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佛子行三十七颂》:六波罗蜜

发布时间:2023-09-20 01:42:13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佛子行三十七颂》:六波罗蜜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先讲一讲我们讲课用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的这个汉文译本。《佛子行三十七颂》是藏地的无著菩萨所造的论典,现在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汉语译本也有好几种。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个版本是索达吉堪布和慈诚罗珠堪布在五台山共同翻译的,这是是比较早期的汉译版本,为什么要用这个版本呢?因为我们的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当年在五台山朝圣和弘法时,为了度化汉地的众生,所以由索达吉堪布和慈诚罗珠堪布,这两位上师翻译出了这个通俗易懂的版本。现在我们就用这个版本来学习《佛子行三十七颂》,我觉得当时的缘起以及传承的加持方面,这是最殊胜的一个版本。当然,所有的汉语译本都译得非常好,彼此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一点是我一直想跟大家说的,下面继续讲《佛子行三十七颂》。

《佛子行三十七颂》前面已经讲到了正行上士道中胜义菩提心,第一个颂词静修空性已经讲完了,颂词讲一切的现象都是在心里面存在的,而心的本性是空性的境界,也就是远离了所有执著的概念。执著总的来说就是能取和所取(二取),不执著就是不作意,不作意就达到空性境界的菩提心,了义的菩提心。

下面的两个颂词说后得,告诉我们怎样在贪与嗔的对境中修持菩提心,从而断除这样的执著。第一个颂词: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我们如果遇到悦意之境,就是非常美好、令人欢喜的对境的时候,应该把它当是夏天的彩虹一样,虽然是美妙的,但是不是真实的,这样断除贪欲就是佛子行。

彩虹虽然是很美丽的,但是得不到的,是不存在的;同样的,在遇到喜欢的对境时,应该知道它是不真实的。人对物质的贪欲很多很多,所谓的美丽也都是自己的心造作出来的,实际不存在也不真实。贪欲没有了,执著没有了,就能达到这种了义菩提心,大家慢慢去领悟和修行就会明白。

第二个颂词:

诸苦如同梦子死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反之,所有的痛苦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怎么样去对待呢?这里有个比喻“梦子死”,像是一位父亲或母亲做梦时,得知自己的儿子死掉了,在梦里面觉得非常非常痛苦,这样子执著幻觉极劳累,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当我们在现实生活遭遇到种8种的违缘和痛苦的时候,就如梦幻泡影一样,无论是工作失误了、生意失败了,或是家庭出问题了,身体疾病等等,应该当做幻境这样去对待,这样子去看就是佛子行。

以上三个颂词就把了义菩提心的修法讲完了,其实了义菩提心修法确实是非常深奥的,颂词里面的几个字可能就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内容,用简单几句话是讲不完的。下面进入菩提心的学处——六波罗蜜,同样内容也是很深广的,我这里大概给大家讲一点,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第一学习中观论,再者学习《普贤上师言教》里面相关的菩提心修法等,还有像《心经》,除了平时多念外,许多高僧大德都作了讲解,藏传的高僧大德讲的也有,汉传的高僧大德讲的也有,大家去参考学习的话,一定会帮助我们对空性有一定了解。

佛子广行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也叫六度,可以说六波罗蜜包含了整个佛法。首先第一个是布施度: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我们若想证得菩提果位,就是要成佛、解脱这个轮回的话,能够舍弃自己的身体,布施身体,那身外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布施时是不希求回报的:不是为了今生有很好的果报,也不是为了下一世更有钱,而是无私地奉献,真正修大乘佛法,这样来布施就是佛子行。

我们都知道佛陀在成佛之前曾经布施自己的身体,就在今天称为“虎穴洞”的地方,当时佛陀在那里修行时,有一只母老虎带着几只小老虎来,它们饿了,没有吃的

。佛陀身边也没有什么吃的,他就可怜它们,用刀割下自己身体上的肉,这样喂给老虎刚吃。佛陀这样布施的典故太多了,就这样子布施、积累资粮,断除执着,真正的修行。

如果是大乘佛法的布施,这里讲的是“不望报异熟”,不奢求回报。我们在修行当中容易做错的一点,比如今天布施了一点,可能是念经、做烟供等等,会想着“我这个做完了呢,可能自己的病应该好一些”,或者“我下一辈子可能更好一些”,如此求果报就不对了,就不是大乘佛法的布施了。还有人在做一些慈善时,总带着这样那样的希望:我今天捐了一尊绿度母像,下辈子是貌美如花;这个寺院我这样子供奉,我是大功徳主,他们肯定要给我单独祈福、给我回向……种种所求,虽然是布施不假,但就不是真正的如理如法的布施,也不是这里讲的了义菩提心。当然,我们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比较难,但要知道这一点。

第二个是戒律波罗蜜多——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他利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如果我们没有受戒,如果没有戒律的话,连自己都利益不了,那么怎么利益他人呢?这是非常可笑的。所以,在不贪图世间妙欲,没有这样的需要的前提下我们来受戒,受戒后护持清净的戒律是佛子行。

想要成就利益众生,就得戒律清净,这是极为重要的。戒律是什么呢?有个词叫“三戒清净”,是哪三个戒律呢?一个是别解脱戒,一个是菩萨戒,一个是金刚密乘戒,所有的戒律都包括在这三个戒律当中了。我们从三皈依戒开始,然后是居士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些是居士的戒律;加上沙弥戒、比丘戒,这是出家的戒律;这些叫做别解脱戒。菩提心戒等等归于菩萨戒,十四条根本戒、三昧耶戒,各种灌顶各种传承的诸多戒律等等属于金刚密乘戒。

这里也讲到,如果你没有受戒,却还想要利他,这是非常可笑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受戒,然后护持清净的戒律,这样修持佛法就是戒律波罗蜜多。

然后第三个是忍辱波罗蜜多——忍辱度: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这里讲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欲求解脱,想得到佛果位,想利益众生的话,那么就要把一切的损害当作宝藏一样,像如意宝一样对待,然后对所有的众生,没有怨心地去修忍辱,这是佛子行。

忍辱非常重要的,修行人如果不修忍辱,那么所谓的菩提心也好、戒律也好,所有的善根都会灭了。因为没有忍辱的话容易升起嗔恨心,这样善根就没有了。在生活当中也是这样,如果亲友之间、同事之间、佛友之间,一点点的忍辱都做不到的话,说明自己的修行是没有用的。上面的菩提心修法中也讲过,即使自己没错是别人的错,嗔恨心一发所有的功德没有了,所有的清净都没有了。应该怎么想呢?当作宝藏!假如遇到别人攻击我,或是其他不如意的情况,当作宝藏一样,这种修行的对境对自己来说都是很好的上师,这样子去享用,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所以无怨心地修忍辱,努力地修忍辱,成就不会是一下子就来了,不是的。不修忍辱的话,我就不知道什么叫修行佛法了。如果你的目的是利益众生、想解脱成佛的话,这些生活上的点点滴滳是一定要去修的,无论自己对错,首先根本的基础就是不要伤害他人的心,这个就是根本,是所有修法的根本。所以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是奢求解脱、奢求成就了,我觉得是不会有效果的。所以,忍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修行中非常重要,一定要牢记这两个字。

第四精进波罗蜜多——精进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持戒也好,布施也好,忍辱也好,我们要精进。不能心情好的时候修一修,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修,应该时刻努力。

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在于菩提心,小乘的话没有想到其它众生也是要离苦得乐的,只是为了自己。声闻缘觉的修行这里用了个比喻,就像头上着了火一样,会赶紧灭掉这个火,这样子精进地修习佛法。我们作为一个有大愿菩提心的行者,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功徳圆满,就一定要发起精进波罗蜜多,这就是佛子行。

不精进的结果就会懈怠,容易产生烦恼。常听见有人说我修了多少多少年没有效果,为什么?可能你所谓的时间确实是过去了,但你每一天的时间中有多少时间是用来修佛法的,那就不知道了,其实自己是最清楚的。如果想要一点修行佛法的成就,那么一定要精进;不精进不努力,永远没有任何结果。

就像很多人,我经常给他们建议:你要看哪本哪本书,或者是要听闻哪些大德的教言,在我面前回答“好的好的”,但是回去后就没有怎么看书了,也没有怎么闻法了,没有思维多少,实修就更少了。如果自己希求成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闻思佛法、修行佛法,像刚刚前面讲的忍辱心,不是说突然就有的,当然一要靠实修,二要在平时生活中点点滴滴地修。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一起回向!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