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南普陀寺:倡导善心善行 实践人间佛教

发布时间:2024-07-14 01:43:57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南普陀寺:倡导善心善行 实践人间佛教

南普陀寺为群众提供义诊服务。 南普陀寺供图

南普陀寺提倡文明敬香,寺院免费提供游客一人一支香。 南普陀寺供图

佛教在唐代禅宗出现时,已经实现中国化。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社会之大变局,中国佛教开始探索现代转型。在新时代,佛教应如何继续与社会适应,进一步中国化?千年古刹福建厦门南普陀寺,正在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专业义工,服务社会

5月18日上午,大批游人、信众来到福建夏门南普陀寺。天气十分炎热,义工们正在引导游客饮用直饮水,为他们指路、讲解。

在南普陀寺,义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1年,南普陀寺取消门票,如今,每天的人流量达到3万人次。穿着黄色义工服的佛门义工,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明行为,服务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信众。

10年前,南普陀寺的义工部成立时,只有300余人,现已有超过5000人的义工队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有信徒也有非信徒,协助处理寺院的日常事务,并“走出山门、服务社会”,在社区照顾孤寡老人,开展消防、垃圾分类宣传,在医院做义务导诊。

“只要你愿意服务社会,就可以成为义工。”义工部负责人心源法师告诉记者。

寺院定期对义工进行培训,内容涉及佛门礼仪、生态环保、心理健康等。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护持道场秩序扩大到社区关怀、社会公益行动。2016年,南普陀寺义工部荣获“全国119消防奖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

“家人和朋友受到感染,也经常跟着我做义工服务

。”已经从单位退休的郑美莲是义工部接待组组长,她自豪地告诉记者,“一些社区有需要时,会直接打电话给义工部要义工,他们说,不是因为义工的工作是无偿的,而是因为义工们认真负责又专业,让人放心。”

南普陀寺方丈则悟法师介绍,“义工组织最初是为那些乐意为社会服务的信众搭建的一个平台。后来,很多非信徒也加入进来。而南普陀寺巨大的人流量,以及开展的慈善和环保等社会服务事业,也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的义工。”

在义工们看来,义工服务是一种健康的、对社会有益的生活方式。慈护组义工陈丽真说,“放下自我,奉献社会,以团体的需要为需要,尽力去做,感觉身心健康,越做越欢喜。”

记者了解到,2017年,义工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南普陀义工服务社”,分为导览、接待、慈护、社工、梵呗等12个小组,体现出南普陀寺义工服务的专业性与组织性。义工服务社已与厦门100个社区结对共建,开展慈善、环保、公益、消防等方面的活动。

创新方式,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佛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佛教文化需要焕发出新的光彩。

7月14日至20日,南普陀寺将举办第四届两岸青年禅文化体验营。则悟法师表示,体验营包括少林武术、坐禅等佛教文化活动,闽南骑楼、金门古厝风貌等民俗文化体验,“这些活动旨在借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两岸青年增进往来、密切情谊,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推进祖国统一。”

南普陀寺几经修缮,保持了传统闽南建筑风格,寺中的文物备受“呵护”,南普陀寺就像一个“佛教博物馆”。各殿堂门口的牌匾,详细介绍了相关佛教文化知识。在山门前,两位游客正在看牌匾上的注解。信众和游客游览寺院,同时也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普陀邮局里,记者看到,一位年轻人正在选购佛教文化的纪念邮票和书签。

“如何将佛教文化与新时代文化思潮相融相契,并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佛教文化,将是佛教持续推进中国化的重要课题。”则悟法师对记者说。

弘法部是一家新媒体机构。两位法师正戴着耳机整理视频资料。“80后”的林睿学的是新闻传播,2014年通过寺院招聘来到弘法部,“我选择到南普陀寺工作,是因为了解到寺院正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专业的传播团队,自己在这里可以有所作为。”

弘法部负责人了瑞法师告诉记者,“南普陀寺开通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在网络上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有一个小型的录音棚,一些简单的音频、视频都可以自己制作。”

2017年12月,南普陀寺举行“无遮水陆”嘉年华。这是一场集合现代虚拟现实VR体验的传统文化活动。活动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梵呗表演,让现场的游客、信众感受到数千年历史的佛教文化艺术精华。

培养现代僧才,丰富人间佛教内涵

“南普陀寺是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发祥地、实践地与输出地。在大师的锐意改革中,南普陀寺以建立教场弘法利生为宗旨,推动戒法修持,培育现代寺僧才智,由此迎来了重辉的气象。佛教界应该将当今佛教对现代文明吸收、融合、发展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丰富人间佛教的内涵。”闽南佛学院院长则悟法师说。

人才是佛教健康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关键。则悟法师表示,僧才必须做到“两要”:“要‘以戒为师’,这是僧人的基本遵循;要爱国爱教,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这是对大乘教义的落实,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南普陀寺内的闽南佛学院,1925年由南普陀寺会泉法师创办,历经太虚大师的完善、妙湛法师的复办、圣辉法师的光大、则悟法师的承传,已成为汉传佛教法师培养的重要摇篮。

闽南佛学院已毕业学僧3000人左右。1985年复办至今,有30多人到国外留学深造,近100人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弘法。留在国内的毕业生,已成长为寺院、佛教学院、佛学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和接班人。

在佛学院女众部的电教室,记者看到,学僧正在学习excel操作;多媒体教室里,外聘老师正在与学僧练习英语口语。“80后”的宏觉法师大学本科毕业后出家,2017年从闽南佛学院毕业留任学院教导处。她向记者介绍,学院除了佛学专业课程,还开设有外语、宗教学原理、文史专题讲座等公共课。“我们虽是出家人,一样需要系统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开展对外交流。”宏觉法师说。

闽南佛学院教务长静安法师介绍,“为适应社会和佛教的新变化,闽南佛学院还不断适时调整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教学规范,探索新的僧才培养模式。”

如今,闽南佛学院已成为一所研究型的院校。2017年3月,南普陀寺与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共同启动了《太虚大师全集》编修项目。

静安法师说,“太虚大师是近代一位思想超前、包容、开放的出家人。全集作为太虚大师的精神与智慧的集中呈现,是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进行的承前启后的总结。”

承继传统,传递慈善正能量

5月19日至5月20日,南普陀慈善会首届义诊服务发展与交流论坛在厦门举行。与会人士以南普陀寺慈善会义诊院开展义诊服务23年来的经验为基础,结合佛教慈善特色与佛医传统理论,探讨慈善义诊服务的现状与热点问题。

南普陀寺恪守佛教“慈悲济世”的宗旨,发扬“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从事公益慈善事业。

“我们继承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人间佛教意味着积极关怀社会事务,包括文化、教育、环保,净化世道人心、净化社会。出家人是公民,是社会的一员,必须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南普陀寺作为都市道场,更需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则悟法师说。

5月21日,义诊院在南普陀寺举行现场义诊施药服务。当天,来自厦门市中医院、厦门梧村骨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8位医生参与义诊,现场为群众提供中医骨伤科、内科、皮肤科等科目诊疗服务,并免费施药。

义诊院成立于1995年,是汉传佛教第一家慈善医疗义诊单位,具有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义诊院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一直坚持面向寺院僧众与社会群众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并于每周末向贫困地区及经济困难的患者义诊施药。

南普陀寺慈善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弘来法师介绍,到2017年,义诊院义诊总人数超过1.3万人。

“慈善义诊活动传递着正能量,营造乐善好施的氛围,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自利利他,积沙成塔。”则悟法师向记者表示。

目前,南普陀寺公益慈善活动已涵盖助学助教、慰问送暖、扶贫助困、环保护生、捐资修路、赈灾救急等方面,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村村寨寨。24年来,南普陀慈善会共捐助资金超过1亿元。“相比钱数,我们更看重传递‘慈善’的理念。”弘来法师说,南普陀慈善会实行会员制,共有7万会员,普通会员每天捐助一元钱,一年是365元。“我们发给大家一个小象储蓄罐,每天投入一块钱,希望大家每天升起‘慈悲心’。”

“慈善不仅仅是给予,更重要的还有参与。当你亲身参与时,会受到教育,会对人生和社会有新的认识。”弘来法师说。

南普陀慈善会创新助学模式,与高校联手开展勤“公”助学项目,受助学生需要参与导诊义诊、义务家教、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目的是希望他们通过公益服务,懂得感恩与回馈。毕业于厦门一中的施小敏说:“南普陀慈善会的资助为我的大学梦扫清了障碍。沉甸甸的红色信封上写着‘勿忘世上苦人多’,我会牢牢记住,将来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则悟法师说:“佛教从事慈善事业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在现代社会从事慈善事业,佛教界需要加强合作,也要加大与社会的合作,进行专业化运作,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形式、新途径。”

倡导文明祭祀,保护生态环境

今年清明节期间,南普陀寺功德楼前的人比肩接踵。人们用寺院印刷的金纸替代金箔纸,统一焚烧;用寺院自制无污染的纯檀香,替代祭祀者自己带的香。

而早在2009年,南普陀寺就已经开始提倡文明敬香。“一人一支香,由寺院免费提供。”南普陀寺知客悟云法师说,“现代工艺制作的香和金箔纸含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大气环境。文明祭祀、绿色追思,更加符合环保理念。”

记者了解到,每逢重大祭祀节日,南普陀寺义工都在寺院现场宣传。通过画册海报、广播录音、网站微信,甚至给祭祀者点对点发短信,多渠道宣传文明祭祀的理念。而从今年农历七月开始,将给祭祀者每人免费赠送“一支香、一张纸”,不再接受祭祀者的自带祭祀品。到今年冬至时,将推行用鲜花祭拜取代焚香。

在南普陀寺,“垃圾不落地、能生大福慧”的告示牌以及垃圾分类宣传栏随处可见。201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南普陀寺启动 “垃圾不落地”系列环保活动,宣传环保、惜福的理念,引导人们用心对待生活环境。2015年,南普陀寺启动“善心善行”公共文明行为系列活动。

“垃圾分类、践行公共文明行为,看似小事,但能反映出社会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涵养。佛教倡导、践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我们愿意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培育人们的文明、环保理念。”则悟法师说。

如今,厦门在全岛推行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的“南普陀寺经验”,“善心善行”公共文明行为系列活动也在厦门的社区得到推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