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中的重要法语

发布时间:2024-08-07 01:43:14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中的重要法语

(1)此经盖全彰自性。

(2)什么是性?言性有二。兼无情分中。谓之法性。独有情分中。谓之佛性。今云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尔如然。非作得故。是我自己。非属他故。此之自性。盖有多名。亦名本心。亦名本觉。亦名真知。亦名真识。亦名真如。种种无尽。统而言之。即当人灵知灵觉本具之一心也。

(3)片言者。即所念阿弥陀佛之片言也。

(3)为何偏赞《弥陀经》?问。小乘且置。只如诸大乘经。广如山积。云何妙用偏赞此经。答。修多罗中虽具有此义。未有如此经之明且简者。故夫称性而谈。正直而说。非不圆顿。而澄浊返背。方便未彰。其餘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而罔措。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即方便而成圆顿。神功胜力。不归此经。将谁归乎。又前是性德。今是修德。前是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乃至性尽障尽等。互融不二。如教中说

(4)念佛之优胜:言世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大教难投。随眾生根。说叁乘法。后乃会权归实。悉与大车。故曰等颁珍赐。此如来一代时教之大致也。而於其中。復出念佛一门。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往生者。即得不退。喻如不次之擢。荫序之官。恩出非常。名殊恩也。又殊恩復含二义。一者念佛是恩中之殊。二者持名念佛。又殊恩中之殊也。

(5)往生是先务之急:近事如来。如是大愿。庶可希冀。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以求愿往生為先务之急也。

(6)为何持名号?故以持名念佛。所守尤為要约也。天如谓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是也。举名者。佛有无量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眾德。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万名。皆此一名摄无不尽。专持者。眾生学佛。亦有无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该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该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行门。摄无不尽。故名守约。

(7)什么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於一心。则念极而空。无念之念。谓之真念。又念体本空。念实无念。名真念也。生无生者。达生体不可得。则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如后教起中辩。故知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炽然往生。寂然无往矣。心佛眾生者。经云。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盖心即是佛。佛即是生。诸佛心内眾生。念眾生心中诸佛也。故云一体。中流两岸者。娑婆喻此。极乐喻彼。始焉厌苦欣乐。既焉苦乐双亡。终焉亦不住於非苦非乐。所谓二边不着。中道不安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意盖如是。

(8)修净土不能执理费事:上文双揭二病。今於二病。别举其尤。谓着事而信心不切。固无足论。假使专持名号。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虽或不明諦理。已能成就净身。品位纵卑。往生必矣。所谓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恶。但恐榜上无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执理而心实了明。亦不必论。假使骋驰狂慧。耽着顽虚。於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问。何故不咎钝人。反抑利者。答。利者恃才高举。常谓远胜钝人。今為此说。使知画虎弗就。反落一筹。冀彼知非。迴心念佛。非曰抑之。实惜之耳。

(9)莲池大师自己的根性:惟崇念佛。今初先以钝根自量也。

(10)学佛要依古人为师:既揣钝根。事必师古。

(11)怎样得到佛加被?欲兴善事。必仗佛加。菩萨且然。况復凡品。精者无二。诚者不虚。古谓精诚之极。鬼神与通。而况叁宝大慈。悯念眾生。犹如赤子。但有利於眾生。精诚求之。寧不加被。(11)佛接引有两种:復有二义。现生接引。则资其道心。临终接引。则摄其神识。

(12)佛说《弥陀经》的目的:谓如来唯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眾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13)一心念佛即是修六波罗密:诸菩萨眾。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捨。即布施波罗密。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餘想不生。即禪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密。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如大本法藏愿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不取正觉。

(14)此经能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為护念。直至道场。故知泽图辟怪。宝镜遁妖。正念分明。无能嬈者。多诸障难者。行人於禪观中。击发阴魔。如楞严开五十种。皆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知正见稍亏。邪魔遂炽。无益更损。求昇反沉。由此浅根怖道不学。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测。虽有魔事。行将自消。又经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

。魔不能犯。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良由正念分明。纵魔来者。易识易遣。非比耽静着空。中无主宰。逢魔不觉。遂至入心者也。泽图宝镜者。以此二喻。明非但佛力。即是自己念力也。有神兽名白泽。能人言。辨万物之情。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泽之图。必无如是妖怪。又山精野魅。能变形种种。誑惑於人。而不能变镜中之形。喻念佛者。正念现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15)念佛一念代万念的原理?信论云。心体离念。而起念念佛。岂不反扰其心。佛藏经云。无觉无观。名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岂不反背於佛。今谓灭诸觉观。实相念佛。理则诚然。但以心虽离念。而无明染心。念念相续。如七年之病。久乱之民。故曰惯习。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念暂息。细念犹存。便谓相应。错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绝虑忘缘。何不即缘虑而作修进。故以念还攻於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於念外别得菩提。故云万法虚偽。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矣。喻如病体瘳时。便名健体。乱民定后。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国而安民也。岂理也哉。

(16)乃至八地。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也。

(17)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復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餘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门。今此持名。是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18)持名念佛如周易是感通也:下喻持名念佛也。不疾不行者。易係词曰。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谓疾而后速。行而后至者。物之常也。蓍卦之体。寂无思為。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万物而谓之神也。

(18)如大本广谈诸福。而此经谓但持名号。即為多福多善。

(19)教起所因:别者。别明此经专重持名。以持名為因故。总者。即前总明一切诸经。皆一大事以為因故。言佛说此经。為教眾生念佛。為教眾生持名念佛。為教眾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见。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已。合之為此经教起之所因也。

(20)今此经者。菩萨藏摄。

(21)今此经者。顿教所摄。[虽名念佛。盖无念之念也。念而无念。是名一心。如是之心。心无其心。强名曰一。尚无一相。安求所谓五者叁者八者二者。然则一心不乱。不异一念不生。焉得非顿。]

(22)一念不生。即名為佛。

(23)此则如清凉云。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故。

(24)何为修净土之器?前叁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又復世人虽行眾善。於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於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為器。反是皆器。

(25)什么是信愿行?信。谓信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经所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是也。愿。谓信非徒信。如子忆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如经所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也。行。谓愿非虚愿。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如经所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也。

(26)信愿行的关系:此之叁事。号為资粮。资粮不充。罔克前进。又復此叁。如鼎叁足。或俱无。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又以喻明。譬之五穀。其无信者。不信即种是穀。栽培此种。定得成穀者也。信而无愿者。虽知佳种。无心求穀者也。愿而无行者。虽望得穀。不事耕耨者也。俱无互缺。准上可知。

(27)总收:总收者。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

(28)一心两门:以一心(阿赖耶)原有真如生灭二门。真如即是生灭。故理不碍事境心。生灭即是真如。故事境心不碍理。

(29)宗趣: 通论佛教。因缘為宗。宗之所归曰趣(目标)。

(30)今此经者。宗乎法性。以净土依正信愿等。皆归一心。一心不乱。即法性故。

(31)对王会本的态度:六名佛说大阿弥陀经。宋龙舒居士王日休者。总取前之四译。参而会之。唯除宝积。彼所未及。然上五译。互有异同。汉吴二译。四十八愿。止存其半。為二十四。其餘文中。大同小异。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加了自己的语言及修改)。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叁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叁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删掉)之。故云未尽。然今疏钞所引。义则兼收五译。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餘五间取。而概以大本标之。故上六种皆名大本。

(32)。信愿念佛必得生:恶人念佛。尚得往生。何况恶未必如善和。畜生念佛。尚得往生。何况灵而号為人类。以此比况。知必生也。信愿熏修。所作唐捐。无有是处。

(33) 念佛往生重在信:昔人有言。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念佛往生。但谛信不疑而已。

(34)今经言一心不乱。即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为一经大旨也。

(35)信入: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36)菩萨示现:如不思议境界经言。舍利目连。乃至阿难等。皆大权菩萨现声闻身。

(37)三阿难:叁阿难者。一名欢喜。结声闻藏。二名喜贤。结缘觉藏。叁名喜海。结菩萨藏。则阿难以大神力。随机示教。是知一代时教。

(38)“此”指娑婆:是者。指此界言。从此娑婆世界。往西而去。

(39)临终之心:净业若成。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也。

(40) 四土: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莲池大师:法性土。即是寂光。) 。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极果人所居。二曰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故。亦云无障碍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叁曰方便有余土。断四住惑。属方便道。无明未尽。名曰有余。是叁乘圣人所居。四曰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之所共居。

(41)修净土要立相:上都仪云。归命叁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

(42)为何专求极乐?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43)未得无生忍不能在此界度生:论云。菩萨未得无生法忍。不能度生。喻如破舟拯溺。自他俱陷。求生净土。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乃克有济。故初心菩萨。必先舍此苦处。生彼乐处。据此。则舍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取乐者。正欲与众生以乐也。自利利他。是菩萨道。岂二乘独善之可俦乎。

(44)勘验是否是圣人的标准:今汝自审。果能糟糠臭腐以为饮食。不异膏粱否。厕溷坑井以为床榻。不异华堂否。木皮荷叶以为衣服。不异罗绮否。虎兕熊罴以为伴侣。不异父母兄弟否。冬坐冰雪。不异缯纩否。夏暴烈日。不异凉风否。乃至地狱中锉烧舂磨。不异入第叁禅否。异类中行。不异游戏否。如其不然。宛尔凡夫。何得妄以大圣人过量境界而为己有。取快一时。流害无尽。

(45)莲花接引:此莲华者。遍至十方。接彼念佛众生。归于极乐。即飞行义故。

(46)此方念佛极乐就有莲花标上名字:此方念佛。华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顿异。是为感应冥符妙。

(47)念佛亦可少带观想:问。此经不兼色像。今胡乃尔。答。有专主故。兼亦无碍。如菩萨偏行六度时。以施为专主。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今念佛亦然。专主于观想者。少时持名。专主于持名者。少时观想。亦随力随分之意也。所谓不兼色像者。盖恐一心执持名号。又一心观想色像。不唯心无二用。而两事双行。轻重不分。俱无成就耳。苟明于正助之义。则一心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归正。如火益薪。复有何碍。

(48)念佛众生也庄严极乐净土:又此功德。虽佛力成就。亦兼由众生。以心净土净故(大安:此方念佛极乐就有莲花出现,是庄严故。)。(49)何为功德?又功德者。无漏性功德也。无漏功德者。初祖以营修世福。为有漏之因。不名功德。又云功德在法身中。则此之大行大愿。皆自性无漏功德。非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也。

(50)临终天乐迎接:今人念佛。临终之日。天乐迎空。正唯净土常作天乐故。

(51)众生的范畴:除佛者。唯佛一人。独称大觉。菩萨而下。以至往生彼国初心凡夫。皆名众生也。

(52)净土修行要走中道:精进者。修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故。

(53)念佛见到善恶境界都要舍:舍者。舍所见念着之境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永不追忆故。

(54)信:此经以信为主。

(55)名句:故云海生万物。无物不海。心生万法。无法不心。

(56)名句: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以心外无物。物即是心。但心离分别。即是正智般若。

(57)光无量:唯阿弥陀佛光明。照千万世界。无有穷尽。

(58)光摄念佛众生不舍: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59)发愿的重要性:又愿之为力。不可思议。彼佛净土。亦由愿故。临终往生。惟仗愿(自己发的愿)故。叁界因果。悉随愿故。诸大菩萨。皆愿生故。

(60)名句: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往生到极乐后)。

(61)何为多善根多福德?A:谓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谓发菩提心。而为生彼国之大因缘也。B:而今经持名。正回向无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故。是则善中之善。名多善也。福中福者。亦有二义。一者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则福中之福。名多福也。C:故知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62)什么是修净土的正行及发菩提心?今双为和会者。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

(63)名句:别而言之。则菩提心偏属善根。总而言之。则菩提心亦可云福。

(64)大悲经玄记:我灭度(七百年)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祈婆伽(马明菩萨)。修习无量最胜善根。已而命终。生于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佛国。以后成佛。号无垢光如来。

(65)持名念佛最殊胜:A:今有一法。直捷简易。即为多善多福。故显持名功德殊胜。B:今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备。十愿未齐。净业一成。便生彼国。既得往生。此心此愿。自然成就。岂非多善根福德乎。不经迂曲。是谓直捷。无诸烦琐。是谓简易。直捷而深造。简易而广获。诸余法门之所不及。是谓殊胜.

(66)什么是善男子善女人?夫不以人天为善。而以得闻佛名为善。则信心念佛者。皆善人之俦(chou)类也。

(67)念佛都能往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众生也。

(68)标念境:彼佛万德成就净土摄生。故以阿弥陀佛四字洪名。为所念之境。依之修行。有所诣故。

(69)何为执持?:又执持。即归命义。忆念无间。是谓事持。体究无间。是谓理持。

(70)何为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是之谓闻。

(71)何为思?既入乎耳。须存乎心。谛审谛观。是何法门。是何义理。是之谓思。

(72)何为慧?而言慧者。思即是慧。

(73)何为修?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谓修。

(74)何为信愿行?复有叁义。闻说佛名。心不疑贰。是之谓信。信已而执。心起乐欲。是之谓愿。愿已而持。心勤精进。是之谓行。

(75)名句:A: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B: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

(76)为何偏念阿弥陀佛?佛佛可念。何不随念一佛。不知彼佛与诸众生。偏有因缘故。

(77)为何专持名号?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机故。不思议故。

(78)此经要旨: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要旨。

(79)何为一心不乱?A: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B:如大本云。一心系念。正所谓一心不乱也。

(80)何为事一心?初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81)何为理一心?A:理一心者。如前体究。获自本心。故名一心。B:以理一心。即实相故。

(82)念佛消罪的原理?故知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

(83)持名如显密:四字名号。全皆梵语。但念不忘。与持咒同。是名曰密。且念且参。观心究理。是名曰显。为门少异。归元则同。显密圆通。事理无碍。

(84)克期取证:但有一日或七日之定力者。皆得往生也。所谓闲时办。忙时用。后至命终。因果相符。必生彼国。

(85)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坏彼正觉心。

(86)临终佛现是感应道交故:A: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乱。命终之时。佛必现前也。以自力佛力。感应道交故。B: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87)念佛往生靠三力:若依般若。则自力复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叁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摄取如便风。叁事周圆。必登彼岸矣。

(88)临终不会有魔:A:今谓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愿力。大光明中。必无魔事。B:今念佛人。一生忆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何得概为魔事。

(89)如修行中见佛怎样判断是佛或魔: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须预辨识。如经论说。行人见佛。辨之有二。一。不与修多罗合者。是为魔事。二。不与本所修合者。是为魔事。

(90)名句: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终日念心。终日无念。即心即佛。非佛非心。是则名为真念佛者。

(91)临终十念为何能往生?正以一心故。如智论中说。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说。智论云。临死少许时心。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虽时顷少。心力猛利。是最后心。名为大心。当知即是一心不乱故。那先经云。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堕泥犁。而得往生。亦复如是。则己之心力。佛之愿力。交相成也。(92)念佛人佛必护念:护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护。令其安隐。无诸障难故。佛心忆念。令其精进。无有退堕故。观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经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又十种利益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此本师护念。而十方诸佛同此护念。当知念佛佛念。感应自然。不可诬也。

(93)净土法门的重要性:则知净土法门。是为大事。同法华也。苟非大事。

(94)拨无净土阻人念佛的罪恶: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95)佛护念的原因:谓持经及佛名者。诸佛护之念之。令不退也。

(96)唯佛是觉者:惟佛一人。妄尽觉满。如望夜月。更无有觉过于此者。名无上正等觉也。

(97)往生前亦不退转:此言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坏。

(98)何为深信?A: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B:又信即心净。

(99)名句:智者云。火车相现。尚得往生。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云。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愿之至也。

(100)名句:以弥陀诸佛。同一法身故。则弥陀即诸佛。诸佛即弥陀。故不曰弥陀而曰诸佛。盖该弥陀在诸佛中。

(101)此经难信同金刚经:法华云。欲令众生。皆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云。此经难闻。信受亦难。金刚般若云。闻说此经。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而以不惊不怖不畏为希有。不惊等即能信也。今经难信。同于二经。奚可轻也。

(102)经(持往生咒的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命终时。任运往生。

(103)持名胜持咒:虽云交摄。而专持名号。犹胜持咒。亦胜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