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弟子王智溪敬录
佛法虽分三乘,其实祇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设的,唯有大乘才是真实,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导的。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方便法门,设化城引入宝所。因为众生根机薄劣,乐着小法,不能担当大法,若果祗说大乘,他们畏难,就会不肯修的。
犹如从上海坐船到广州路程是很远的,他们听了就会生退缩的心,因此不肯发脚,所以要用手段来引诱。首先就用到汕头的路程来引他们,到了香港再对他说,这也不是广州,还是再前进,于是就到广州了。二乘也是佛用来引诱根机下劣的人,使他们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则为宗旨。汕头譬如小乘,香港譬如中乘,广州譬如大乘。我们坐船可以由上海直达广州,我们学佛可以发心直学大乘。
众生又如无知的小儿,佛如老练的慈父,大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烧起来,小儿还在宅内耍乐。慈父想免儿子的灾难,要用方法来诱他们出去,就对他们说门外有小羊车和小鹿车。有一驾大牛车,是预备来载他们离开火患的。须知若果只对他们说要坐牛车来避火难,他们就不肯出去的。羊车好此小乘,鹿车好比中乘,牛车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先讲小乘修的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苦」是受报的苦果,「集」是招果的因,「灭」是断招果的因,「道」是寂灭乐的果。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详细再讲一遍。图表如左。
「苦」是果,就是我们招受的苦果,最普遍的就是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五阴炽盛苦。苦处的地方太多,不能尽说,各人的苦各人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的苦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就是我们的眼睛看见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的,为之「染缘」,「苦」果是从因得来的。
「集」是因,因就是六根招集来的,就是我们眼看见的,耳听闻的,鼻所嗅的,舌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意思所思想的,所招集的是因,感受的是苦果。我们想断苦果,不能从苦果上断,必定要从集因上断。
「灭」是断集因。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感触,意不思想,六根通通断了,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是寂静的快乐,就甚么苦处都没有。
「道」是果,就是得了寂静快乐的道果,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清静无为」的净缘境界。
以上所讲,无论在甚么地方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两手放腿上两眼半合,眼耳鼻舌身意通通断了,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到这个境界,什么的苦,甚么的烦恼、是非一概都没有。到了这个地步小乘是不对的,要修中乘法门。因小乘有清清静静这一念在,还不对。再将此一念断了,因一念断,苦就灭;一念起,苦又来,是轮转的,不对。再将此一念断了,就未有轮转,就要修中乘法门。
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那一点清清静静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中乘所证的境界。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感召果报的为因,缘是牵连的意思。这十二件事,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的因果。
「无明」就是刚才所讲的一念无明,又叫一念妄动性。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是说不觉的念头,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来,因此造出种种的孽就叫做「行」。这两件是前世所作的因。
「识」是孽识,就是中阴身,被孽牵动来投胎。
「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
「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触」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
「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
「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
「取」是取着喜欢的事情。
「有」字是孽字的意思,今生造了孽,就会有将来的报应,这三件是今世所作的因。
「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十二因缘大略的解释就是这样,详细再讲一遍,图表如左。
父母未会生我的时候,是中阴身(即灵性)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够自己作得主,这时就以业为主。所造的业,播下的种子,那样先成熟,就投那样的胎。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投胎的情形,中阴身起一念,叫做「无明」,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见男女交媾,起心动念,进行参加,就为「行」。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这个即是过去的烦恼业行集谛。
「识」是业识,就是中阴身被业牵动来投胎。
「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
「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触」是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
「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现在苦患的果苦谛。
「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
「取」是取着欢喜的事情。
「有」字是业字的意思。这三件是现在造的业,就会有将来的报应,就是烦恼业行的因集谛。
「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
「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就是未来的苦患的果苦谛。
我们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因为一念无明,受轮回生死。假如我们将此一念无明灭了,过去、现在、未来生死一概都没有。无明灭,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
用功的方法
无论在甚么地方,端身跏趺正坐两目半合,两手放腿上。将小乘证得的清净,快乐的一念都灭了。清净快乐是一念无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空无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无极」之说,「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无知觉,无始无明境界。修小乘法门的人分为两种:定性、不定性。不定性的继续修中乘,定性声闻,生缠空种。
大乘修六波罗密,波罗密名为「到彼岸」。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修大乘的人叫「菩提萨埵」。菩提者,觉也;萨埵者,有情也,简称「菩萨」,是普济之谓。又上求佛道为「菩」,下化众生为「萨」。又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所以称为大乘。
小乘、中乘大乘用功的分别
小乘断六根,中乘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小乘、中乘在果上做工夫,大乘在因上做工夫。须知果从因来,枝折根在小乘、中乘用功,所以不是究竟;拔草除根,清流塞源,要大乘用功,所以才是澈底。「无始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已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使一时擒尽他,到贼王再招新匪,是贼患仍未平也。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因无始无明而来。无始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妙明自性也。
小乘之断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断之是何异夺盗贼之刀兵而毁之,遂以为盗害既除也。岂知害因在盗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毁,且当资之以攻盗贼。六根岂独无庸断,反应利之以破无明。
中乘之务断一念无明,而不知断无始无明,是犹擒贼不擒王也。
大乘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犹如以毒攻毒。然一念无明是起一个思想为法执,根本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是空执。法执是不可破的,空执是可破的,在大乘用功的时候,小乘、中乘通通不对。
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设化城引入宝所。
大乘用功最紧要明白歧途。误入的歧途,有四种病。大乘用功易犯的病大抵有四种:
一是「止病」:就是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
二是「作病」:就是起一个恶思想,改作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
三是「灭病」:就是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
四是「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可。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岂知止作灭任,都是灵性见闻觉知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法是不生不灭,两不相干。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真心是绝对,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舍取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何真?见闻觉知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是空无所有,自性能生万法,与一无所有是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觉合尘;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背尘合觉。将一切思想灭尽,当知真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性变作假心,灰尘一来,明镜成为黑板,时时要将他拂拭,不是很麻烦的吗?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他就以为是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经执着一个「任」字,住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特不知而已混入外道。
以上错处,就是由于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见解的缘故。外道虽自成一家之说,但其极点均约相同,究其内容,都是强牵迁就的。须知佛法的明心见性,不是从装作得来的。止、灭二病,是导源于二乘断思想;婆罗门的断爱念;老子的清净无为。
二乘的过,上边已经讲了。婆罗门将本心来比明镜,爱欲来比灰尘,但是灰尘除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法尔如是。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饿,饿时思食,亦是爱欲。如要断绝,除非死了才只以。
老子以少私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无为,又有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色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二者同为色,本无净染之别,同为太阳或他光线及物体的因缘所生故。
王阳明主张「一念不起,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一念起,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如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此说近于暧昧,恩想起,知善如恶。那善恶到底是从内有而起?抑由外人而来?若说内有,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韩愈说「人性有善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者;书经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宗论心术之大要,但修行皆未得其法,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
至若任病,全以外道的「中道」,并庄子的「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就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从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外道叫做大慧,他和佛来辩论。他的宗旨,立四句为宗。心中不执着「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佛告诉他,是灵性──见闻觉知之作用,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与四句了不相干。大慧得闻佛说知四句是不对的,即从佛修大乘法门,后来得明心见性。
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二乘不知我义堕处,惟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
龙树菩萨破二乘外道,《大智度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属假名,亦是中道义。」中因边有,因缘所生,是相对的。「前面已灭,后面不起。」是空无所有。「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时时觉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终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亦是不对的,非佛性。「十法界中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觉之念,知觉是对迷说觉,佛性乃大觉,本来不起念,亦不用觉悟。
真妄辩论
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是真性;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复覆,何有了止?我今说一比喻,有妇人焉,夫亡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灵性,「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于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
昔唐时复礼祖师〈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灵性──见闻觉知,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断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工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我们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分为两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从外面来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呢?如妄念从里面生出来的,比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见闻觉知分两方面:染缘、净缘。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学佛法修行为善,是正妄念;种种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不正妄念、正妄念都是「染缘」。心中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是「净缘」。净缘断了,是「见闻觉知」。知觉断了空空洞洞的,是「无始无明」。
大乘用功详细
再说最要紧的,要明白:「佛性恒守本性,无有改变,守其本性,始终不改。」出《华严经》第三十卷。「佛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不受熏染。」出《华严经》七十三卷。佛性不起无明妄念,无明妄念从灵性──见闻觉如生起。图表如左。
这个世界本是成住坏空,轮回着的。在世界未成以前,世界乃空,而业识已有。所谓「业识」,乃一切众生共业之通称。父母未生以前叫做「中阴身」,在此业识内。佛性、无始无明、灵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等,均已共在。
佛性本来不可以用名目来拘泥的,但要教化众生,不得已要用各种名称来形容他。兹将名目略举如下。
就是:圆觉真性,一真法界,本来面目,真如实相,法界体性智,自心现量,究竟坚固,如来藏心,实相般若,常乐我净,本有自我,寂灭最乐,自性弥陀,常住真心,大光明藏,法身本心,无生法忍,无余涅槃,毗卢遮那。
佛性是有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是非,烦恼生死,是无来无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熏染,无漏的。人人都是一样,是我们的法身。有知有觉,无始无终。
无始无明,就是根本无明。临济祖师说的:「无明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人称「庵摩罗识」(九识),即「净识」之意。禅宗口头所说:「百尺竿头」、「向上一着」、「脑后一捶」、「无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证的「心(主观的)法(客观的宇宙)双忘」、「无我(身)我所(器界)」,就是到这个地步。「浩然之气」(孟子)、「一念不动」、「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发」(中庸)、「先天无极」、「先天大道」、「清净无为」(老子)、「清净快乐」(西洋哲学),通通不出这个境界之外。无始无明,是无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等,人人都是一样。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得破的。我们的佛性,被他包藏在里面,用功打破就可以见佛性。
灵性见闻觉知,分为两方面,就是染缘与净缘。净缘就是思想不起,清清净净的。染缘就是灵性见觉知,起无明妄念,印象得来的。有善恶、是非、爱憎、喜、怒、哀、乐、欲、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样。新学家称他「脑胫」,使我念佛是他,「本有神我」(婆罗门)、「良知良能」、「后天之性」(王阳明)、「率性之命」(中庸)、气质之性、脑胫灵性、智慧思想、节制欲望(西哲),都属这个范围。中国古学所谓「阴阳二动」,也是指这个妄心,不出那两种相对的位置之外。脑胫有知觉、有生灭、有善恶是非、喜怒哀乐、爱憎烦恼,种种俱全,是受熏染(阿赖耶识),有漏的(变化轮回),人人的不是一样的(各有各的因缘所生故)。假如我们见性后,通通都变为佛性,是我们的报身,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
一念无明,又叫做一念不觉起一个思想,是从灵性见闻觉知生出来的,未见性是无明妄念,见性后变为佛性,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眼耳鼻舌身意,是从无明妄念来的,有六根,就成六尘、六识。见性后通通变为佛性,是我们的「应身」,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佛性、无始无明、灵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五种不能说那种在先有那种在后有,五种是一齐有的。
我今说一个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久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矿还未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镕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了。金子生来是矿,不是金。销成金后,永久不会为矿。
小乘修四谛,中乘修十二因缘,大乘修六度,出〈金山水陆〉科。佛临涅槃的时候问诸大弟子,将大乘法门,用圣谛义解释。「苦」是生死的果,「集」是无始无明为因,「灭」是无始无明集因灭,「道」是证圣果(非小乘之四谛)。出《大般涅槃经》。修大乘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此四种是我们身体行持的,大概个个都知道,不用讲。
大乘用功修,是修「禅那」,就是参禅,中国音翻为「静虑」。禅分为两种:静虑禅,般若禅。静虑禅,就是指用功参禅的法门;般若禅是悟后的话,是最上乘。先由静虑禅修,证悟后,才到般若禅。般若禅后一步讲。
禅又分为:如来禅,祖师禅。如来禅是我们证道后,见着我们的佛性,是为如来禅。祖师禅是从世尊拈花,以至祖师吼棒责骂,扬眉瞬目,举首低头,嬉笑言谈,接引后人,皆祖师禅。古人有一事证明。香严和尚证道后,说一偈送沩山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后仰山勘过,更令说偈。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卓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后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故如来禅是体,祖师禅是用。无祖师禅就不能接引众生。参禅是要用功的,请人家告诉他是不对的。譬喻一个北京人,我们问他北京的风景,他说北京的风景说得很好,我们听了一无所知。古人香严和尚屡乞沩山和尚说破。山曰:「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
修小乘四谛断六根,我执已断,还有清净的一念无明,法执还在的。中乘修十二因缘,灭一念无明,法执已断,空执还在,就是无始无明。修大乘的禅那,就认为小乘、中乘通通不对,是化城,要修大乘才是宝所。修禅那,破无始无明空执用功。说一譬喻:未见性前,上明下暗。本来佛性,譬如太阳;无始无明,譬如乌云。太阳本有光明不能发现,因被乌云遮障。我们用功,打破无明窠臼。譬如大风吹散乌云,乌云一散,太阳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太阳喻如佛性,宇宙万物在佛性中。
大乘破无始无明方法,修禅那,叫做就参禅。参禅「禅不属坐,坐即有着。」(出〈马祖语录〉中),不要执着一定坐着,行住坐卧都要用功,不要间断,闲着、有事、忙着,皆可用功。
「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即打破无始无明的意思。(出《大般涅槃经》)。大乘用功,破无始无明,用六根随便那一根。但我们南赡部洲人(即是这个地球),以眼、耳、意三根为利。考察古人用功,用眼、意为多数。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向内看到清清净净的,向见闻觉知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时间,达到黑黑暗暗的、一无所有的无明窠臼境界,就是图表上写的无始无明,临济祖师说的:「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因缘时至,[口@力]的一声,无始无明窠臼就会打破。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从内求。」千万无从外求。
或者我们没有时间来内照,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下疑情:「我们的佛性究竟在什么地方?」──被无始无明遮障。向无始无明,还本来佛性。不论何时何地,闲着忙着,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护〔获〕着一样。如是观照,机缘一到,[口@力]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到此时,本来佛性是法身,见闻觉知智是报身,六根行是应身,名为「一体三身」。古人云:「见性后就算是到家了,以后就不用功修。」自己有不好的习气,就要断除。遇明眼人,就将所证悟的拿来证;假如不遇明眼人,将《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随一部皆可看看印证。
悟后,灵性见闻觉知变为佛性,里面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亦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作〔昨〕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想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谈音声语言,尽是佛性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大乘用功与参话头没有差别。如参「念佛是谁?」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从见闻觉知起来的。假如不起念,是见闻觉知,非是佛性。识取自己本来面目,本来不起念,如如不动,念佛与本来佛性了不相干。二六时中,向身内识取本来佛性,不要向外求。识来识去因缘时至,[口@力]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就可以见本来佛性。
如参「本来面目在那里?」宜先明白,起念是见闻知觉,不起念亦见闻觉知,空无所有是无始无明,本来面目如如不动。向无始无明那里识取,识来识去,因缘时至,[口@力]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就会见着本来面目。
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宜先明白,所谓万念从见闻觉知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指见闻觉知,「识」指认识。万法从本来面目生,如如不动,亦不起念。见闻觉知,将万念归一念,向无始无明,识取本来面目。识来识去时机一到,[口@力]的一声,豁然贯通,就可以看见万法从自性生。
如参「父母末生以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一念不觉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阴身受生死,因未见佛性故。如何方能见佛性?父母末生以前,是中阴身;父母既生以后,是见闻觉知的灵性。明白本来面目,识取后,永不入轮回胎胞。此人因被无始无明窠臼遮障,我们就从无始无明识取,因缘时至,[口@力]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本来面目自性即出现。
自古及今,悟道的人,十方诸佛,当下见自性。自性遍满十方净土,自性遍满虚空净土,亦遍满虚空。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内,都在净土之内。这个净土是指法身净土,叫「常寂光净土」。我今设一譬喻,喻如中国。北平如西方世界净土,南京如东方世界净土,西方、东方之净土,叫作报身净土,报身净土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业报之秽土,痛苦甚多。西方、东方及他方净报之净土,无痛苦。净报之净土,亦非法身真净土。在净报之净土,修到见性之后,自性法身始生法身净土。法身净土喻如太阳,太阳一照,则十方世界皆见,故见性后,则生东、生西尽成两头话,两不相干了。娑婆世界、东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见自性者,其所证的法身净土,乃是一般无二的。
净土分为四种。常寂光净土,如太阳之光遍满虚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净土,又叫「法身净土」。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种净土是「报身净土」,是净报报身得来,如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业报得来的秽土一样。我们这个秽土,是假的。那三个报身净土,亦是假的。那三个净土东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种者,一真三假。释迦佛、十方三世佛、古今的祖师、参禅明心见性后,当下就生净土。这个净土,叫做「常寂光净土」,又叫「法身净土」。这个净土,是遍满十方世界虚空,佛性亦遍满虚空十方世界。念佛求生东方药师佛的琉璃世界的净土,或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净土,这个净土是报身的净土。琉璃世界的净土,是药师佛十二天愿功德所成的;极乐世界的净土,是阿弥佛陀四十八大愿功德所成的。发愿生东方,或生西方。面见药师佛,或阿弥陀佛,指导我们参禅。明心见性后,始生常寂光净土。如经中说:西方净土有听阿弥陀佛说法者,听讲经者,在地参禅者。中乘人听见说大乘。中乘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定性,弃中乘向大乘;一种是定性辟支不回心者,迷正知见。
最上乘者,就是第六度般若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本是无言无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德山和尚云:「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语言文字,聪明智慧,一概都用不着。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证与证,乃能知之,是过来人的话。既证到后,宇宙山河,世间万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
说一譬喻,未见性前,上明下暗。本来佛性,譬如太阳。无始无明,譬如乌云。太阳本有光明,不能发现,因被乌云遮障。我们用功打破无始无明窠臼,譬如大风吹散乌云。乌云一散,太阳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太阳喻如佛性,宇宙万物在佛性中。故古人云:「什么是佛?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故释迦牟尼,于灵山会上,拈花众示,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唯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如哑。最上乘法,唯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知,未证悟的人,听见证悟的人东说西说,千万不可毁谤。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假如你未悟,怎样说通不是;假若你悟后,怎样说都是。证悟后,心中七通八达,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来,说般若禅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盘托出;或瞬目扬眉,问东拉西,瞋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嘘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然祗为太亲故,人多罔措,瞥然见者,不隔丝毫。其或沉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祖祖相传,至今不绝,只怕不悟,不怕悟后无语。假如我们用着功,遇着善知识,善知识说般若禅直指示我们,因缘成熟,亦可以悟道。略举古人数十则,作为参考。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人。」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世尊于涅槃会上,以手摩胸告众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时百万亿众,悉得契悟。
○世尊一日升座,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下座。
○世尊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藏珠复台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自悟道。
○世尊一日,因文殊在门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
○世尊尝在尼律树下坐次,因二商人问:「世尊还见车过?」曰:「不见。」「还闻否?」曰:「不闻。」「莫禅定否?」曰:「不禅定。」「莫睡眠否?」曰:「不睡眠。」商人乃叹曰:「善哉!善哉!世尊乃觉而不见。」世尊说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世尊尝于阿难行次,见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礼。阿难曰:「此是什么人塔?」世尊曰:「过去诸佛塔。」阿难曰:「过去诸佛是甚么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难曰:「应当如是。」
○世尊一日升坐,大众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一日勒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宝志禅师曰:「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繞。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将道便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大道祗在日前,愚倒迷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不识之毒虚假,妄执浮沉生老。昔时迷日为晚,今日始觉非早。」
○善慧大士,梁武帝请讲《金刚经》。士纔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圣师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圣师曰:「大士讲经竟。」有偈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织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祗这语声是。」
○慧思禅师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下当。」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
○布袋和尚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祗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何,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掳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吾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学者体不如,来者难得样,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万亿。」
○懒残禅师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
○法顺大师颂曰:「嘉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
○阿难尊者白佛言:「今日入城见一奇特事。」佛曰:「见何奇特事?」者曰:「入城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总见无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见一奇特事。」者曰:「未审见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时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时亦见乐人作舞。」
○者一日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缕袈裟外,别传个甚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剎竿着。」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
○慧可大师问达磨祖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你安心竟。」
○僧璨大师问慧可大师:「弟子身缠夙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
○六祖大师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告惠明曰:「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旨否?」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你边。」
○南岳怀让禅师礼祖。祖曰:「何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青原行思禅师参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会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
○永嘉玄觉禅师对祖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觉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
○祖告众曰:「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僧问:「黄梅意旨甚么人得?」祖曰:「会佛法人得。」曰:「和尚还得否?」祖曰:「我不会佛法。」
○南狱禅师告道一禅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你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荷泽神会禅师参青原禅师。师问甚么处来,曰:「曹溪。」师曰:「曹溪意旨如何?」会振身而立。师曰:「犹带瓦砾在。」曰:「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么?」师曰:「没有,汝向甚么处着。」
○僧问青原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作甚么价。」
○僧问道一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只今是什甚意?」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曰:「我若不打你,诸方笑我也。」
○问:「如何得合道?」师曰:「我早不合道。」
○百丈问:「如何是佛法旨趣?」师曰:「正是汝放身命处。」
○道一禅师曰:「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僧问石头禅师:「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曰:「谁将生死与汝?」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问取露柱。」曰:「学人不会。」师曰:「我更不会。」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不得不知。」曰:「向上更有转处他无?」师曰:「长空不碍白云飞。」问:「如何是禅?」师曰:「碌[专瓦]。」问:「如何是道?」师曰:「木头。」
○师示众曰:「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惟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僧那禅师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惟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间隔,未尝有一剎那顷断续之相。」
○慧可祖师告牛头禅师。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不非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僧问天柱禅师:「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讲《华严经》僧问威禅师曰:「真性缘起,其义云何?」威良久。师遽召曰:「大德!正兴一念间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下大悟。
○道钦禅师。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于圆相中作一点,却封回。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
○鸟窠通林禅师,有侍者会通,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悔,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
○泐潭准和尚因侍者告辞,书偈授之云:「鸟窠吹布毛,老婆为侍者,今古道虽同,宝峰不然也,二月三月时,和风满天下,在处百花开,远近山如画,岐路春禽鸣,高岩春水泻,头头三昧门,虚明周大野,好个真消息,书送汝归舍。」
○坦然、怀让二僧,问嵩岳慧安国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于言下知归,让乃即谒曹溪。
○司空山本净禅师。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南阳慧忠国师。肃宗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又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师问紫璘供奉:「佛是甚么义?」曰:「觉义。」师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师曰:「用觉作么?」
○师问:「禅客从何方来?」禅客曰:「南方来。」师曰:「南方有何智识?」曰:「智识颇多。」师曰:「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其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遍于身中,挃头头知,挃脚脚知,故名『正遍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蜕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此者,邪正莫辨,孰为是乎!吾此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供奉注《思益经》。师曰:「凡注经须会佛义始得。」曰:「若不会佛意争解注经。」师令侍者盛一碗水中着七粒米,碗面安一只箸,问奉:「是甚么义?」奉无语。师曰:「老僧意尚不会,何况佛意?」
○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于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师将涅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弟子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后诏应真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帝曰:「不会。」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永嘉玄觉禅师曰:「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证实相,无人法,剎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会磨,今日分明须剖析。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放四大,莫把捉,寂寞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剎那超却三祇劫。默时说,说暗点,大施门开无壅塞。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漫进涂,谁见螳螂能拒辙。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西京荷泽神会禅师。一日乡信至,报二亲俱亡。师入堂白槌曰:「父母俱丧,请大众念摩诃般若。」众纔集,师便打槌曰:「劳烦大众下座。」
○老宿有偈曰:「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任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昔有二庵主,旬日不相见,忽相会。上庵主问下庵主:「多时不相见,向甚么处去?」下庵主曰:「在庵中造个无缝塔。」上庵主曰:「某甲也要造一个,就兄借取塔样子。」下庵主曰:「何不早说,却被人借去了也。」
○处州法海立禅师,因徽宗革本寺作神霄宫,师升座谓众曰:「都缘未彻,所以说是说非,盖为不真,便乃分彼分此。我身向且不有,身外乌足道哉!正眼睹来一场笑具,今则圣君垂旨,更僧寺作神霄,佛头添个冠儿,算来有何不可?山僧今日不免横担拄杖,高桂钵囊,向无缝塔中安身立命,于无根树下啸月吟风,一任乘云仙客,来此咒水书符,叩牙作法。他年成道,白日上升,堪报不报之恩,以助无为之化。祇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然虽如是,且道山僧转身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掷下拂子竟尔趋寂。郡守具奏诏,仍改寺,额曰「真身」。
○又汝州天宁明禅师,改德士曰:「登座谢恩毕。」乃曰:「木简信手拈来,坐具乘时放下,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即敛目而逝。
○老宿示众曰:「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百丈禅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师有时说法竟,大众下堂,乃召之,大众回首。师曰:「是甚么?」上堂,「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南泉和尚示众曰:「亮座主是蜀中人解经三十二本经论,于江西讲次,来见开元寺老宿。宿问:『见说座主解讲经是否?』主云:『不敢。』宿云:『将什么讲?』主云:「将心讲。」宿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得?』士云:『莫是虚空讲得?』宿云:『却是虚空讲得。』主拂袖便行,宿召座主,主回首,宿云:『是什么?』主便开悟。」示众曰:「真理一如,潜行密用,无人觉知,呼为『渗智』,亦云『无渗不可思议』等。空不动性,非生死流,道是大道,无碍涅槃,妙用自足,始与一切行处而得自在,故云『于诸行处,无所而行。』亦云『遍行三昧,普现色身。』只为无人知他,用处无踪迹,不属见闻觉知,真理自通,妙用自足,大道无形,真理无对,所以不属见闻觉知,无粗细想。」
○黄檗禅师,曾散众于洪州开元寺。裴相国休,一日入寺行次,见壁画问寺主「这画是什么?」寺主曰:「高僧真仪。」公曰:「真仪可睹,高僧何在?」寺主无对。公曰:「此间有禅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公遂请相见,曰:「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师曰:「请相公垂问。」公举前语,师朗声曰:「裴休。」公应诺。师曰:「在什么处?」公当下知旨,如获髻珠,延入府署执弟子礼。裴一日托一尊佛,于师前跪曰:「请师安名。」师召曰:「裴休。」公应诺。师曰:「与汝安名竟。」公礼拜。裴一日请师至郡,以所解一篇示师。师接,置于座,略不坡阅,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师曰:「若便恁么会去,犹较些子。若乃形于纸墨,何有吾宗?」裴乃赠诗一章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珠圆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师亦无喜色。师一日捏拳曰:「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从汝七纵八横。若不放过,不消一捏。」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师曰:「七纵八横。」曰:「不放过,不消一捏时如何?」师曰:「普。」
○师上堂大众纔集,师拈拄杖一时打散。复召大众,众回首。师曰:「月似弯弓,少雨多风。」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问:「何者是佛?」师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即佛。』若离于心,别更无佛。」云「若曰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师云:「祖师西来,惟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师云:「十方诸佛出世,祇共说一心法,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会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着一字。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祇认见闻觉如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惟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如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如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问:「如何是见性?」云:「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见性,闻即是性,不可以性更闻性。祇你作性见,能闻能见性,便有一异法生。他分明道所可见者,不可更见。你云何头上更见着头?迦旃延祗为以生灭心传实相法,被净名诃责。分明道一切法本来无缚,何用解他?本来不染,何用净他?故云『实相如是,岂可说乎!』汝今祗成是非心、染净心,学得一知一解。」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惟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无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祖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
○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之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
○大愚一日辞智常禅师,师问甚处去。愚曰:「诸方学五味禅去。」师曰:「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愚便问:「如何是一味禅?」师便打,愚忽然大悟。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师即大悟,遂之四明梅子真旧隐缚[廾/卬]燕处。寂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什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祗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寂,寂曰:「梅子熟也。」
○洛京佛光如满禅师。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师答曰:「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师答曰:「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帝闻大悦,益重禅宗。
○五泄山灵默禅师,沐浴焚香,端坐告众。曰:「法身圆寂,示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归一。吾今沤散,胡假兴哀,无自劳神,须存正念,若遵此命,真报吾恩,倘固违言,非吾之子。」时有僧问和尚向甚么处去。师曰:「无处去。」曰:「某甲何不见?」师曰:「非眼所睹。」言毕,奄然而化。
○宝积禅师示众:「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越洲大珠慧海禅师,建州朱氏子。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洲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加。」又《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去。」
○水潦和尚问马祖:「如何是西来的意?」祖乃当胸踏倒,师大悟。起来拊掌呵呵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毫头上,一时识得根源去。」乃作礼而退。师后告众曰:「自从一吃马祖踏,直至如今笑不休。」
○石巩慧藏禅师,马祖问:「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
○无业禅师告弟子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虚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习之。」言讫跏趺而逝。
○信州鹅湖大义禅师,唐宪宗诏入麟德殿论义。有法师问:「如何是四谛?」师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法师无语。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禅?」师云:「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禅?」师以手点空,法师又无对。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祗这一点,尚不奈何。」师却问诸硕德曰:「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有对:「知者是道。」师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是乎?」有对:「无分别者是?」师曰:「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乎?」有对:「四禅八定是。」师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在四禅八是耶?」众皆杜口。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的师父,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遂有偈曰:「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谭州石霜山性空禅师。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绳,出得此人,即答汝西来意。」
○赵州和尚问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要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张是非耶?」师于言下悟。
○僧问师:「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云:「吃粥了也未?」云:「吃粥了也。」师云:「洗钵盂去。」其僧因此大悟。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师问:「新到会到此间么?」曰:「会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会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会到也云『吃茶去』,不会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问:「狗子还有佛性他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师曰:「有。」曰:「既有,为甚么入这皮袋里来。」师曰:「知而故犯。」
○示众:「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幻庵颂曰:「佛之一字不喜闻,去年依旧今年春,今年春间降大雪,陆墓乌盆变白盆。」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老僧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僧写师真,呈师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杀老僧,不似我即烧却真。」僧无对。
○有一婆子令人送钱请转藏经,师受施利了,却下禅床转一匝。乃曰:「传语婆,转藏经已竟。」其人回举似婆。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祗为转半藏?」
○问:「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师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尼问:「如何是密密意?」师以手掏之。尼曰:「和尚犹有这个在。」师曰:「却是你有这个在。」
○上堂:「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又云:「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拈一枝草,作丈六金身用;将丈六金身,作一枝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
○长沙和尚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祗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问:「亡僧迁化甚么处去也?」师示偈曰:「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
○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还信否?」曰:「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宗曰:「即汝便是。师曰:「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眼,空花乱坠。」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参百丈,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侍立次,丈问:「谁?」师曰:「某甲。」丈曰:「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之曰:「无火。」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汝道无,这个[渐/耳]!」师由是发悟,礼谢,陈其所解。丈曰:「此乃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睹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祗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上堂:「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祗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清渟,清净无为,淡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若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上堂:「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下书五字,曰:『沩山僧某甲。』当恁么时,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毕竟唤作甚么即得?」仰山出礼拜而退。云居述偈曰:「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两号实难酬,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得出常流。」
○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纔见夹山,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纔上船,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澧州高沙弥,初参药山。山问:「甚处来?」师曰:「南岳来。」山曰:「何处去。」师曰:「江陵受戒去。」山曰:「受戒图甚么?」师曰:「图免生死。」山曰:「有一人不受戒,亦无生死可免,汝还知否?」师曰:「恁么则佛戒何用?」山曰:「这沙弥犹挂唇齿在。」
○师一日辞药山,山问:「甚么处去?」师曰:「某甲在众有妨,且往路边卓个草庵,接待往来茶汤去。」山曰:「生死事大,何不受戒去?」师曰:「知是般事便休,更唤什么作戒!」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师一日自念曰:「饼是我持去,何以返遗我耶?其别有旨乎?」遂造而问焉。皇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师闻之,颇晓玄旨,因投出家。皇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由是服勤左右,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师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头,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头良久。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磁州马头峰神藏禅师,上堂:「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无知。」便下座。
○潭州龙山和尚,洞山与密师伯行脚,见溪流菜叶。洞曰:「深山无人,因何有菜随流,莫有道人居否?」乃相与拨草,溪行五七里间,忽见师羸形异貌,放下行李问讯。师曰:「此山无路,阇黎从何处来?」洞曰:「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师曰:「我不从云水来。」洞曰:「和尚住此山多少时耶?」师曰:「春秋不涉。」洞曰:「和尚先住?此山先住?」师曰:「不知。」洞曰:「为什么不知?」师曰:「我不从人天来。」洞曰:「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师曰:「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洞山始具威仪礼拜。便问:「如何是主中宾?」师曰:「青山覆白云。」曰:「如何是宾中主?」师曰:「长年不出户。」曰:「宾主相去几何?」师曰:「长江水上波。」曰:「宾主相见有何言说?」师曰:「清风拂白月。」洞山辞退。师乃述偈曰:「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间,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又曰:「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因烧庵,不知所如,故人亦称「隐山和尚。」
○襄州居士庞蕴,谒石头。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偈曰:「但愿空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首造石头之室,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师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师禀命恭礼马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是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什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李翱问药山和尚:「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礼,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
○潭州招提寺慧朗禅师,初参马祖,祖问:「汝来何求?」曰:「求佛知见。」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汝自何来?」曰:「南岳来。」祖曰:「汝从南岳来,未识曹溪心要,汝速归彼,不宜他往。」师归石头,便问:「如何是佛?」头曰:「汝无佛性。」师曰:「蠢动含灵,又作么生?」头曰:「蠢动含灵却有佛性。」曰:「慧朗为什么却无?」头曰:「为汝不肯承当。」师于言下信入,住后凡学者至。皆曰:「去!去!汝无佛性。」其接机大约如此。
○天王道悟禅师,谒马祖。祖曰:「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师于言下大悟。
○益州大随法真禅师,妙龄夙悟,遍参知识次,至大沩会下数载,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清苦炼行,沩深器之。一日问曰:「阇黎在老僧此间,不曾问一转话。」师曰:「教某甲向甚么处下口。」沩曰:「何不道『如何是佛?』」师便作手势掩沩口,沩叹曰:「子真得其髓。」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长溪人也。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嘱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洪州新兴严阳尊者初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着。」师曰:「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州曰:「放不下,担取去。」师于言下大悟。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土块。」曰:「如何是法?」师曰:「地动也。」曰:「如何是僧?」师曰:「吃粥吃饭。」问:「如何是新兴水?」师曰:「面前江里。」
○婺州新建禅师,不度小师。有僧问:「和尚年老,何不畜一童子侍奉?」师云:「有眼暗耳聋口哑底,为我讨一个来。」
○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禅师,参沩山。沩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曰:「主在甚么处?」师从西过东立,沩异之。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于言下顿悟。
○沩山示众曰:「一切众生,皆无佛性。」盐官示众曰:「一切众山皆有佛性。」盐官有二僧往探问,既到沩山,闻沩山举扬,莫测其捱,若生轻慢。因一日与师言话次,乃劝曰:「师兄须是勤学佛法,不得容易。」师乃作此○相,以手拓呈了,却抛向背后,遂展两手就二僧索,二僧罔措。师曰:「吾兄直须勤学佛法,不得容易。」便起去。时二僧却回盐官,行三十里,一僧忽然有省,乃曰:「当知沩山道,一切众生皆无佛性,信之不错。」便回沩山。一僧更前行数里,因过水忽然有省,自叹曰:「沩山道,一切众生皆无佛性,灼然有他恁么道。」亦回沩山,久依法席。
○香严禅师,上堂:「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不对他,又违他所问;若对他,又丧身失命,当恁么时,作么生即得?」时有虎头招上座出众云:「树上即不问,末上树时,请和尚道?」师乃呵呵大笑。
○临济祖师:「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临济祖师示众:「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结缘网