。得到修道的利益。
希望各位,好好地检点一番自己,看看我是不是把所学所闻的佛法都落实在修行当中了。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