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天台山德诏师谒潭州龙牙山居遁和尚,问曰:「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
(识起迷情于法身活现,有雄雄之尊样,如此境界为何万物近不得?)
龙牙禅师曰:「如火与火。」
(法性身现后,万物近不得,若强近之,则会像一火之与另一火,一融入即成一火性,欲复原来火种样,已不可得矣。换言之,不清净心入清净体性,亦能熏得回复清净心。欲逃亦无从逃离,火之与火本性使然。)
德诏师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那如果碰到水来就火时,该怎么办?)
禅师曰:「汝不会。」
(刚说火与火之境界,汝并不意会此禅机,始会提出此问话。当然水来又与水性黏上矣!再说水与火也会相融,有何不同?)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一个行者若能完全去除不净自性(妄习),始获得清净自性,此清净自性即能入「无自性心」,终极则入「极无自性心」,此时行者心如虚空,能含容万物。何谓「无自性心」及「极无自性心」?行者得心空法了,即是名无自性心,也就能进而了知诸法之至乃是极无自性之心,此心即是显教之最极,同时也是密教之初心境界,可以开始学习金刚密乘佛法,进入陀罗尼门(真言、密咒门)。若以般若名相言,「无自性心」约是得「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若是得「极无自性心」,即相当于《华严经》所说圆融法界理地之境界。
契经云:「真如无自性,故缘起为万法。」真如所起之万法,亦如真如之无自性,故万法相即能相融,不互相为碍。行者悟得「无自性心」始得解脱知见,若能真得「极无自性心」,则能融合万物外,还能依此「极无自性心」起神变之能事,所以可从自得解脱定力,再而转入密乘不可思议之神变境界。如《大日经疏》云:「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即摄花(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所言摄般若者能不即不离诸法相,得究竟圆融解脱;摄花严(华严)者,即是入神通变化不可思议之境界。
懂得修行能获得「极无自性心」后,再回过来谈谈何谓自性?一切真如皆依自性而生,性虽有所生,但都是因缘所生法,故契经云:「无性性」。惟自性应缘生法,虽无常性,但却有所生法相。此自性生法所依为何?依《楞伽经》云,就是有七种自性因缘,让真如自性起法用。此七自性为:(1)集自性:乃善恶聚集,成就染净法之真如性,成就真如及邪真如之根本。(2)性自性:乃诸法各自任持之性。(3)相自性:乃是诸法相状各别之性。(4)大种性自性(大性自性):乃是能造一切色法之因,亦即四大种(地、水、火、风)各各之性。(5)因自性:乃是诸法生起之亲因之性。(6)缘自性:乃是诸法生起助缘之性。(7)成自性:乃是诸法之实性,亦即净法成就之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依上所说,自性起用含有集、性、相、大种、因、缘、成等七自性。凡夫依染集,经性、相、大种、因、缘、成等过程,成就一切染法之业用。圣人让此七自性入「极无自性心」,不让诸法成就,始得解脱定力。唯菩萨依净集,再经性、相、大种、因、缘、成等过程,成就一切不可思议神变事,以广济利益众生。
2.释题
本公案名为「雄尊德性」,雄者大雄之略称,梵语曰:mahā-vīra,前一字是大,后一字是无畏,中文翻成大雄,是为伟大之英雄之意,乃是佛之德号。因佛具有大智力,能降伏一切魔障,故称大雄。《法华经》中云:「善哉!善哉!大雄世尊。」此句即是赞叹世尊大雄之威德。一个修得诸法相空,得极无自性心尊者,当有大雄之威德。尊者尊贵义,如「世尊」是佛弟子对于佛陀的尊称,因世尊已超三界之觉,无一人能胜,所以尊称祂为「世尊」。又因「世尊」在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方面都圆满具足一切德性,所以称佛陀为「两足尊」。
德性是谓聚诸功德所成之性,修一切善法即有诸功德,世间人天福报非真功德,修到心空法了,得无上解脱道才是谓真功德。如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达摩祖师曰:「并无功德!」因他所做所为仅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善因,虽有非实。功德者要如《胜鬘宝窟》中所言:「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所以功德者主在恢复清净自性,非做一些人天福报可言功德。
雄尊德性能有何功用?已得无自性心者,或悟得性空、法空行者,小者能得清净体性,也能得一圣性。体性是一实体、空体,此空体不变易称为性,故体即性。圣性者唯识学者称产生无漏智而断烦恼之性为圣性,亦即俱舍家所说之正性。正性者如《俱舍论》中云:「何名正性?契经谓言,贪无余断、瞋无余断、痴无余断,一切烦恼皆无余断,是名正性。」所以正性者如圣性、如清净自性,也就是无自性心或极无自性心。
而极致雄尊德性者已得极无自性心,当能含融世间一切物,一个外在不净相融入行者极无自性心,则能被其溶化为一,菩萨、众生本同一体。菩萨有无量威德,能摄受众生不净心地、病痛肉身,所以说菩萨与众生本同体。古德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此大慈大悲不是一般菩萨能做到的,只有达无上菩提者才会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一般人所谈的大慈、大悲都是在理念上的认知,不能在实证上做到身体力行。
真的无缘大慈能做得到,一切众生都要能救度,这不是小菩萨所能办,问题是在于此菩萨心有余力不足,所以就先从后者「同体大悲」的修证来说一说。诸佛、大菩萨能有「同体大悲」心,所以众生苦难、心烦、身病,大菩萨、佛都能同体而概括承受,如此苦难众生即能获得心安、体健。因诸佛、大菩萨已得极无自性心,所以做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四无量心,很容易能让众生获利、得度。
小菩萨初发菩提心,要学习大慈、大悲心,就要从身心上去磨练。《大乘义章》中云:「广辨菩萨五行十功。」一般而言,五行为初地阶位以前之菩萨所修,十种功德为初地以上之菩萨所修。此处五行是指菩萨所修之五种行法。即:(1)圣行:即正行。乃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称为圣行,为初地以前菩萨之自行。(2)梵行:即净行,乃菩萨于空、有之二边无爱着之染,称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而拔其苦,故称梵行,为初地以前菩萨之化他。(3)天行:即指第一义天,乃是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称天行,为初地以前菩萨之内证。(4)婴儿行:喻人天、小乘,乃菩萨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声闻、缘觉小善之行,故称婴儿行,为初地以上菩萨随应善之现化。(5)病行:乃菩萨以平等心,运无缘之大悲,示现出同于众生之烦恼、病苦等之行,故称病行,即初地以上菩萨随应恶之现化。
所以地上菩萨行者要学习大悲心,当要有实际能与有病众生同一体之能力,才能产生菩萨五行中的「病行」。地上菩萨心眼已开或法身活起,自己身心很容易与众生身心合一,如此众生有身病即融合为菩萨之身病,众生有心病即融合为菩萨之心病。所以有人一接触身心有病的众生,或仅以电话两相交谈,即能接收众生身心之病征。
惟菩萨以「同体大悲」之行德,自己辗转而得众生身心之病痛时,因已得初步无自性心之修证,所以能化解自己身心之疾病与烦恼。菩萨身心之病、烦恼净除后,众生身心之病亦立即除去。以上之能力才是「同体大悲」之真实义,也才是小菩萨学习「同体大悲」之实修、实证义理。登地菩萨为众生分忧解病苦中,如此始建立起朝「无上菩提心」的修证途径,菩萨也如此地以忍辱波罗蜜多,度到无上菩提之彼岸。
至于十功是小菩萨成就五行后所要得之功德。功即功能,能破生死、得涅槃、度众生,此功乃善行利德,故称功德。菩萨因修行得大涅槃,就可以得十事之功德。何为十事?即:(1)入智功德,观解趣实,称为入智。(2)起通功德,妙用随缘,称为起通。(3)大无量功德,化心深广,称大无量。即菩萨无缘大悲心,如虚空无所分别,而能普益一切众生。(4)十利益成就功德,行德建立,称为利益成就。(5)五事报果成就功德,报果成就即胜报圆具之意。(6)心自在功德,即具金刚喻定,所为无碍,为诸三昧中第一。(7)修习对治功德,即善于修习四种离过道。(8)对治成就功德,解脱德立,称为对治成就。(9)修习正道功德,习正道即起修上顺之意。(10)正道成就功德,修习三十七道品、六般若波罗蜜多,十般若波罗蜜多,入大涅槃之常乐我净,宣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
3.语体文解
台山德诏师谒潭州龙牙山居遁和尚,问曰:「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
有日天台山德诏国师(891~972)是法眼文益禅师(885~958)之弟子,当他还未悟道之时,前来拜谒潭州(湖南省)龙牙山居遁和尚,问说:「一个证得自性清净,得极无自性心有雄雄之尊者,为什么别人靠近他不得?」
一个心眼已开或法身活起之登地菩萨,别人只要靠近他,就会承受到由他清净心体发出的光芒,此光芒会吸收他人的业障,加以融化、转化、澄净,所以别人只要一接触到他,不管间接或直接地,众生身心之病苦就会被转化或慢慢消除,且转化过程中众生无觉,只是后来才知道自己身体、心理的毛病似已经去除。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法身活现,有雄雄之尊样,如此境界为何万物近不得?」清净法身本就遍满虚空,有缘靠近、接触最好,靠近、接触也只是制造一个因缘,有因缘菩萨就能起法用,雄雄之尊就能发挥无量神用。
龙牙禅师曰:「如火与火。」
龙牙山居遁禅师即答说:「此现象就像火与火间之关系,甲火一入乙火,也仅是因同一火性,所以会融合为一性中,最后也仅得一火。」圣人有圣性、佛性,因祂已证得极无自性心,所以能摄受、融合一切众生之心性。在融合众生心性后,转化为安祥、无病。所以有心身病痛者当不能自理时,就要求诸佛、菩萨加持,或参访有德性的大修行者,若因缘具足当能化解众生之身心病痛与烦恼。
按语说:「法性身现后,万物近不得,若强近之,则会像一火之与另一火,一融入即成一火性,欲复原来火种样,已不可得矣。换言之,不清净心入清净体性,亦能熏得回复清净心。欲逃亦无从逃离,火之与火本性使然
。」雄雄之尊近不得,就怕你不靠近,一靠近就有你的好处。末法众生福薄德浅,所以不识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力,常常会逃避真佛法,不去亲近正法,反而常去亲近恶知识,学些邪知、邪见。所以不能遇得善知识,自己要勤加礼敬诸佛、菩萨,当能得诸佛、菩萨摄受,有病除病,心烦亦皆得安宁。德诏师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德诏师再问:「禅师谈到火性入火性,能融合为一。那请问火性遇到水性时如何?」德诏师未悟道故,所以还有分别心,火性与水性现象界本自不同,所以他有此一问。实不知一切世间相离不开五种自性,地、水、火、风、空等五自性,前四相是属有相,衍生于后一空性(无相)中。世间相表相似有四相,但契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空色不一不异,圣人证得此种知见,得极无自性心,就能以空性摄受一切有相入空性中,转一切异相。诸佛、菩萨能摄受一切众生苦难,入一切吉祥中。
按语说:「那如果碰到水来就火时,该怎么办?」雄雄之尊当不受水火分别之表相所迷,就是真有水火之分别性,一摄入佛性中,都当归于一相空相中,雄雄之尊能化解众生之苦难也就在此。
禅师曰:「汝不会。」
龙牙山居遁禅师即答说:「你还未达性空法了,更无体会『雄雄之尊』之样,所以你不体会我所言的。」能问雄雄之尊形相,却不能知其实际功能,再谈下去也是白谈了。
按语说:「刚说火与火之境界,汝并不意会此禅机,始会提出此问话。当然水来又与水性黏上矣!再说水与火也会相融,有何不同?」天地本同根,万物还同体,何况菩萨有「同体大悲」心,以雄雄之尊摄受众生身体、心性入其身心中,能利益一切有情,也能成就菩萨他的病行,从自利、利他中终能成就无上菩提道。
(2006.02.16.撰于法尔)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