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篇
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最首要的问题是:应该找一位老师,还是多位老师?毕竟各有利弊。
答案是:
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
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基础稳固之后,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然后自己也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像佛陀那样。
好的老师就像好的医生一样。好的医生对不同的病人不会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药,而是先检查病人,了解病人的个别体质、病症与需要,然后才给予适合病人本身情况的药。
同理,好的老师对不同的学生不会千篇一律地教授,而是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个别性行、烦恼与需要,然后才给予适合学生本身情况的修行方法。
老师的特质
然而,非常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很好的老师?谁是很好的老师?好的老师具备以下的特质:
(一)他是亲切、认真、可敬爱的人。
学生和老师之间必须有很强的因缘。如果有很强的因缘,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够以真诚的心敬爱老师。
如果有相同的兴趣范畴就更好。例如:学生是理智和学者型的人,当然会喜欢听到老师将科学研发资讯用在他的教学上;学生如果倾向于持戒与德行,那么精通戒律的人就适合做老师。
(二)他是言语温和的人。
老师必须对学生有慈悯心。当老师有慈悯心时,他会不厌其烦地教导。通常好的修行者喜欢独处闲居,但是为了学生的利益,他会暂时放下自己的喜好而给予教导。
(三)他能谈论深奥的义理。
老师必须是很有智慧的人,所说的话都来自深思与深刻体悟,而不是照着书本上的内容含糊地说。
(四)他不会无缘无故地催促学生。
老师懂得比学生多,证悟的境界比学生高,因此,他敦促的事情必定是能够帮助提升修行境界的事
。(五)他是真心要利益人、侧重于进展的人。
见到学生修行上有进展,老师会很高兴。正如做父母的人终生辛劳,只为了抚养与教育子女成为对人类有贡献的成就者。同样地,好的老师真正在意的是学生修行的成就,而不是他个人的利养、名誉与荣耀。他真正地关心学生「何时」、「如何」才能证悟。
良师的资格
好的老师需要具备哪些资格呢?
(一)他自己本身有所体证。
如果老师本身走过了修行的道路,那么他才有资格引导别人修行。有些人很会「纸上谈兵」,只因为他们读过很多关于修行的书,谈起话来就好像他们很懂得修行的道路如何走。然而,一旦谈到实际修行的体验时,他们就被难倒了。
对于老师而言,亲身的体证是很重要的条件。亲身的体证可以证明他所学的理论确实能够运用在实际修行的复杂情况里。
(二)他博学。
博学者由于亲近过各个不同的老师,所以他所给的教导以及对问题的回答已得到净化。他会从各处引用经典与理由,解释适合与不适合的情况之后,给学生正确的指示,就好像在幽秘森林里行走的大象一样。
换句话说,老师必须很善巧。
然而,许多老师往往忘了这种常识。在教导修行时,他们忘了听者的心灵层次,一味地坚持只用最究竟的观点给予教授,而这对多数初学者而言是不契机的。老师给予的教授特别要针对学生的性行,能够对治学生特有的烦恼,开发学生特具的潜能,这样的教授才是契机的。
因此,如果能找到一位良师,修行就成功一半了。精勤的修行再加上良师指导,这就像「如虎添翼」一般。
良师的重要性
许多人常常低估了老师在他们心灵修行道上的重要性。他们从不花费时间、精神与努力去找寻良师。他们认为老师就像书本一样。
如果每件事都已经写在书上了,那么何必还要辛辛苦苦地去找寻老师呢?难道我就不能直接从书上学习吗?
表面上看,自己依照书本,似乎也是在跟随佛陀学习,但我们只能理解到自己所能理解的程度,与真正的佛陀可能相差甚远。
如果能跟随智慧更高、对经典的理解更深的人学习,才能从自己有限的思想框框中跳脱出来。
修行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书本只能提供一般性的指导方针而已。一旦我们开始实际修行时,就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情况。
这些情况无法单靠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而是需要良师协助我们解决。因此,即使最好的书本也无法取代良师的地位。
这就是为什么在各行各业中,想要成功就必须先跟随在一位明师座下当学徒,学习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种种技能。
古人说:「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跟随良师学习可以节省许多时间。老师本身经历过种种的错误,克服过种种的艰难,因此,对于那些已经有方法解决的老问题,不需要自己去重新设法解决。
事实上,这是最快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生篇
当学生们寻求老师时,他们倾向于寻找完美的老师。然而,他们是否了解唯有完美的学生才有资格得到完美的老师?
要想得到良师,必须先培养自己的德行。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素质,即使完美的老师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也无法认得,无福消受良师的指导。
一般的学生往往对老师要求太多。他们期望老师能改变他们、提升他们,但又不愿意放下自己的成见与执取。他们希望得到快速的成果,但又不愿意付出努力的代价。
他们只希望得到一位完美的老师,至于他们自己呢?他们对三宝与老师付出多少恭敬与努力呢?他们是否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呢?
当学生们看到老师选择食物吃的时候,他们立刻判断他们的老师一定也像他们一样挑食。
当学生们见到他们的老师有时会伤心、沮丧,他们会立刻判断老师是和他们一样的凡夫,因而失去对老师的恭敬心。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只有佛陀才是完美的老师。假如我们本身的福德是那么的好,我们早就应该在佛陀的世代出生,接受佛陀的亲身教导。然而为何我们会延迟至今?
那一定是因为我们的福报还未好到能够以佛陀作为导师的程度!
好学生的素质
一、将解脱当着最大的乐趣
如果是个佛弟子,那么这概念应该已经根植于心。但是,许多修行者被问及为何修行时,却无法给予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他们会告诉你是为了解除内心的痛苦。这意味着还不够有解脱之心。
唯有真正地了知苦的时候,才会生起真切的信心。当强大的信心生起时,愉快、喜悦、轻安、快乐也会随顺生起。然而,许多修行者却十分悲观,提不起修行的精进心,改变不了自己的性行,虽然他们自知世间是苦。
为什么提不起精进心?还未真确透彻地了知苦。
我们相信财富、权力、家庭可以带来快乐,因此发奋图强地认真工作。许多人也不计较充当学徒的辛苦:吃得不好,只能铺席卧地而睡,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至十二小时。虽然他们在肉体上十分疲累,但是精神上却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深信这一切可换取往后的快乐。
由于乐观地承受这些痛苦,渐渐地经验多了,积蓄多了,有的就买了一货车,开始帮人运载货物。过了一段日子,他的钱更多了,因此就买了一间店铺买卖灯饰。再过一段日子,他甚至有能力买一间厂房以制造配件。
同样地,在修行的道路上,只要你拥有一颗愉快的心,知道体证涅槃是真正与究竟的快乐,那么你就能以愉快的心情去克服修行途中的一切辛劳与痛苦。渐渐地,修行的经验多了,你就能掌握生起喜悦、轻安、快乐的窍诀。
二、具有正念与警觉。
一旦心非常专注时,你可以觉知内在与外在的事物。强稳的定力是对事物的无常、苦和无我特质具有特强的正念与警觉的基础。
三、奉献自身于世尊
当身在偏僻之处而遇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时,应当如是省思:“难道我还没有奉献自身于佛陀吗?”这样,凭着对信念力量,即可袪除恐怖感。
即使帝释天王、天神之王和四大天王在遭遇厄难时仍会感到恐慌;佛陀则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会感到恐慌,他是真正无畏的大智者。
在《旗幡经》里,佛陀告诉比丘们在遭遇厄难时应当只想起他,然后忆念佛陀之功德。因为,只有佛世尊已不再恐惧、退缩,即使是面对最凶恶的魔怪。佛陀的法力无边,他是我们所能得到的最高护卫、最高加持!
身为凡夫,我们很难放弃一切世俗的享乐。虽然我们可以有些正见,但贪瞋痴的烦恼仍然强盛。
如果与一般人交往,会很容易重拾旧有的陋习,如喝酒、赌博与滥交。这些仅会带来即时但不善的快乐。
只有当我们坚定地遵循佛陀的教诲,并全力倾心于佛世尊,我们才能挣脱这充满着诱惑、神秘、幻象又空洞的欲界。否则,你很容易又会沉沦其中。
四、奉献自身于老师
如果不能舍弃自身,则会成为一个不能受责备、顽固、不听劝告、或不咨询老师就随自己所欲要到那里就去那里。对于这样的人,老师将不予以财施或法施,因而难以学得奥秘的典籍。
所以必须恭敬地请教。这也并不是说不能与老师讨论他所给予的指示。即使是在请示和讨论过后,老师仍然会叫你做一些在逻辑范围以外的事。如果他是一位如上所述的良师,那么就应当尽量遵从他的指示。
五、履行学生的任务
1、照顾老师。
照顾饮食起居等。如果并不擅长于执行这些任务,可以供养其他物资品以作为替代。用这样的方式向老师表示感激,同时也能减轻老师授业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谦虚地布施或供养,才能种下更好的善业,且成为增上的助缘。
2、礼敬老师。
唯有抱着恭敬与谦虚的心,才能真正地得到老师的祝福。为了圆满地对老师履行正务以让老师感到欢喜这一环节,学生也应当在晚上的时候去礼拜老师。
3、请示老师。
私人的接见面谈也非常重要。这不像普及教育,因为老师必须针对每位学生的个人进展给予指导。如有需要也可以每天与老师会面,况且这也可以激发精进及完成老师所给予的日常功课。
或许,刚开始时不会察觉到每天的点滴指正带来的进步。但时日一久,将会发觉自己已经进步神速。这就是所谓的滴水穿石,积沙成塔了。从世俗迈向修行的路程中,这可算是最有效的方法――潜移默化。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