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什么是修行、什么是打坐,大家在这几天,只是得到一个初步的体会。在这几天里,最主要是把我们散乱的心收回来,把纷繁的妄念赶出去。手机上交,电脑不碰,各种联系一一斩断,面对的是一片空白,以此来感受禅。当一切都没有干扰的时候,你的心便会接受当下,打坐、经行、出坡、吃饭、洗碗、睡觉,能各素其位,各得其所。此时,你面对外物的感受,一定和平时有所不同。
其实,不是外物改变了,而是我们的心变了。佛法的思想之于修行有一个精髓:如何改造我们的心。因为境随心转,相由心生,心改变了,世界就跟着改变。
许多人也想改变这个世界,想改变自己的工作,改变自己的收入,改变自己的人际关系……最终却很难有所突破,为什么?因为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限制了自己,因为他们的心没有改变。心是一切的原点,要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原点上来。
归根结底,造成人错误知见的原因,乃在于我们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首先包括这个身体。人总是本能地认为,这个身体是自己的,其实,身体只是我们灵魂寄居的场所,是暂居的房子而已。有一天,房子不可避免坏了,我们必须再换一间。但长期以来大家错误地认为,这个房子是我的,甚至这个房子就是我本身,故而,佛教中的“我执”由此产生。我们执着于这个身体,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一切信息反馈,五欲六尘跟着来了。妄想,分别,执着,在进行精密庞杂地计算、斟酌、选择,从而造成了一期生命的困扰。
由此可知,心迷失的根源在于人的身体,是身体固有的“系统机制”造就了人的困惑,所以要把心解放出来,就必须打破这个“循环机制”。怎么打破呢?——身体暂时不能去掉,还是只有从心开始,真正地,改造我们的心。使心不受感官意识的干扰,独立于自己的选择和觉知。
佛教中有个唯识宗,讲到十一个善心所,就是改造心的正确方法,它们分别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很明显,对于这十一个条目,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而是用心去真正参悟它,并落实在行动中,才会受益。
信,就是相信。其实,所有的宗教都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无信不立,你不相信它,对它抱着巨大的怀疑,就入不了门。因为你的身心没有合一,势必不能感应道交,达不到天人合一的状态,那么,这种信,一定是伪信。伪信是自欺欺人的行为,毫无用处。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阿含经》又说,信根成就,即为慧根。可见“信”是进入修行法门的根本,为一切善根的基础,失去了“信”,便如高楼失基,釜底抽薪。
净土宗被称为念佛法门,只要念得好,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它成就的途径是:信愿行。信,也是放在第一位。你相信它,有到极乐世界去的愿望,并且切实践行去念佛,才可以去。至于最后到底能不能去,不在于你念佛的功力是否深湛,是否一心不乱,而是“真信切愿”——就是你真的相信它,并且急切地想去。达到这一点,就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加持,亲身接应。因此,其前提也是信。
有人问我,念佛是坐着念、跪着念,还是躺着念好?我说一般坐着就可以,当然最好是跪着,这表示恭敬。但有人身体太差,躺着念也可以。但关键是你的心,如果你心里没有阿弥陀佛,不相信他,对他没有恭敬,你跪着念也没有效果。
同样,作为学生,如果对老师讲的东西持有怀疑,心中的真信没有产生,肯定收获不大。“相信”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古人说,诚则明也,明则诚也。诚,也包含了信,没有信哪来的诚?《中庸》说“至诚如神”,“至诚”有无比神奇的力量,甚至可以预卜凶吉,预知前事。在宗教中,更是如此。
第二个,惭,第三个愧。我们常把两个字连在一起,其实佛教中惭跟愧是不同的。惭就是自己的学问、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品质,还达不到圆满,所以能时时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我激励,这一种心理叫惭。
我们在生活中是否常怀“惭”心呢?——我的品质还不够完善,我的学业还不够精进,我的工作还不够努力……我们打坐的时候,是否能常常反省自己?修行,就是时刻反省自己,这个禅宗中叫观照,也叫觉知。一个好的修行者,他的觉知能力会很强。
最好的修行状态是什么?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就是你的内外是一致的,和谐的,轻安的,喜乐的,你的心不会与你的人过不去,不会闹矛盾;天人合一就是你的人,和大自然,和宇宙是统一的,和谐的,相应的,不是矛盾的、背离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愧?愧是有违于世间道德的一些行为。人和低级动物区别之一是人有道德感。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而是飞禽走兽。所以人要时时反省自己,所作所为有没有违反道德,什么时候可以同流合污,什么时候要有所坚持,什么时候随波而不逐流……从而学会制约自己和改变自己,这是人所以为人高尚的一面。
我们做人,既要惭,又要愧,常抱惭愧之心,所以有个高僧大德自称“常惭愧僧”,他就是印光大师。这么做,一方面扬长,一方面避短,能很快进入善境。
佛法有两翼 ,一为智慧,一为慈悲。用智慧引导慈悲,用慈悲贯彻智慧。有了慈悲,可以长久地行善;有了智慧,可以更好地行善。
当人迷失的时候,一定是智慧不够。智慧是一盏灯,没有灯,人便在黑暗中摸索,跌跌撞撞,东奔西突。佛法中,智慧非常重要,它叫般若。般若是大智慧,是出世间智慧,不是世间的小聪明。
佛教中认为,人要成就无上佛道,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之所以要这么长时间,因为人容易退转。今天前进, 明天后退,这一生进步,下一生退步,总是反反复复。由此可见,修行是多么不容易。
我们吃饭时放的那个光碟,我听了整整六年,还是觉得不够,觉得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这就要求大家听着它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在我们寺院,不仅吃饭前要念经,吃饭时听箴言,去散步,可以看到牌子上写的哲语,甚至上厕所,都可以看到各种警句。为什么要这样呢,目的还是观照,时刻把我们迷失的灵魂拉回原点,你走偏了,拉回来,再走偏了,再拉回来,这样就会不断处在正确的位置上。此种氛围,此种磁场,此种环境,乃是一种净化,一种洗礼,一种熏陶,天长日久,不知不觉你就脱胎换骨了。
贪嗔痴是人三大根本巨毒,而“贪”字居首,所以是毒中之毒,既然这么毒,要去掉当然不容易,但如果不去掉,保留在体内,对人的贻害无穷无尽。
贪是人的本性,你看吃饭,好吃了,吃第一碗,还想吃第二碗,吃第二碗,还想吃第三碗,这时候他的胃其实已经饱和,他还浑然不知,或控制不住自己,沉溺于色香味蕾的刺激中,很多人胃就是这么吃坏的。还有人自己吃变型了,原本苗条的身体变得臃肿不堪,走几步路累得气喘吁吁,如果让他跑步,比上刑场还难,为什么,你说他相当于自己掂几百斤东西搞移物运动,这能轻松吗?别以为他喜欢这样,很多人是控制不住自己,去看那些胖子,十有八九都是自制力差、贪图享受的人。如果他自制力强,不说吃那么多,就是胖了,也能锻炼让自己痩下来。
从吃饭到穿衣到住房到出行,衣食住行无不如此。有人衣服太多,整整一个房间用来装衣服,但烦恼的是每天起来不知道穿哪件好,有时要出席一个聚会,更是颇费踌躇,穿什么上衣,什么裤子,搭配什么鞋,冬天还要戴帽子,围围巾,因为每一样可供选择的余地太多了,反而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是好,往往在穿衣镜前一试几个小时不能决定。
“多则惑”,这种因选择太多而造成的痛苦,是真实地存在于现代人身上。我自己,就没有这样的痛苦,我就一件衣服,每天在它身上花费的精力是几秒钟,只要拿起来不穿反就行了,我没有斟酌,没有比较,没有纠结。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实际上,生活越简单,你的幸福指数就越增加。我见过练瑜伽的人,层次越高,生活也越简单,你看他们买些青菜,在开水里泡泡,放一两个盐巴,吃起来很香,他不会追求味道激烈大麻大辣的东西。穿衣服也可以很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买一个毛毯,中间挖一个洞,往身上一套,腋下一缝,就是衣服,不必去找裁缝做。这是追求一种很宽松很简单很自在的状态,你看那西藏的喇嘛,穿的衣服就是一块布,这么裹着身体,一缠就行了。
房子更不必说,现在是“囤房时代”,很多人只要有钱就投资到房子上。有一次,一个老板带我到他的房子去住宿,他开着车绕来绕去竟然找不到自己的房子,为什么,他买的房子太多了,城市的东南西北都有,今天有事在东面,就住东面的房子,明天在西面,就住西面的房子,有的房子把它卖掉,又不断新买,有的又是新装修,所以他晕了头,在黑夜里晕头转向。如果他就是一套房子,天天往返,就是闭上眼睛也能回到家吧。
行呢,也是如此,当初人类发明动力汽车,是一个进步,可以代替马车,增加速度,提高做事效率,可现在满大街都是甲虫一样的汽车,有时候一堵两三个小时,如果你有急事,把你急的眼冒金星也没辙,有时候你会觉得,就这么远路,我不坐车就是走路也早到了,所以有车反而限制了速度。其次,汽车造成的车祸、污染就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坐骑也成为人们攀比的工具,成为炫富斗富的活名片,极大地激发了人的贪婪心。
人,只有不受自己欲望的驱使,才能活得自在快乐,否则,将陷在无知无尽的索求中,精疲力尽,不能自拔。“得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对物欲的东西有所克制,一定是正确的养生之道,“求医药不如养性情”,当你的心情不好、心态不好,拥有再多的钱财,也没有用。有一天你得了癌症,花尽所有财富,都换不回生命的时候,此时你才明白,什么是身外之物。
下面这首诗,就是解读人生最好的注脚,可是,有几个人能真正看破呢?
人生在世屈指算,难活三万六千天,今夜脱鞋放一晚,不定明天穿不穿。须知盖世金银宝,借你看管几十年,大厦千间难尽占,夜眠只用八尺宽。任你积米有千石,每日能食几多餐,任你衣服有千件,每日何曾件件穿……
无嗔。
嗔是生气、怨恨。无嗔的人心境就是平和的,宁静的。所以那些得高血压的人往往爱生气。嗔恨是下地狱的因,嗔恨心严重,动辄怀恨在心的人,死后神识自然堕地狱,地狱就是他的业力所转,因为地狱的嗔火和他相应。
如果一个人活着时动辄生气,暴跳如雷,就同身在地狱一样,接受地狱的煎熬,是谓“活地狱”,没必要等死了后才体会。嗔恨心重的人,面目一般都狞恶可怕,起码也缺乏和善的气息,这是境随心转、相由心生的原理。所以有人说四十岁前的面貌是父母给的,四十岁后是自己修来的。因为四十岁以前遗传还占很大一部分作用,而四十岁后,你已经在尘世活了四十年,你的心力作用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面貌。为什么有的人给我们感觉很舒服,很和善,如沐春风;而有的人一见面就不想多接触,想赶快离开他呢?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心力、念力带着不同的磁场。
下一个,无痴。
痴,愚痴,我们前面说贪嗔痴三巨毒,它为第三个。你们看《西游记》很有意思,随着唐僧去取经的三个徒弟,就代表了这三类:孙悟空主要的毛病是嗔恨,代表嗔,猪八戒主要毛病是贪婪,代表贪,沙僧,就代表愚痴。
愚痴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智慧,为什么缺少智慧,因为对事物不能真正地理解。佛教里的智慧叫般若,就是般若实相,也是我们说的无上智慧。何谓般若实相?——宇宙人生的本相。什么是本相?——《心经》里说的明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话有些深奥。《金刚经》里还有句简单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了解这个就是针对愚痴最好的解药,如果愚痴是一个硕大无朋的气球,它就是细而尖的一根针,轻轻一刺,气就泄了。既然人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常流不住、短暂生灭的,何必执着呢?你恋爱失败,生意倒闭,官场失利,学业受阻,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穷、通、寿、夭,无不出于自然,都是一个过程,很快就过去了,何必执迷不悟,沉浸于此呢?
《心经》最后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说,大智慧渡到彼岸去吧,大智慧渡到彼岸去吧,速速到彼岸去,获得彻底解脱。从这里看出,我们要到彼岸去,靠什么?靠大智慧。大智慧就是船,所以佛法就是船,它的目的是带我们到彼岸去,目的是要我们因指见月,不要把指头当做月亮本身,所以到彼岸后就把船放下了,不是还背在身上。同样,现在有人执着于佛法,这种执着是把工具当做目的,会对修行构成障碍,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我们说放下,就是要你把“放下”也放下。
精进。
当我们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方法,就要努力去做,去实行。比如打坐,在这里学到方法后,回去每天坚持,就叫精进。如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懈怠。
当然了,精进一定是正向的,在“八正道”中叫正精进。即,你努力的方向一定是对的,方向错了,南辕北辙,再努力也没用。
有人问我把香海禅寺怎么建起来的,我说没有任何技巧,就是坚持,不断坚持。大家想不到,我们最初办禅修班时没有人,报名的就三五个,怎么办?我们不能因为人少不做,照常讲课,然后影响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现在报名得提前两个月,不然就报不进来了。为什么有这么大变化,还是因为坚持。我们一直坚持了6年,我不敢说目前香海的禅修在全国第一,但起码不会排在五名之外。
实际上,做任何事要想成功,一个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坚持。其实这个也不是技巧,而是做事的基本常识,但因为人往往忽略了、做不到,所以又成了技巧。你想把病治好,想把身体锻炼好,想升学,想赚大钱,想出人头地……都要坚持。只要你认定方向是正确的,就一直坚持下去。我们念佛也一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说你一念阿弥陀佛就来接应了,那样的话其他法门也不要了,大家都念佛就行。净土宗修行的时候有“百万佛号闭关”的方法,就是关起门来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念佛,念的多了,就一心不乱,和佛菩萨感应道交,他便知道你的愿望和诚心了。
坚持,不一定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但要达到想要的结果,一定离不开坚持。
轻安。
我们打坐,达到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轻安,身心轻松,安逸。刚开始你可能没法达到,心思散乱,身体僵硬。有的人开始腿盘不上去,就死命掰,完全没有必要,这是因为你还没有达到轻安,当心轻安了,身体自然变柔软,那时候盘上去就水到渠成。
释迦摩尼佛有次见到他一个弟子,修行非常痛苦,就问他以前是做什么的,弟子说弹琴。佛问,如果琴弦太松了,能弹出声音吗?他说不能。又问,如果琴弦太紧,可以发出声音吗,回答说,声音太尖锐。所以弹琴是在琴弦不松不紧正合适的时候,才能发出各种美妙声音。修道之人也是如此。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精进也有个尺寸,过了,就是苦行。从苦行变成苦刑,再变成酷刑,就不好了。
我年轻的时候,在一个寺院里参加生产劳动,挣工分,我有个师兄,他是寺院生产队副队长,比我大十岁,很精进。白天干活,晚上夜不倒单,还拜《华严经》,一字一拜,一拜一个通宵,结果呢,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时间一久就不行了,最后还神经错乱,一天到晚在山上乱跑。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讲究中道,儒家讲就是中庸,中庸现在成了一个贬义词,其实是一个误会。
说到轻安,便是修行要达到的境界。倘若你修了很久,身心还不能轻安,一定是功夫没得力。
在生活中,处处做到身心轻安,即是修行。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倘若上班的每个员工,都很愉快很轻松,大家就生机勃发,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倘若大家都心情沉重,死气沉沉,不可能有鲜活的创造力,因为外在的约束僵化了你的头脑。当人在创造的时候,一定是处于高度自由高度轻松的状态,所以那些做得好的企业,他们的企业文化,一定有轻松活泼的因子在里面。
不放逸。
不放逸,就是不懈怠。不懈怠,就是有节制地去做事。
禅修最大一个好处是形成觉察力。觉察便是观照,观照最高的境界是,时刻明白自己当下的状态,那种觉性万变不离其宗,仿佛风筝上的一根线,任你飞到哪里都可以掌控,可以拉回来。比如,当你怒火中烧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当你心花怒放的时候,又是什么样?这两种时候就是两股大风,把你刮到九霄云外,是不是那根线就断了呢?而人生中,不仅有这两股风,而是有八股风,——简称“八风”,——你是不是达到了八风吹不动的境界呢?
如果没有,就要好好修行,就要精进,不懈怠,不放逸自己。有人想,修行反正是一辈子的事,是多生多劫的事,我何必在意这一时一地呢?这么想永远成就不了,因为任何一生一世也都是一时一地组成的,累生累劫也是无数个当下造成的,今天修一点,就进步一点,日累月积,便大有长进。今生修的好,即便没有解脱,也是下一生的基础,所以在修行路上,没有无用功可言,也没有捷径可走。
行舍。
行,是修行;舍,是舍弃。通过修行,能够正确地取舍。例如我们每人都拥有24小时,你是怎么取舍、怎么规划时间的?若每天玩微信、看电视、搓麻将、上网聊天,那你用来干正事的时间就很少,干正事的时间少, 一般不会有成绩。要想做一番事业,就必须重新规划时间,有所取舍。
通过修行,我们有所选择,有所节制;反过来说,你有所选择,有所节制,就是修行。
最后一个,不害。
不做有害于别人的事。
实际上,不做有害别人的事是更好地保护自己,当你害了别人,最终就害了自己。你犯了法,会受到惩罚,你违了纪,会受到批评或处罚,你做了昧良心的事,也逃不过因果。
人生在世,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人云: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是同一意思。要分清善恶,戒恶扬善,防心离过。“何谓善人?无损于世者,谓之善人;何谓恶人?有害于世者,谓之恶人。”这就是善恶的分界线。
一个无害的内心,一定来自一颗慈悲的心。而慈悲的最高境界是以智慧做引导,此即为“悲智双运”,是做事最圆满的境界。
唯识宗讲的这十一个善心所,为我们平常修行时刻需要观照的,你可以把某些字写下来挂在墙上,或者刻在桌面上,成为你的座右铭,时时看着。我就把六祖慧能临终前说的偈子,写下来挂在床的对面,每天我眼睛一睁就能看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我还喜欢吃饭时念的一句话: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意者,尚其鉴之;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莲花早晨开了,晚上就合起来,如果哪一天不能合起来,这个莲花就要落了。富贵的人就和这莲花一样,如果不能有所收敛,有所克制,这个家族就要衰败了。地上的草,春天焕发生机,到冬天便枯萎,枯萎到尽头,春天又开始生发。一个穷困的人,有振兴的志向,和这草一样,穷困到了尽头,也会发达起来。
此即是宇宙运行的法则。无论是人,还是自然,都只能顺应这个法则,不能改变它。
最后,提醒一句,我们修行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改变自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千万不要把佛法当做一种装饰品,一种点缀,那是在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有句话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我们千万别犯这样的毛病,要切实躬行。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