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净土法门法师: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发布时间:2024-05-14 01:42:04作者:普贤行愿品结缘网
净土法门法师: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法会。祭祖的目的是缅怀祖德、提倡孝敬、知恩报恩。对於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下去,这是报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

欣见国内外各地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这是很好的现象。然而,有些传统文化学习班出现一些令人忧心的状况,影响到一般人对传统文化的观感和信心,不能不加以关注。这些问题往往跟传统文化的老师素质有关,所以我想藉这个机会,谈谈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关於传统文化的教学,我们一直在讲,最关键的在於老师,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能教学生。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所谓传统文化班办得不如法,问题很大的成分在於老师,老师本身没有真正力行传统文化,没有以传统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怎么能把学生教好?不要以为什么人都能来做传统文化的老师,要知道「误人子弟,罪业极重」,比庸医杀人的罪还要重,因为你是断人家的法身慧命。学生受到误导很容易,受误导之后要回头就很难了!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我个人的看法是:内要学释迦牟尼佛,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五种烦恼;外要学孔老夫子,表现出温良恭俭让这五德。谨说明如下:

一、放下贪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四种当中只要贪任何一种,就很难把老师做好、很难把学生教好。《礼记 曲礼》说「欲不可从」,告诫人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欲望是无底深坑,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为欲望的奴隶,理智就受到了蒙蔽,嘴上仁义道德讲得再好都是假的,因为他自己根本做不到。这样的人很容易丧失师德,失去了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所以《大学》讲「明明德」,第一步就是要格物,革除自己的物欲,至少要做到《曲礼》所讲的节制自己的欲望,把精神和时间投注在学习与落实传统文化上,这样才能致知,开显自己本有的智慧,然后才谈得上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具有承传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时时不忘这个最初的、崇高的发心,并且时常读诵古圣先贤的经典,具体落实《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时常亲近良师益友,才能保护自己不受财色名利的诱惑。《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之后就不会受到各种物欲诱惑而变节,就像《礼记 学记》所说的「强立而不反」,遇到事情不会迷惑、不会违背师道,这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传统文化老师。

二、放下瞋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自身欠缺涵养,容易发脾气,甚至把怒气发泄在学生身上,无论是惩罚或责骂的形式,都会伤害到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阴影,严重的时候甚至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因而排斥传统文化。这样的老师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在破坏传统文化!《周易》说:「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养就是克制忿怒、抑制嗜欲。《论语》讲「不迁怒」,不要让怒气在心中继续迁移发展,更不能发泄在别人身上。老师必须充分落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德行,学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检讨、改进,而不是怪罪在学生身上。掌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智与涵养,这是传统文化老师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老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有爱心,就会有高度的教学热忱,会真心去了解和体谅学生的状况,发挥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应采取关怀和鼓励的方式,避免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言语与行为;有耐心就会心平气和、不厌其烦的开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与提升。做老师的人最忌讳急於求成,最忌讳互相攀比,如果传统文化老师落入这样的执著当中,就很难保持平衡的心态,很难避免思想言行落入偏差,就会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与要求。这种不理智的做法,最终受害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传统文化的美好声誉,这样做也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三、放下痴

传统文化的老师必须明白修身与教学的道理,要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智慧,要熟读四书五经,具备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的正知正见,尤其是对《学记》要融会贯通,了解古人正确的教学规范。老师也要了解正确的教学次第,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周到的教学计划、公正的教学态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优良的教学质量;特别重要的是,老师要真心爱护学生,能够掌握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

教学的次第依《三字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其中的「小学」是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级教育,注重洒扫、应对、进退等生活行为规范,培养德行的基础,就像《弟子规》和朱子的《童蒙须知》等等蒙学经典所教导的。所以德行教育最优先,然后才是读经、读子、读历史。有了稳固的国学基础之后,才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一部经典专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学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不能千篇一律的对每个人都教一样的课程,那是把教育僵化,会扼杀许多不同方面的人才。所以一定要因材施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要背诵许多经典才是好的,要看学生是不是这方面的根器。所谓「行行出状元」,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引导他们,发展他们个人的特长,例如,对於具有艺术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艺术;对於技术方面具有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技术……余可类推。如果很死板的要求每个学生只能背诵经书,那会埋没了许多特殊的人才,非常可惜,这也是有些传统文化教育班发生问题的地方。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才会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个别的加以培养。每个学生都有特别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如果能够加以肯定,给予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质,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能够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老师就是明师。

老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而不是填鸭式的。很像《学记》所说的,老师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加以强迫;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不必要强迫学生马上明白,戒除急躁。勉励学生上进,但并不压制学生的发展;启发学生的悟性,而不要将结论和盘托出,不能把学生的悟门堵死了。如果能够这样教学,达到的效果就是「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只加引导而不强迫学生,则学生学得很欢喜;善加勉励而不压制,学生则容易发展自己的潜能;只加启发而不尽说其义,学生则能进一步深思穷究,开发悟性,这样的老师才是具备教学的智慧,善於教导学生。

四、放下慢

无论老师多么优秀、成绩多么辉煌,都不应该傲慢,而应该谦虚。《曲礼》说「敖不可长」,傲慢心不可任其扩大。一个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别人,这样的心态已经很危险了;如果还不知道自我警惕,终究会变成自私、刚愎、残暴的个性。何况傲慢心增长一分,诚敬心就减退一分,不能不戒慎小心!《论语》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一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吝啬,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老师必须诚敬谦和,虚心有礼,乐於接受别人的劝告,勇於改正自己的过失。如果自以为高高在上,倨傲而不听劝谏,怙恶而不肯悔改,那是不足以为人师表的。老师必须有教无类,平等公正的教育学生,对学生不能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待遇。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以符合人性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如果一味追求高分数、高表现而不择手段,忽视学生的人性尊严与人格的发展,那是畸形的教育,不是健全的教育,当然违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关於对学生的惩罚,那不是让老师发泄怒气,而是老师出於善意,节制学生的顽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性。因此惩罚必须很有节制、很有善巧,才不致造成学生身心的伤害

。即便如此,古人还是有「七不责」之教,很值得借鉴;即使只是责备学生,都必须避开这七种情况。第一、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第二、愧悔不责:假如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再责备他。第三、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他,孩子带著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眠,要么噩梦连连。第四、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假如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第五、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的时候,经脉处於畅通状态,假如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马上堵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第六、悲忧不责: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第七、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此时更需要父母师长的关爱、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这个「七不责」的古训非常重要,做老师的人必须铭记在心,切实遵守。

五、放下疑

学习传统文化和学习科学不同,学习科学注重怀疑;学习传统文化,则必须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有坚定的信心,不能怀疑,做老师的人更是如此。《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法讲的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肯定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这非常重要,老师必须对这个有信心,才能把学生教好。

古人教学主张一门深入,不主张同时杂学多门,如《弟子规》所说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研究学问要专一,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羡慕其他的书,想去看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来;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又古人重视读诵,开启悟性,如朱子《童蒙须知》里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如果对这些教诲没有信心,自己就很难坚持做下去,也很难坚定的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规范去做。必须对古圣先贤、老祖宗的教诲具有信心,才能制定常规,彻底执行,传统文化教育才会纯正,教学才会日进有功。

六、温和

传统文化的老师必须温文儒雅,处众和睦,心平气和,和颜悦色,让人有和蔼可亲的感觉。

七、善良

传统文化的老师必须心地善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把传统文化仁慈博爱的精神展现出来。

八、恭敬

传统文化的老师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正如《曲礼》所说的「毋不敬」,任何时候都要心存恭敬,不要有不敬之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老师要给学生做出恭敬的好榜样。

九、节俭

养成节俭的美德非常重要,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上所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尤其现在讲究环保,节俭是珍惜自己的福报,也是爱护环境。

十、礼让

圣人教我们忍让、谦让、礼让,一路让到底,没有竞争。「让」是性德;大家都让,这个世界就没有冲突。

综上而言,如果能够具备以上十种素质,学习到释迦牟尼佛和孔老夫子这两位伟大教育家的优点,就可算是合格的传统文化老师。这样的老师能够真正承传古圣先贤的传统文化,并且发扬光大,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来造福人群、造福社会、造福国家、造福世界。

附语

附带在此说明一件事,最近有人做文章批评《弟子规》,认为是清代人编写的,历史很短,而且只适用於社会下层人士学习,不属於传统经典。这是对《弟子规》的内容没有真正了解,才会讲出这样的话。《弟子规》可说是童蒙经典的集大成,它的内容出自於《礼记》和古代的蒙书,可说是源远流长,并不是清代人自己的创作。它的宗旨是要落实《论语》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面包含了孝悌、忠信、笃敬、仁爱、亲贤、学文的重要精神与实践,是传统文化教学极重要的基础经典。

按照《弟子规》去落实,就做到了笃行,而笃行正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最终目的,是真正能够产生利益和力量的环节。真正落实《弟子规》,就具备传统文化老师应有的基本德行,能够给人做出德行的好榜样,因为身教重於言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由於落实《弟子规》而改邪归正、弃恶向善、端正心念,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希望大家坚定对《弟子规》的信心,不要被个人评议所动摇。

以上是我个人对传统文化老师素质的一点浅见,提供给大家参考。希望传统文化的弘扬愈来愈顺畅,希望大家齐心合力,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后,祝福在座的诸位六时吉祥、光寿无量!祝福传统文化振兴昌盛,永世弘扬!祝福祖国国运昌隆、国泰民安!祝福世界安定和平、盛世大同!谢谢大家!

摘自: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二O一六年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冬至祭祖法会谈话 2016/12/2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