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个同学给我发了一个信息,不长,短短的,他说最近国内出现许多个人发明的念佛方法,很多居士一窝蜂的跟著跑了。第一个,他说念南无天元太保阿弥陀佛,出现在东北、河北地区;另外有三字念佛法,出现在贵州,自称三个月就可以功夫成片,在念佛时加上呼吸观想。都是自己的知见。他来问我,这种现象是因缘为何,我们如何看待这桩事情?我在此地答覆大家,我们要依蕅益大师,我们要依《无量寿经》会集本。我现在专依这部经,这部经上没有的我不相信,我也不说话,没有说话的必要。我要说话,我还承认他是真的,跟他辩论,我不说话、不理他没事。我修我的,他修他的,将来到极乐世界看看,有没有他的极乐世界的席位。阿弥陀佛讲堂上贴的有名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上也有名字,不会错的。
世尊灭度之前告诉我们四依法,佛在世我们依佛,佛不在世依靠谁?佛教我们四句话。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要依靠经典,人就是这些人自己创造的方法,这个不能依,我们要依经典上有的。经典还要依是不是真的经典,伪造的经典不能依。标准是什么?《大藏经》,《大藏经》上有的可靠,《大藏经》上没有的不可靠。那么会集本,会集本是根据《大藏经》上会集的,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原本,这就可以相信,就是佛所说的。没有一句话是人加进去的,甚至於没有一个字是人把它改动了,没有,字字句句是经典原文,重新编排组织成为会集本。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带给现代学者许多方便,否则你要读五种原译本很麻烦,数量太大,现在读这一本,五种原译本里头有的经文全都在此地,没有漏掉。
「故知极乐同居,胜於十方佛土」,超过我们这里,极乐世界超过娑婆,也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又带业往生,仍属凡夫,但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圆生四土。」末后这一句说得好,我们是带业往生的,带业往生就是凡夫。成圣要断惑,小乘初果就算是圣人,见思烦恼,见烦恼断尽了,才能证得初果,我们一生做不到。我们只能到极乐世界去断惑,那个地方断惑快,往上提升很容易,为什么?那个地方没有恶缘。
恭摘自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五集) 2014/4/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025
净空老法师关于十念法的开示
净空法师:胡小林老师用印光法师十念法念佛效果非常卓著
(恭摘自lao法师讲《净土大经解演义》,编号:02-039-0381,时间:2011-4-22)
那么这两天,北京胡小林老师到这来看我,他告诉我,他最近四个月念佛,因为过去念佛功夫不得力,念得很辛苦。他读《印光法师文钞》,真正体会到印光大师所教的“十念法”,他学习了四个月,效果非常卓著。我让他在协会作报告跟大家分享,非常重要!
印祖的话我们大家都知道,没真干啊!
那就是用心计数,佛号从心“生”出来,从口“念”出来,从耳朵“听”进去,一定要清清楚楚。
心生,清楚;口念,清楚;耳听,清楚。再加上一个记数,从“一”到“十”。初学的时候最好念慢,不要念快,快了记不住。不要用念珠,用念珠会分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一句一句的,字字清楚,字字都听清楚了,而且心里头记数,我这一句佛号是第几声,从“一”记到“十”。不容易啊!忘记了,忘记了从头再来。
实在是没有法子了,祖师教给我们,把它分成两段,从“一”到“五”记得清清楚楚,然后从“六”到“十”记得清清楚楚,用这个方法。不是“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不是这样的,还是十句。前边五句“一二三四五”,后边五句“六七八九十”,你要这样记法。十句念完了,再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这样念,很摄心。因为念佛杂念太多,妄念纷飞,用这个方法可以摄妄念,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这个方法三个清楚,“阿弥陀佛“这个字:念的清楚,听的清楚,记的清楚。
再有困难,你就“三三四”,用这个方法记。第一段三句“一二三”,第二段三句“四五六”,第三段四句“七八九十”,你用这个方法,这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说的,你用这个方法试试看。
胡小林在作报告,胡居士在旁边听懂,她这两天在试,告诉我,很有效果!确实不一样,欢喜心生出来了。
最重要的因素,方法是助缘,最重要的因素是你放得下。真放得下,这才是个真因。放下,那种自在、那种快乐,跟极乐世界的人一样。极乐世界跟我们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放下了,我们什么都没放下。果真放下了,跟极乐世界的人没差别,他极乐,我们也是极乐。重要是放下!放下一定要看破,知道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才会放下。
感恩上净下空老法师的谆谆教导,恭祝恩师六时吉祥、法体安康、久住世间,教化有情!
附《印光大师十念法》原文
(出自于印光法师文钞上册正编,《复高少麟居士书四》)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十念法阿弥陀佛圣号怎么念?
1、全心力量,都放在一句佛号上面,因为无暇再起妄念;
2、是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可万修万人去(西方极乐世界)
4、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简单说:用十念记数法念佛,久而久之,不求一心不乱,自得一心不乱(即是大势至圆通章里面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十念记数法的产生由来】
1、念佛最好心无杂念,但很难做到(心难归一)
2、如果能做到“摄心切念”,就可以心无杂念
3、要做到“摄心”,首先要“至诚恳切”
4、如果“至诚恳切”,心仍然无法归一,仍有杂念,应当要“摄耳谛听”(附一)
5、“摄耳谛听”仍然妄念很多,即用“十念记数法”
【十念记数法由谁发明】
1、此方法由印光大师发明。
2、印光大师之前弘扬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并未谈到十念记数法念佛,因为古人根性很好(人根尚利),所以无需记数就可以让心归一(心无杂念),这里印光大师暗指自己是钝根之人。
3、印光大师认为自己念佛的心难调伏,才认识到这十念记数法念佛的确很妙,而且印光大师对这个方法经过多次检验,不是随口就说说的,那样就不负责任。
【十念记数法适合哪些人】
1、利根之人不需要十念记数法
2、印光大师认为自己是钝根,所以印光大师也需要,否则也不会发明这十念记数方法
。【十念记数法详细介绍】
1、念佛时,从第一句到第十句,每一句每一个字念的清清楚楚,记数也清清楚楚。
2、到第十句念完时,再从第一句到第十句,如此循环。不可以念到十一、十二...二十、三十...。
3、随念随记,念一句佛号,记一个数字。只能用心记数,不要手掐佛珠,不要用佛珠记数。
4、如果从一一直记到十有难度,可以分两口气念完十句,先从一至五,再从六至十。如果仍然费力,可分三口气念完十句,先从一至三,再从四至六,最后从七至十。
5、每一句佛号中的每一个字,都要念的清楚、记得清楚、听的清楚。有这几个清楚,妄念自然就没法生起来,久而久之,就可以做到一心不乱。
【十念记数法演示】
1、一口气念十句、记十句演示:
提示:每一个字做到3个清楚:心里清楚、口念清楚、耳听清楚,每字之间用“-”隔开即表示此意,不要随口滑过,以下同理。
(1-10)阿-弥-陀-佛(心里记1)阿-弥-陀-佛(心里记2)阿-弥-陀-佛(心里记3)阿-弥-陀-佛(心里记4)阿-弥-陀-佛(心里记5)阿-弥-陀-佛(心里记6)阿-弥-陀-佛(心里记7)阿-弥-陀-佛(心里记8)阿-弥-陀-佛(心里记9)阿-弥-陀-佛(心里记10)
......如此1-10循环
2、两口气念十句、记十句演示:
(1-5)阿-弥-陀-佛(心里记1)阿-弥-陀-佛(心里记2)阿-弥-陀-佛(心里记3)阿-弥-陀-佛(心里记4)阿-弥-陀-佛(心里记5)
(6-10)阿-弥-陀-佛(心里记6)阿-弥-陀-佛(心里记7)阿-弥-陀-佛(心里记8)阿-弥-陀-佛(心里记9)阿-弥-陀-佛(心里记10)
......如此1-10循环
3、三口气念十句、记十句演示:
(1-3)阿-弥-陀-佛(心里记1)阿-弥-陀-佛(心里记2)阿-弥-陀-佛(心里记3)
(4-6)阿-弥-陀-佛(心里记4)阿-弥-陀-佛(心里记5)阿-弥-陀-佛(心里记6)
(7-10)阿-弥-陀-佛(心里记7)阿-弥-陀-佛(心里记8)阿-弥-陀-佛(心里记9)阿-弥-陀-佛(心里记10)
......如此1-10循环
【附一:摄耳谛听】
1、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2、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
3、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以上由佛教论坛随喜功德根据印光大师文钞摘录整理,供同修参考。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