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问凤翔府青峰传楚禅师曰:「如何是明了底人一句?」
(识起迷情於悟者之境界,证入本性空相者,可以一句话概说乎?)
传楚禅师曰:「骏马寸步不移,钝鸟升腾出路!」
(证至空相者,有如骏马,惟此骏马不能动,故入如如理地。钝鸟者,事相也。圣人当有所作意,心如鸟一样,当升腾出路似地起想。)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一般修行者有智慧,没有定的话,容易散乱。这里要讲的世间智,或者是你在修行之间所体会到的觉知历历,但却没有办法做到如如,看不开时也就有烦恼,如果是念力大於智就有定,有定无智这种不是佛法要修的,佛法要修的就是定慧等观、定慧等持。
有慧无定会散乱,有很多这种人,他们不是正常的修佛法,而是从外道突然进入觉知的境界,空有觉知,但没有定,所以就显得神经兮兮、怪怪的,也没有得到真正般若智慧,故没有解脱知见。
何谓般若智慧呢?那是禅修中的出世间智。世间的一切法,你都要懂,出世间智解脱法你更要懂,而且要能做到;出出世间智慧是从出世间智跳出来,这个才是真正圆融的解脱知见,就是你能够再入世。当再入世时,芸芸众生障碍无边、造业深重,你跟他们扰和在一起,而能不为他们所动,慢慢的来改造他们,让他们能够走上修行的路,这都是靠定慧等持的境界。
2. 释题
本公案名为「骏马钝鸟」,骏马是表示有定力的人,不随境流转,故说骏马寸步不移;钝鸟是菜鸟,没经验者,随境流转者,还有的人不知空体遍满虚空,常有一神我升腾他往,故说钝鸟升腾出路!从有相修入的话,大概都是有这毛病,因都是修有为法的,故不知体性空的真实。从「空」入手的话,这种人就有定,较能因「空」而产生智慧,到最後,修到「空有不二」的话,就可以以空的体性面对不空的世间一切境,而能如如不动,那就证到正知见的圆融,也就是佛法要修的最後一阶段。就是钝鸟最後也是守住空而入定。
骏马本是容易奔腾,奔腾之间,不能解决你不定的烦恼,所以有慧没有定是没用的,在修行过程之间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当然从有相修入,你能够进入开悟境界的时候,就可修空观智,就可以修到定,可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中无我,观一切法无常,观到寂灭为乐。佛法不讲这叁个法印的话,就是邪魔外道,因为你观一切法无我,观一切法无常,观寂灭为乐,在修行过程之间,要以「观空智」观一切法,能够证到「空」,从「空」中产生智慧,才能够具妙有的境界,这个「妙有」是实际的妙有,从钝鸟之间去产生无量的神变力,这是从体性中来的。
如果是从有为的境界去学这个法,那不真实,所以从空之间取得一切的法,只懂一半,修佛法是修佛的境界,是要悟「空」的真实,不是修有为的境界。现在讲法空,没有证到法空智,就没到佛的境界。这时从念佛法门开始,念佛法门是有为法,悟入时还是要修我空观智,这样才能够解脱。解脱以後,再回过来体会「有相」的真实,这样才能够得「定慧等持」的境界。
这个公案的内容:骏马寸步不移,钝鸟升腾出路,如果以正常的理念来讲的话,这是文法不通,跟你的世间所体会的、所知的是相违背的,所以你认为这个是不合理的。修行就是要这个样子,笨笨的!学得一切法都没有用,学得一切有为法,最後都要放下,这样才能找回你自己。你没找回自己,怎麽能见性?不能见性,心就是不明,心不明就不能用你的心;未见性前常用心,你的体性就不现,不现则一切的神变就起不来,所以骏马没有用,学习笨鸟反而能产生无量的神变。
3. 语体文解
僧问凤翔府青峰传楚禅师说:「如何是明了底人一句?」「明了」要讲见性也好,讲已经证到「空、无」也好,已经悟道的人也好,用一句话来说明他所明了的境界。我们按语说:识起迷情於悟者之境界,证入本性空相者,可以一句话概说乎?既然明了底人,那本性体空的境界是怎样。我们知道一切佛法只有两个现象,一个是现象界,现象界就是一切有为诸法,六根对六尘产生的六识很真实,产生森罗万象,是世间一切法,也是每个人的命运。另一个是本体界,是理地,是空的,是你如如不动体性!
悟到了本体界,面对现象界的时候,不被沾粘,能脱离了,脱离也就是解脱道证到了,如果修一切有为法,没有进入本体界走一趟,尽管你有灵知灵觉都没有用,因为「动、静、根、觉、空、灭」这六关没有跑一趟,空有觉知,觉知过去、现在、未来,是没有用的,对一切法没有证到法空智的话,照样轮回,照样受报,所以本体界是在讲如何悟到空、无,空无会产生妙有。所以,对於证入本性空相的人,禅师你能不能以一句话概说他的境界呢?
传楚禅师说:「骏马寸步不移。」「骏马」是非常会跑的马称之,它很有神力,但是却跑不动,你就说:「奇怪了,骏马为什麽走不动呢?不是一跑就几千里吗?」那是用你的妄心在走,当然走不动,也可以讲:转不了境,一个因缘来的时候,你看不开,就有枝枝节节的障碍,所以你就迷糊了,照样轮回去了。若能很灵光又不到处乱跑,那一定是神光历历,无所不知,也能够无所不黏。
你喜欢用心的力量,喜欢有为法,就没有办法解脱,所以到坊间看修行的书要有所选择,书中所讲的理念,如果智慧不够的话,不要说他是佛教徒就是对的,你要怎麽去分辨他有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本意。现在也有人在说:『当下就是佛了,不必修了!什麽「叁关」?』祖师大德的「叁关」在干什麽?如果你懂得的话,就能了解;若没有在里面打过滚,就不知道你证到解脱了没有。
解脱了吗?现在没有挂碍,小事看得很开,当然看得开,等到大事情来了,大障碍来的时候,人仰马翻,境界不晓得跑到那儿去了,平时讲得头头是道,境界来的时候,照样迷糊,照样随业在转,照样犯了贪、 、痴、慢、疑的毛病,所以为什麽要有观空智,就是要从里面去体会,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禅宗只有两句话,要解脱就得「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也就是心要大死一番,那就是悟空的最高境界,真正悟空的人不会怕一切业报现前,你怕死就是贪,你要钱就是贪了, 心容易犯,就是还有 的种子,你看不出因果,所以观不出在你周围发生的一切因果关系,这就是痴、愚笨。
真的把心打死了,大死一番以後,一切业来的时候,你当然可以解脱,这是要真心实地的去战斗,不是平白懂得几句佛法、经文就可以的。修佛法,讲的是实证,祖师大德每一位都是修行佼佼者,你难道比祖师大德都行,人家闭关过叁关,你不用闭能通叁关。因为不懂!所以一问叁不知,害了他和听他讲法的人,所以说骏马没有用,要能寸步不移才行。
很多人平时讲得头头是道,佛法讲得不错,但他对欲望是否真正的死掉心了,连心都不起了吗?若对动尘会动心,想以前种种,想生活的问题,想..,是未解脱;若连心都不起了,这才真正的悟到解脱,有如法身佛。法身佛是清净无形、无相的,我们的空体是这样,所以我们刚开始修行要悟空,才能够得法身佛,未证法身佛,妄心还不清净,所以妄心要让它大死一番,才会真正的解脱。
「骏马寸步不移,钝鸟升腾出路」,愚笨的鸟却可以往上升腾,可以没有障碍的,有人讲「虚空不碍白云飞」,这个是圣人的境界,虚空是证到了,你的体本来空,本体界本来空,空掉你自己的业,在你心大死一番後,什麽都放下了,没有什麽舍不得。这时候白云就能在虚空中飞了,白云代表诸法,代表世间的一切,它就可以在空中飞,这就是你心能够证到空,心能够放下一切,这时候你的灵知灵觉能感知一切法,它可以在虚空中现起,所以说「一真皆真」,你心这时候所起意念是真实的,以前为什麽不真呢?因为妄心所支配、业力所支配,所以不能够当真,业力支配能当真吗?当真就会随业转了,讲什麽解脱?所以不能当真!妄想当然不能当真,因为那是你的妄想,不是真实,所以你要修到一切法都动不了你的话,你的体性就跟佛一样,就可以产生一样的神用,所以钝鸟反而能升腾出路。
我们按语说:「证至空相者,有如骏马,惟此骏马不能动,故入如如理地。钝鸟者,事相也。圣人当有所作意,心如鸟一样,当升腾出路似地起想。」证至无所有相者,有如骏马,惟此骏马不动,如果动,那是世间的骏马,不是修行的大事,如果世间的骏马动,那是世间法跑得快,我们证到无所有相,是什麽境界呢?也就是说对一切法而不着,这就是世间禅定里面的无色界境界。
世间禅定的色界天,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如果你的身体突破了、开悟了,法身要让它活起来。不开悟,法身活不起来,所谓佛,不是在你心中的佛,法身佛是遍虚空的,开悟人的心可以出离,不是中阴身出离,中阴身是道家常用的,他们甚至可以出阳神,但那是没有用的!
以前吕洞宾到黄龙禅师那里,那时已经修得可以出阳神,不是化身,幻化身是可给人看到的。他飞到黄龙山见紫云成盖,乃入谒。在说法的黄龙禅师马上就警觉说道:「有人窃法!」他不是真的来听法,是来偷法或踢馆的。被叫破後就站出来,他说:「我修练成长生不死了。」禅师就骂说:「这守 鬼!」吕洞宾听了很不爽,说道:「我是有长生不死!」禅师又说:「饶经八万大劫,终是落空亡。」吕洞宾很生气就把道家的飞剑射出,但剑不能靠近禅师身体,黄龙禅师很轻松的抓住他,吕洞宾才知道遇到高人,就说:「自从一见黄龙後,始觉从前错用心。」马上忏悔,请禅师开示。
黄龙禅师告诉他说:「执着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有生命,没有解脱,纵使你有八万大劫的寿命,还是要死亡。」这是在讲什麽?在无色界的境界,以菩萨道来讲,修到第叁菩萨地也就是明地、发光地,所谓「意生身」就是你想到他,他马上现个化身给你看,但本尊仍然还在,你没有想他,他不会起化身。以宋某来讲,若真有化身也是鬼化的,不是他自己化身的,鬼在变的。鬼可以变佛、菩萨,有时候魔也会乱化身成佛身的,所以你不要说我看到那一尊佛,就很高兴的认为是真的!
证到入地菩萨,法身活起来,但没有像弥勒菩萨这种十地以上的菩萨,可以千万亿化身,也就是同时有千万亿的人在呼唤他,他就可以化千万亿化身,观世音菩萨也是一样;你看世间上有多少佛像,就有多少化身,所以有来有去的那个还不真的,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金刚经》里面所开示,我的体就是虚空,虚空就是我了,还去那里呢?十方一切的相都在我心中。
无色界天有四空处定,一个是空无边处定,第二是识无边处定,第叁是无所有处定,虽然是世间禅,但是它能对法不去执着,因为从无所有处才能证入法空。识无边处定还执着这个心,就没有办法放下,若识缘相都不执着了,那是无所有的境界,这跟磨练佛法的解脱道-「灭尽定」有点相似,但灭尽定是灭掉受想二心所,因生死是受想所支配,「诸欲从受生,诸见从想生」,此定最为寂静,是为佛教圣者所修,依此定,然後再发出你的神通力,可以观很多事,但不被这些事所烦恼,这才真正解脱,不像石头,石头是无知无觉,管你外面冷、热,管你..,那没有解脱
!我有能力,有境界,但没有挂碍,这样才是佛法的解脱。第四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释迦牟尼佛在雪山六年就是证到这个境界,但是他潜意识里总认为这样不对,没有解脱,好像还有事情没有办完,不要再走错路了,乾脆不修,下山来,到了尼莲禅河去洗个澡,然後受牧羊女的供养羊乳。身体洗清净了,血液循环好,又喝羊乳有营养,就产生後来证悟的境界。
在波罗门教里牛奶或羊奶算是荤食,所以吃了羊奶或牛奶是犯戒,释迦牟尼佛後来不是这样想,既然这个人要供养我,不吃就是不接受他的供养,这样是不慈悲的,所以还是吃了,吃了就犯戒。他的舅舅---也就是国王派来保护他的五比丘之一,看他喝羊奶就说:「你犯戒了,我们不再守护你了!」就离开了释迦牟尼佛,不再跟他修行了。
以前释迦牟尼佛一天吃一麻麦,等於是饥饿修行,所以脑筋转不过来,气通是通,要窍不具足。也有神通,但没有解脱,也没有用,所以最後这种因缘让他开悟了,真正开发出本来的智慧。如果你修了很久,都没有智慧的话,你就没开悟,不要说你知道过去、知道未来,若某某外道讲一句话,你也分不清楚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连这种智慧都没有,怎麽叫开悟呢?
我们也有很多人认为我很自在了,但是看到人家的一举一动就有气,怎麽说自在呢?自在就是不管人家讲的对不对,都不会在意,都能容纳,所以我们要像虚空,这样才能容纳一切相,很多人讲的跟做的不一样,这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练出来的,是修行过程中开发出来的。
般若智慧是气走到後自然出来的,那要怎麽走到呢?在坐有人有兴趣吗?气走中脉然後进入脑部去,从脑户穴进入,一进去智慧自然就来了,不要特别去学!不要像科班的教育,老师怎麽讲,你就怎麽说;不用这样!你看到文句,就自然而然的会说;若气不通,所以智慧就没有。同样的道理,出世间智慧也是自然得到的,我心里有烦恼,心里还有挂碍,但是智慧起来的时候,却不执它而成烦恼。虽不像诸佛、菩萨一样心清净,但是你挂碍的事情起来的时候,能不被它迷惑,譬如说你身在这里,但是心里担心家里的什麽事情,这个念头起的话,你不会再有第二念想下去。「担心」是你的习气,「智慧」让你在一秒、二秒钟中转过来,很轻松的转过来,不是你去学来的,根本不必学!本来你就有这种智慧。
为什麽不必学呢?因为你还没有开发出来,为什麽会被钱迷惑呢?千亿、百亿、几千万的,因为你没有开发出你的智慧,所以被钱迷惑了。修行,要一个一个的去破色身,色身破就是开悟,开悟就有智慧,有解脱的智慧,习气毛病还很重,没关系!慢慢修!
为什麽六祖桩米叁个月就开悟了呢?因为六祖个子小、没有力气,就把石头绑在身上,边跳边桩米,跳了叁个月,色身破了!所谓「开悟」,就是气脉通了,虽然六祖他不认识字,但可以讲出「菩提本无事,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一看就知道这家伙真的开悟了,怕人家害他,就故意去厨房看他,说道:「米筛熟了没?」六祖说:「熟了!」禅师看他开悟了,有那个境界,然後就将 锡在地上振敲叁下,六祖就知道今晚叁更师父召见他。
见到五祖後,五祖就将衣钵传给六祖,并要六祖明天一早就往南走下。其实我们知道,以前很多修行的人就像武侠小说一样打来打去的,心不清净,还是会争来争去。最後六祖躲到猎人队去,因为「悟」是一回事,心要清净又是一回事,心还不清净,业还没转,所以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里面。他是用般若智慧在转他的业,转他的所知障,转他的一切法,回到清净的本体,什麽都无所学,本来具足的,也不必师父跟在後面提醒。所以我们公案这里介绍法空智,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定,是佛法修行的有顶天境界,以这个境界来修至灭尽定。
再下来就是骏马不动,有如理性不动,不动就可以应一切变,可以产生一切法来摆脱或者根本就不动,改变你的业,对你周围的因缘不被它所动;钝鸟者,事相也,那钝鸟之间,也就是证到体性的人,他可以从空之间又产生有相,所以你在起心动念之间,就可以成就很多事。
刚刚讲到一个人证到初地的时候,他起心动念,只要有个念,只要有个法身就可以去应那个缘,随便起一个念,这个念从心地起不必学来的,十方世界一切因缘那麽复杂,那怎麽知道是什麽缘,又怎麽知道应什麽法?这在你心清净的时候,它可以从体性中,现起一法相应,就是从钝鸟之间得来的功夫,一切事相之间才能够起心动念,如何抓住这一个起心动念,这个是在讲「明了底人」的境界。
( 86年3月4日 讲於 龙潭)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