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净土法门法师:淳净温和 寂定明察

发布时间:2024-06-10 01:43:27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净土法门法师:淳净温和 寂定明察

『淳净温和』,「淳者纯也,好也。净者,清洁也。淳净,指内心之清湛离垢。温者,良也,善也,和也。和者,平和。温和,指仪态之温良和美」,我们念到这里。前面我们读到「击法鼓,建法幢」,这几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今天生在乱世,整个世界社会动乱不安,地球许许多多的灾变,我们在这几个月看到很多。无论是哪个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对这些事情都非常忧心,都在想如何应对,如何能够消灾免难。让我们看到经上这六个字,「击法鼓,建法幢」,真的就能应对,就能达到我们理想当中的目标。击法鼓是什么意思?讲经教学,这是击法鼓。所以古时候,包括日本,我这次到日本去讲经,日本法师告诉我,他说四百年前日本的寺院老和尚都讲经,还有古人的遗风。在中国一百五十年前,寺院都有法师讲经,虽然经忏佛事兴旺起来,但是讲经教学还在,还是常常有,只是到最近一百五十年,经忏兴旺,讲经说法衰没,没人讲了。从前的社会为什么那么好?讲经的人多,听经的人多,心地安定。儒呢?儒到处有私塾、有书院,规模大的是书院,小的是私塾,这些读书人在讲四书五经。所以学习的机会多,很普遍,社会安定,灾难不兴。因为灾难,现在我们很清楚的明白,科学家也告诉我们,灾难从哪里来的?是我们不善心行所感,不是别的。心行要端正,心地要善良,像此地讲的淳净温和,怎么会有灾难?不可能;怎么会有动乱?也不可能。

由此可知,中国千万年前老祖宗教导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讲经教学是击法鼓,办书院、办私塾、建寺院这就是建法幢。法幢是什么?学习的中心,学习的场所。击法鼓偏重在老师教学,建法幢偏重在硬体设施。今天击法鼓、建法幢不必在寺院,寺院几个人听?一、二百个人就不得了,这是我们过去经历过的。我初学佛讲经,听众三、五十个人,到以后景美图书馆成立,听众大概二百多人,不到三百人。现在这个建法幢应该是卫星电视、网路电视,网路电视的成本低,效果跟卫星电视差不多,全世界都能够收看到,现在要建这个法幢。击法鼓,我们要培养老师,要有人讲。有少数人真修,讲得真好,天天在表演,天天在讲学,全世界人都看到,这个效果太大了!据我们的估计,我们也是有根据的,如果真的要有传统文化这个电视节目,有各个宗教讲经的这些节目,任何时间都能收看得到,我相信地球上这个社会,动乱的社会,应该在一年的时间可以化解,三年可以恢复正常,安定和谐。不是做不到!击法鼓、建法幢就见到,就可以做到,效果就是人人都能做到淳净温和。

淳,淳好!我们中国人讲老实,淳是老实,老实是一切安稳、和谐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人要学老实。老实的反面是刁滑。我们要回归到老实,老实是性德,谁不喜欢老实?谁不愿意老实?本来是老实,现在学,学坏了,变得不老实,教学是帮助我们回归到老实。净是清净,注解里面讲清洁。淳净是内心的清湛离垢。湛也是清净,像水一样,没有污染,没有动荡。水是干净的,是不动的,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良是善良。内心清净、善良、和谐,这是指外面的仪表,就是说清净心、真诚老实的心表现在外面是温和的。孔老夫子,学生大家观察老师,肯定老师有五种德,他表现在外面,温良恭俭让。肯定孔夫子第一个是温和,对待任何人他的态度、言语和霭可亲,每个人都喜欢接近他。这是他的修养,内心的清湛离垢,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温和,仪态指温良。夫子除温良之外,良是善良,恭是恭敬,对人恭敬,对事认真负责,这都是从恭敬里头来的。节俭是美德,不浪费。让是礼让,不跟人家争,别人要争,夫子就让。

让比争好!让,我们不就是很大的损失吗?不是。这个道理只有大圣大贤知道,佛菩萨知道,愈让愈多。为什么?你让,别人服你,别人愿意亲附你,附近这些小国家都依靠你,都愿意受你的保护,为什么?你靠得住,跟你往来大家放心,你不争。你看看中国,唐朝的版图很大,你看唐朝时候的疆域,西面包括现在几乎到伊朗,俄罗斯靠近中国这边全都是中国的附庸国。不是靠武力,靠中国帝王的德行,那是唐太宗的时代。他那东西从哪来的?《群书治要》里头学来的。他们最大的好处,学了马上就落实,他就用上。所以那种亲和的力量太大,把敌人都看成亲人,化怨为亲,真变成亲人了,真的相亲相爱;化敌为友,感化敌人变成最好的朋友。这是外交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跟外面交涉往来,一定要能够用德行感召,化敌为友,化怨为亲,不需要用武力,不需要用手段,要用真诚心。所以夫子这个五德是中国人读书大家共同承认的,也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学温良恭俭让。以后这变成君子之风,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就这五个字,做到这五个字是君子,比这个更高的是圣贤。

『寂定明察』,寂定是清净,身心清净,明察是智慧。有定才有慧,愈是做大事情的人,心愈要定。为什么?他一个决策影响的面太大,影响的时间太长,如果这个决定错误,受害的不晓得多少人。所以中国大人物,国家最高的领袖需要什么?需要定,需要清净,不能去扰乱他。他看事情不要看太认真,听东西也不要太清楚,只抓到纲领就行了,琐碎的这些细则下面人做的。所以君王有权,大臣有能,大臣要办事,那些细则是他们的事情,君王不要。君王的权是任命大臣,他能够选贤与能,国家这些大臣办事个个都有能力,个个都有才华,这个国家治理得很好。上面皇上垂拱而治,没事,每天没事干。把它缩小,一个家里的家长要清净,跟国王一样;一个公司的老板要清净,你这个公司会兴旺。授权给下面,办事是下头人,他要能办事,你只掌握到权力就行,这是个总原则、总纲领。所以领导人一定要寂、要定、要明察,明是智慧。

「寂定者,实际之理体。明察者,智慧之照用」,明是智慧,察是照用。如果用佛法来讲,明是根本智,察是后得智。明是照见,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是明察是从寂定来的,所以心不寂定,智慧就没有了。心如果要乱,事情如果要繁,他生烦恼不生智慧,烦恼来决定政策很少不出乱子的。中国这套学问妙绝了,外国人没有,外国人的确很少。我们在二次大战,只看到艾森豪,欧洲战区的总司令,盟军的总司令,指挥欧洲十几个国家的军队,把轴心国打败了。我听人家说,艾森豪天天都打高尔夫球,若无其事。他有定。别人问他,你每天处理那些事情,那么多,你还有心思在玩吗?他说我没有事情,我只指挥四个人,陆、海、空、联勤四个总司令,我只管四个人,别的都不管,不闻不问,那些事情他们管的。管四个人好管,所以每天空闲的时间很多。很冷静,决策就不会错误。

我们看到《资治通鉴》里面有一篇文章,司马光写的「淝水之战」,很有名的这篇文章,我们以前学校念书,国文里都选这篇文章。那是写什么?写谢安,晋国的谢安。谢安他是晋国的军队只有二十多万,苻坚的军队有七、八十万,晋朝那个时候的人没有不慌张,从上到下。这个宰相沉得住气,若无其事,还跟朋友下棋。有定他才有智慧,对敌人状况完全了解,双方情况了解。统帅晋国军队的是他几个子侄、晚辈,教他们怎样去应付敌人。那一仗打赢了,苻坚也在败后被他部下杀掉,也篡位了,八十多万军队就瓦解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这个头要一乱,整个就慌了,那就真的失败;头不乱,有定功,他不会失败。寂定明察,治家不能少它,公司老板要学它,国家领导人更要学它。

「《宗镜录》曰: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这个一心为宗就是寂定,照万法如镜就是明察。佛在经上讲了多少次,「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把心放在一个地方,放在一处,生智慧,什么事情都能解决。如果心要放在很多琐碎事情,乱了,那怎么行?公司有许多部门,每个部门有总经理,就像宰相底下部长一样,每一个部门由每一个部门总经理去策划。总经理像宰相一样,他要一心不乱,他要有明察,这个公司才能经营得好,他是面面都顾到。治家、治国、管理公司一个道理。所以在中国古时候都常说,会治家就会治国,因为中国古时候家是大家庭,五代同堂。中国有讲六亲,六亲有一种说法,上三代、下三代,上面三代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上三代,下三代是儿女、孙(孙女)、重孙(重孙女),这叫六族,很有道理。

制心一处,今天用在科学上,科学的激光就是制光一处,光是散乱的,它是往四面照的,你把它收集起来照一个方向,那个力量多大!光分散了,一张纸它都透不过,都把它遮住了;如果把它聚成一处,一条激光,钢板都能穿透。这就是佛在经上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不要以为我什么都不管了,我就把心收在一处,什么都不知道,错了。那个力量太大,制心一处就是只生智慧,决定不生烦恼,一心不乱。我们念佛的人要是把这个功夫学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至少他是方便有余土,功夫稍微好一点、高一点的肯定是实报土。也就是说明,凡圣同居土是散乱心去往生的,不是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一心太重要了。

中国自古以来学东西,学一心。老师教学生,老师有智慧,哪一个学生可以栽培,将来能够负重大责任;还有一些素质稍微差一点的、普通的,那就可以放纵,为什么?他学不成功。真正有天分,素质好的,有孝心,有敬心,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这个人会有成就。那一定要帮他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深入,老师每天督促他的,那是戒律、规矩,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守规矩,一门,制心一处。教你一部书,教你什么?先教你背,背书是修戒定慧,目的在此地。守老师的规矩,这就是持戒。读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把它念背那是修定,因为你要打妄想就背不出来了。所以背书是修定。这个定叫根本智,这个定得到之后起用处,他触类旁通,智慧就生起来。所以这个智慧我们只能讲「明」,起作用的时候「察」,从小训练。这一部书统统会背了,再换一部,还是教你读背,为什么?你没有大彻大悟,你这个背诵不能中止。到什么时候才中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要再背了。所以背书是一种手段,修定的手段,开智慧的枢纽。现在很多人反对小朋友背书,背这个干什么?有什么用处?他不知道古人背书是修定,用背书做一个手段,有好处。为什么

?书都记熟了。记熟了它是附带的,它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你得定,教你不要胡思乱想。清净心生智慧,这是真正的目标。古人用心比现在人细,观察比现在人周到,这些现在都疏忽了。不解释清楚不知道古人的智慧,不知道古人的观察,微密观照,这古人。「寂定如镜之体,明察如镜之用。」这个镜子就代表智慧,镜之体,根本智,镜起作用是后得智,就是照见。「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这看透了。「寂定明察者,寂而常照也」,纯粹是智慧的作用。

《净土大经解演义》489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